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民族文化 共奏和谐之音

作者:杨燕玲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3-09-20 09:24:10 点击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民族精神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奠定了我国优秀民族精神的根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世代居住着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群众,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在历史变迁中,青海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极具地域色彩、民族特质的地方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们要创建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升到新的境界,筑牢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实基础。
       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等各方面,但由于多数民族文化都以口头或者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在保护和传承方面还是有所缺失。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致力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如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从创作工艺、创作题材、创作手段上不断创新、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等等。但我们也发现,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延伸,传统意义的传承保护工作并不能完全将那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推广出去,我们还需培养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才,通过新媒体传播,将视频与文字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机制 ,多渠道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让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新媒体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也是新时期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青海而言,民族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优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厚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土壤中,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从而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在实践中,我们要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传统相结合,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青海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青海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积极宣传少数民族中涌现的爱国英雄、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承以爱国主义为鲜明特征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共筑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让我们不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守正创新、相融相通、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共享民族文化和时代文明之光,续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相关推荐
  • 专访松太加电影《河》

      引言:藏族导演松太加的电影《河》,在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影片中的亲情故事感动了全场观众。   电影《河》拍摄于松太加的家乡青海安多藏区。松太加一直关注家乡那片土地上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河》以5岁女孩的视角展现一家人的关系,河既象征着亲...

    2015-09-03 编辑:admin 9974
  • 为青海湖网六周年朝圣

    我们的脚步从远古走来没有阻挡 也没有界限就像徒步朝圣的善男信女用等身长头去丈量信仰的深度付出了苦痛和劳累但收获的却是满心的喜悦以及对生命最真切的感悟又像一盏佛殿上的长明灯微微弱弱的光点 轻轻摇曳但这道光照亮着生生世世的心灵之路是生命轮回中永不熄灭的希望...

    2013-11-28 编辑:admin 18039
  • 澜沧江--湄公河

    从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源头在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全长4880公里,在我国内河道里程长2161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1247公里,从勐腊县南腊河口244号界桩处出境后,澜沧江始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最后...

    2008-08-11 编辑:admin 8624
  • 青海新文学:植根高大陆 流水不争先

    ———与赵成孝、刘晓林教授漫谈《青海新文学史论》作者简介 刘晓林:男,1965年10月出生,文学硕士,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20世纪文学及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多次获得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赵成孝:男,1951年出生于青海西宁,当过10年地质工...

    2008-04-04 编辑:admin 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