赛仓·罗桑华丹 |笔耕不辍著真知、一片丹心育桃李
作者:丹曲 徐燕
来源:岗路巴文学平台
时间:2022-04-06 11:19:26
点击数:

笔耕不辍著真知、一片丹心育桃李
——藏族知名教育家赛仓·罗桑华丹的教育实践
摘 要:赛仓·罗桑华丹(1938—2021)是德尔隆寺第六世赛仓活佛,受过藏传佛教格鲁派系统的寺院教育,曾获得般若部格西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工作,曾任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甘南州政府民政处处长等职。改革开放后,任教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学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成为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藏学家、知名的教育家。他儒雅博学、著作等身,在三尺讲台谱写着春秋;他身正为范,嘉言懿行,用一片丹心培育桃李。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在当今藏族地区,甚至整个民族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对赛仓教授的教育实践及成就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工作者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好教育实践工作提供启示和助益。关键词:民族教育;赛仓·罗桑华丹;教育实践;
赛仓活佛系统在藏传佛教界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威望。历辈赛仓活佛学者辈出,备受人们的尊崇。作为第六世赛仓活佛的赛仓·罗桑华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也是藏族著名的教育家。如今赛仓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他坚毅执着、矢志不渝的精神,儒雅博学、志趣高远的风采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一
“赛”系部落名称,因第一世赛仓活佛出生在青海同仁的赛部落头人家中而得名“赛仓”(བསེ་ཚང་།)。第一世赛仓大师去世后,寻找的转世灵童成为第二世赛仓活佛,自此以“赛仓”命名的活佛转世系统正式形成,“赛仓”也成为该活佛转世系统的通用名称。该系统的主寺是德尔隆寺(གཏེར་ལུང་དགོན་པ།)①,坐落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王格尔塘镇西南5公里处,藏语全称“德尔隆益噶曲增林”(གཏེར་ལུང་ཡིད་དགའ་ཆོས་འཛིན་གླིང་།),汉语俗称“沙沟寺”。罗桑华丹(བློ་བཟང་དཔལ་ལྡན།),于1938年出生在青海同仁一个牧民家庭,1939年被九世班禅认定为五世赛仓活佛转世灵童,取法名为赛仓·罗桑华丹·曲吉道吉(བསེ་ཚང་བློ་བཟང་དཔལ་ལྡན་ཆོས་ཀྱི་རྡོ་རྗེ།),1940年被迎至德尔隆寺坐床,从此开始了他的第六世赛仓活佛生涯。自1945年起,他师从根噶华藏、阿绕仁宝切、然卷巴嘉央智华等高僧学习藏文书法、语法、修辞以及经典诵读。1952年5月4日,经人民政府协助,六世赛仓前往西藏拉萨哲蚌寺郭莽学院学法,拜华秀·嘉央嘉措等知名学者为师,学习因明、修辞、历算等学科。 1953年,他前往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拜见十世班禅大师学习佛学,获得了“诺门汗”封号、册文和印鉴。1955年,六世赛仓完成学业并获得了般若部大师学习佛学,获得了“诺门汗”封号、册文和印鉴。1955年,六世赛仓完成学业并获得了般若部格西学位,继而返回德尔隆寺。1956年,六世赛仓在德尔隆寺主持寺院,并攻读般若及修辞学:同年他被选为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并任甘南州政府民政处处长。赛仓大师曾多次赴青海,恭请丹巴嘉措等诸多高僧到德尔隆寺讲法;到青海兴海县赛宗寺,师从阿绕大师学习佛学,接受密宗灌顶。1958年,在反封建运动中,他被视为“牛鬼蛇神”的代言人身陷令周,被送至青海监狱接受劳动改造。1962年释放出狱后,1963年当选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委员。1965年,六世赛仓被派到甘肃省政治学校学习政治。 1968年,六世赛仓被送往拉卜楞寺接受监督,后又被送至夏河县王格尔塘镇接受劳动改造。1979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赛仓教授参加了工作,任教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学校。前后近二十年的牢狱、劳动改造等,非但没有消磨掉六世赛仓的高昂意志,反而练就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视察,赛仓教授陪同考察。1981年,六世赛仓先后修复德尔隆寺大经堂、无量寿佛殿、文殊菩萨殿。1982年,十世班禅大察。1981年,六世赛仓先后修复德尔隆寺大经堂、无量寿佛殿、文殊菩萨殿。1982年,十世班禅大师再次到甘南藏族地区视察,赛仓教授陪同考察。1984年,合作民族师专(即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建立,六世赛仓到校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任藏语系主任、藏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等职务。
1986年,十世班禅大师前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视察,赛仓教授陪同。1987年,赛仓教授应十世班禅大师邀请前往北京参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筹建工作,任教材编写组总编,主持并撰写《格鲁派教法史》(དཔལ་མཉམ་མེད་རོ་བོ་དགེ་ལྡན་པའི་གྲུབབ་མཐའི་རྣམ་གཞག་མདོ་ཙམ་བརྗོད་པ་འཇམ་མགོན་བླ་མའི་མཛད་པའི་མཛེས་རྒྱ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1988年起,赛仓教授遵照十世班禅大师的指示,定期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授课,长达6年时间。1989年,赛仓教授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写的《格鲁派史略》教材完稿,被列入“雪域知识百科金钥匙从书”。 1992年,赛仓教授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8年6月,任青海隆务寺和卓尼禅定寺法台:2003年,荣获甘肃“全省高校名师奖”:2010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奖”“全省藏传佛教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奖”。直至81岁高龄时,赛仓·罗桑华丹先生仍坚守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工作的最前沿。②
二
作为德尔隆寺寺主的历辈赛仓活佛,均有崇尚民族文化、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他们弘扬佛法,治学严谨,频繁往来于不同民族之间,为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凝聚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第一世赛仓·阿旺扎西曾主持拉卜楞寺教务长达29年。拉卜楞寺初创阶段,他创建寺规,订立学经制度,开坛讲学,著书立说,赢得“藏蒙教民”的普遍尊崇,人们把他看作知识的宝库、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的化身。③第一世赛仓著述甚丰,代表作有《集类论教程》བསེ་བསྡུས་གྲྭའི་རྩོམ་བྲིས།)《中观教理藏宣讲录》(དབུ་མའི་ལུང་རིགས་གཏེར་མཛོད་ཀྱི་གསུང་བཤད་ཟིན་བྲིས།)《集类论破立嘉言》(བསྡུས་གྲྭའི་དགག་སྒྲུབ་ལེགས་བཤད།)等。《集类论教程》成书后逐步成为安多地区各大寺院僧侣学习教理辩论和逻辑推理的入门书籍,也作为因明部班级初级必修教材而备受重视,被称为“赛堆扎”(བསེ་བསྡུས་སྒྲ司赛氏集类论)。有人评价:“在拉寺初期历史上,俄昂扎西应是排在嘉木样之后名垂史册的人物。他在学业上令人羡慕,代理寺主一职,集政教权力于一身,号令教区僧俗,竖起一面信仰的旗帜。”④赛仓教授继承先辈学术传统,满腹经纶,著述不倦,其著作包括显密经典注释、教法史、修辞学、寺院志、高僧传记、寺规、仪轨、祈愿文以及期刊杂志序言等9类。
首先,藏传佛教寺志在其作品中成为一大亮点。赛仓教授曾担任过多所寺院的法台,就便搜集了大量的藏文文献,对寺院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著成了记述各寺历史、各佛殿文物及佛塔、属寺等内容的专著,如《合作寺志》(མདོ་སྨད་གཙོས་དགའ་ལྡན་ཆོས་གླིང་གི་གདན་རབས་ལེགས་བཤད་ནོར་བུའི་འཕྲེང་བ་མཛེས་པའི་རྒྱ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夏秀寺志》(ཞལ་ཤུལ་དགོན་དགའ་ལྡན་བཤད་སྒྲུབ་བཀྲ་ཤིས་འབྱུང་གནས་གླིང་གི་གདན་རབས་དང་འབྲེལ་བའི་ལོ་རྒྱུས་ཅུང་ཟད་བརྗོད་པ་བདེན་གཏམ་ཚངས་པའི་དབྱངས་སྙ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德尔隆寺志》(གཏེར་ལུང་དགོན་པའི་ལོ་རྒྱུས་གདན་རབས་མདོར་བསྡུས།)、《瓜什则寺志》(མགར་རྩེ་དགོན་ཐུབ་བསྟན་ཆོས་འཁོར་གླིང་གི་གདན་རབས་དཔལ་དབྱངས་ཀྱི་སྐུ་འཇམ་མཐོང་གྲོལ་ཆེན་མོའི་དཀར་ཆག་ཅེས་བྱ་བ་བཞུགས་སོ།།)、《纳仓寺志》(དཀར་མཛེས་ནག་ཚང་དབེན་གནས་བཤད་སྒྲུབ་འཕེལ་རྒྱས་གླིང་གི་དབྱེན་ཟླུམ་མཆོད་རྟེན་ཆེན་མོ་མཐོང་བ་ཀུན་གྲོལ་གྱི་དཀར་ཆག་ཤེལ་དཀར་མེ་ལོང་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等,为研究藏传佛教发展的相关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次,高僧传在其论著中也占了很大的篇幅。藏传佛教文化史上,为上师立传是一种传统。高僧大德是藏族历史上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高僧传也是藏文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对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赛仓教授撰写的《热贡夏日仓传》(སྐྱབས་མགོན་བདུན་པ་ཆེན་པོའི་རྟོགས་པ་བརྗོད་པ།)记述了前几世夏日仓的功德和第七世夏日仓的生平事迹;《阿若罗桑隆多丹贝坚参传》(སྐྱབས་རྗེ་ཨ་རོལ་རིན་པོ་ཆེའི་རྣམ་ཐར།)详细介绍了阿若仓活佛的生平⑤;《历辈阿莽仓传略》(རྗེ་དབལ་མང་སྐུ་ཕྲེང་རིམ་བྱོན་གྱི་རྣམ་ཐར་མདོ་ཙམ་བརྗོད་པ་བདེན་གཏམ་ངག་གི་རོལ་མཚོ་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详细记述了第一至五世阿莽仓活佛的传记;《大成就者智观巴·噶桑丹巴格勒嘉措大师传》(ངེས་དོན་གྲུབ་པའི་དབང་ཕྱུག་ཆེན་པོ་བྲག་དགོན་པ་སྐལ་བཟང་བསྟན་པ་དགེ་ལེགས་རྒྱ་མཚོ་དཔལ་བཟང་བོའི་རྣམ་པར་ཐར་བ་པདྨ་དཀར་པོའི་ཕྲེང་མཛེས་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对历代智观巴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述评。
此外,赛仓教授在修辞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改革开放后,鉴于民族教育体制刚刚恢复、学生基础薄弱等,为了便干学生堂握写作技巧,赛仓教授编写了《诗学修辞明鉴》⑥教材,首先在甘南民族学校的藏族学生中使用。这是一部将藏族传统文艺理论和修辞学融为一体的理论著作,主要内容是以尊定藏族古典诗学理论的基础之作--译自印度的《诗镜论》为蓝本,以五世达赖喇嘛的《妙音天女欢歌》为依据,对藏族的诗学理论和实践影响作了深入探索与考释。尤其就藏族诗歌的审美原则及300余种修辞技巧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尽释证,可谓“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资料翔实,考释精深,还提出了很多卓有建树的理论观点,自成体系,是专门探讨藏族传统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藏族诗学的创作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道周教授评价这部《诗学修辞明鉴》时说:“这本书撷百家文艺诗学理论之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赛仓大师自己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是集藏族传统文艺审美理论和修辞学为一体的文学理论巨著。大师在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古印度《诗镜论》原典、准确理解原典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重构理论,进而引出写作例句,所引示例在写作训练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⑦该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1986—1987年,《诗学修辞明鉴》分别获得第四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甘肃高校优秀教材奖,并被选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藏语文专业教材。此后,赛仓教授又撰写了教材《修辞学入门》(གངས་ཅན་བོད་ཀྱི་སྙན་ངག་ལ་འཇུག་པའི་སྒོ།),对修辞学的体裁、风格、修饰法,以及运用修饰比喻法创作的人物传记等内容进行了细致论述。
2011年,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学研究所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地努力下,《赛仓·罗桑华丹文集》⑧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得以圆满完成,总计9卷,400余万字。《文集》是赛仓教授“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教育和潜心社会科学研究的教育成果和学术探索的结晶,它是赛仓·罗桑华丹学术思想和宗教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⑨。学界对《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藏传佛教界有一个传统习惯,各专业领域的学者,学术水平和公认的学术地位达不到顶级,没有人请求著述。过去的藏文书籍和文章后面都注明该著作的请求著作者是谁,有的书是经再三请求,经多人请求才写作的。不到顶级水平就没有人请你写作,不请求就没有人敢妄自尊大地进行写作,即使你写了,也没有人捐资刻版传播……至今在寺院仍然保持这种习俗。虽格西学者很多,写著作的人却很少。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所产生的作品,各个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任何一部著作都是作者的思想品德、思想境界、知识才能、阅历见识的一种综合的展示。” ⑩《文集》广泛涉猎藏族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创了道路,极大地促进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起之秀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藏族学术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
赛仓教授经历了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时代,目睹了时代的伟大变迁。他深切体会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使他信心满怀,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振兴民族教育的事业之中,努力把自己所学的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新一代。他提倡“教育为本”的思想,明确提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在教育”,强调“只有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才能培养服务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只有全民、全社会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才能实现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目标;我们有义务维护民族教育与文化的良好发展环境,有义务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980年8月,赛仓·罗桑华丹以不在编制内、月薪只有80元的“民办”教师身份,登上了甘南民族学校的讲台,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位从法台走上讲台的大活佛。?自此,他毕生身体力行,辛勒耕耘在民族教育第一线,为推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藏族的全民教育,在涉藏地区陆续兴办了不少新型学校,使藏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地处内陆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特别是各个牧区),因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都相对滞后,藏族学生的双语水平普遍较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南藏族自治州曾面临着“双语”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不仅新闻、教育、出版、卫生系统等缺少藏汉双语专业人才,统战部、宗教局、民委、政法机关等党政部门也缺乏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公务员。为此,赛仓教授不仅向教育部门提出“必须在小学、中学开设藏、汉双语教学”的建议,还经常组织学校广大师生座谈交流,回顾甘南民族教育发展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艰苦历程,教导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珍惜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并借用十世班禅大师的话教导学生藏族青年不仅要学习本民族文化,还要学习汉语文,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两只手一样,缺一不可。赛仓教授的殷切祈盼与谆谆教导成为指引学生们努力前行的灯塔。后来,甘南州的中、小学陆续开展起了藏、汉双语教学。最终,培养出一批批藏汉双语兼备的青年人才,成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赛仓教授非常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认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核心。只有建设一支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民族师资队伍,民族地区的教育才有希望。因此,他勉励在校的青年教师和即将奔赴山区、牧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子们:热爱民族教育,安心本职工作,为民族教育的明天贡献力量。在他的关心和培养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培养了一批批藏汉双语兼备的学子,他们犹如草原上的格桑花,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着应有之力。
自1986年以来,赛仓教授长期担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客座教授。1995年被特聘为西北民族大学藏语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届又一届高级知识分子。他以笃定的信念,厚植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行动践行初心,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他以爱国的情怀,培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理念,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青年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他以宽广的胸襟,消除了传统观念导致的师生鸿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感化学生,将爱的种子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赢得了师生的尊重与敬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书育人数十载,赛仓教授用无私奉献的大爱架起了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正是出干对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大爱”,赛仓教授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大力扶持基础教育的推进——他曾先后兼任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中学合作藏族中学、卓尼尼巴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先后设立“香港·赛仓助学金”“奇正·赛仓助学金”“大明·赛仓女子助学金”等系列奖、助学金。截至2010年,累计资助贫困学生、优秀学生多达3239名,资助金额达771万元。?每次发放助学金时,赛仓教授都会强调;不分地区,不分民族,一视同仁,鼓励贫困学生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勒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这些举措,扶助上千名藏、汉、回等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除此之外,赛仓教授还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农牧区,向广大牧民群众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农牧民子女得以走出村舍牧场,进入校园接受现代教育。鉴于赛仓教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2006年他被评为“甘肃省第一批教学名师”。他以一种令人向往的风范,推动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助力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恐怕是对他最贴切的形容,赛仓教授称得上是实至名归的“教育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赛仓教授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默默耕耘,执着坚守,以不懈地教书育人为本分,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2021年9月2日赛仓教授去世,这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是莫大的损失。赛仓教授将他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他温文尔雅,蔼然可亲,他潜心笃志,砥身砺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崇和爱戴。特殊的经历,模塑了他的民族情怀,也笃定了他献身教育的决心。他出生在旧中国特殊的年代,经历过艰苦的岁月,所以他求知若渴,对知识充满着敬畏;他秉持着知识分子的情怀,担负民族文化的道义,默默耕耘,长年累月地修学研习;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并不拘泥于学科和门类的桎梏;他编写了字字珠玉的藏文教材,并因材施教,培养了一批批淑质英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赛仓教授站在教育家的高度,甘做人梯,愿做航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多年来,他把教育强国放在民族复兴的宏大背景中深化理解,他认为: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和领军人物,赛仓教授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作为教育实践的根本理念,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阵地,教育青年大学生要坚持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耐挫能力与坚强意志,使其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进而成为助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赛仓教授的修养、学识、品行、经历及个人禀赋等,熔铸成了他的个人魅力,他身上的“克里斯马(Charisma)”光环滋养着学生们,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也将“育人之根本在于立德”的文化内涵深植于学生心中。
赛仓教授不仅是藏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也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为了维护甘南民族地区和学校的稳定,他多次以座谈会的形式向群众及学生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在甘南地区大小草山的纠纷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曾多次化解草山纠纷,消除了民族争端和矛盾,维护了地方的稳定,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嘉奖——1992年和1997年,他先后两次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他因身体欠佳住院休养期间,听闻“3·14事件”的消息,及时通过电话向德尔隆寺等牧区寺院、部落代表,以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广大藏族师生做了必要的思想工作,从而为维护校园及地方的稳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杨世宏的评价:“赛仓大师是民族团结的守护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教育的开拓者,双语教育的倡导者,贫困学生的救助者,在他身上孕藏着两种珍贵的精神财富--智慧和爱心。他用超凡脱俗的智慧启迪人生,培育人才;用博大的爱心扶贫济困,救助学生。世之楷模,功载千秋。” ?
四
作为知名教育家和一代名师的赛仓教授,以藏族传统文化为基点,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著书立说,严谨治学,为弘扬藏族文化作出了不朽功绩。他将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恪尽职定、赤忱奉献,将一生所学之传统藏族文化知识,全部奉献干民族,奉献干祖国,赢得了国家和社会的称赞,令世人敬重。赛仓教授所撰9卷《文集》,扬扬千万文字,凝结了他一生的学术成就,也成为他弘扬民族文化和教书育人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践行。《文集》在帮助青年学子正确认识和理解藏传佛教各派历史和教义、规范使用藏语言文学、熟练堂握写作知识深切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等方面均有助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无疑是当代教育界和学术界中贡献卓著的学术成果,也是赛仓教授“教书启智,育人铸魂”奋斗成果的又一例证。正如多识教授所评价;“转世活佛的崇高威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历史地位,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世的戒行品德、学术贡献、宗教业绩三个方面的杰出成就。今世赛仓活佛在戒行品德、学术贡献、宗教业绩三个方面都十分杰出,这是我们宗教界最看重的方面。所以我说:赛仓活佛是我们这个时代活佛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
“笔耕不辍著真知,一片丹心育桃李”,这是赛仓教授的生平写照。我们追思先生的生平经历,缅怀和纪念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就是为了宣扬和学习先生的这种精神。在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尽职尽责,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深入研究我国近现代教育家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以便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为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和进步、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增益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更优秀的“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有为青年。
注 释
①德尔隆寺(གཏེར་ལུང་དགོན་པ།),汉语意为“宝藏谷”,相传玛玖拉仲曾到德尔隆寺后山沟“伏藏”,由此而得名。
②赛仓·罗桑华丹:《赛仓·罗桑华丹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3-425页。
③一世赛仓有较高的声誉,二世嘉木样大师所著《一世嘉木样传》记载,僧众们称他为“赤甘仓”(资深法台);阿莽班智达所著《拉卜楞寺志》中美誉他是“说法自在文殊怙主”;智观巴在《安多政教史》中称赞他是“智慧宝藏”。
④扎扎:《拉卜楞寺活佛世系》,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02页。
⑤该活佛系青海著名佛学家,赛仓教授曾在其座前聆受诸多佛学要义及秘传,成为其心传弟子。
⑥赛仓·罗桑华丹:《诗学修辞明鉴》(ཚངས་སྲས་བཞད་པའི་སྒྲ་དབྱངས།),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
⑦道周:《拜读大师仰望大师--《赛仓·罗桑华丹文集评述)》,《《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编,2011年,第40页。
⑧赛仓·罗桑华丹:《赛仓·罗桑华丹文集》(བསེ་ཚང་བློ་བཟང་དཔལ་ལྡན་གྱི་གསུང་འབུམ།) 9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年。
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编,2011年。
⑩多识:《赛仓活佛学术评价》,见《(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第28-29页。
⑪杨世宏:《智慧与爱心的使者》,见《(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第43-44页。
⑫穆珺:《一株菩提:六世赛仓活佛的传奇人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
⑬杨世宏:《智慧与爱心的使者》,见《(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第47页。
⑭《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
⑮杨世宏:《智慧与爱心的使者》,见《(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
⑯多识:《赛仓活佛学术评价》,见《(赛仓·罗桑华丹文集)简述》,第28页。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2020年藏秦喜马拉雅·高峰人才发展支持计划《拉卜楞历史文化文库》工程”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西藏民族大学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立项课题(XZTJ202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11年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中华文化对西藏文化影响的史实整理与研究”立项课题(XZTJ202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载于《中国藏学》2022.01)
相关推荐
来自长江源头的诗与歌
主持人 正在激情朗诵的学生 一个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从格拉丹冬雪山下缓缓流动,桑姜珠姆矗立在聂曲河畔聆听着远方的妙音。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懂得感恩父母,2013年4月9日由玉树州治多县民族中学校团委、学生会主办的治多县民族中学第...
2013-04-12 编辑:admin 7249移动无线音乐网玉树专题 完玛三智专区呈现
12530玉树专题 去年,藏族歌手完玛三智一首《生命站立成树》作为玉树抗震救灾晚会主题曲,而近日中国移动 12530无线音乐平台与其携手共同为玉树祈福。中国移动无线音乐门户12530网站于4.14玉树一周年之际,开设祈福专区,引导用户奉献爱心。 据悉,中国移动12530无线音...
2011-04-21 编辑:admin 3160海南州建州60周庆文艺节目活动开始进行彩排
60州庆大型歌舞表演进行彩排 60州庆大型歌舞表演进行彩排 60州庆大型歌舞表演进行彩排 60州庆大型歌舞表演进行彩排 60州庆大型歌舞表演进行彩排 经过两个月的加紧排练,庆祝海南州建州60周年的各项节目活动已进入彩排阶段。8月17日,共和、贵德、贵南、兴海、同德...
2013-08-17 编辑:admin 4728海南州1单位2人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荣誉称号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表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青海省共有5家单位、7名个人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海南州贵南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荣获“全国防...
2018-01-24 编辑:admin 6074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