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的“新画卷”

作者:才让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2-05-31 08:51:35 点击数:
       刚到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村口,村干部杨占云就拉着记者的手到了脱贫户祁如勇家中。
       踏进祁老汉家的大门,宽敞明亮的红瓦房、花园里整齐的蔬菜和长得郁郁葱葱的果树便映入眼帘。见有客人来访,祁老汉满脸笑迎:“快进屋、快坐下……”。
       杨占云介绍说,眼前的这位老汉就是脱贫户祁如勇,由于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经济困难,2017年被列入贫困户的行列。
       2018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沐浴下,祁如勇利用“530”贷款买了100只羊,用“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方式不断发展羊群,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每年有5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祁如勇说,自己老伴去世的早,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儿媳妇需要照顾两个孙子,养殖的重担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杨占云接过话茬,祁如勇特别能吃苦、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所以祁老汉养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杨占云介绍,像祁老汉一样靠自己双手增收致富的群众在村里有很多,他们都一致认为,正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政府的真帮扶,才有了他们今天的好日子。
       在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变化的不止是村民们的口袋。
       2003年,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的27户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从浅垴山搬迁到黄河边,发展成如今的37户。
       过去,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交通不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的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危旧老房,村民靠天吃饭,每年收获的粮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土路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水厕实现全覆盖、浇地的提灌站也架了起来,村里利用村庄的闲置土地建起了文化小广场,精心铺设了地砖,新栽植了树木花草,添置了运动器材,拓宽了群众的活动场所。
       不仅如此,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曾被国务院评为贫困村,国家投资光伏电站,现在村里一年的分红就有30多万元,为了壮大本村经济,村干部经过几次商议后卖了200只多胎母羊,村里正在修建养殖厂。
       日子越过越有劲。杨占云说:“想想以前的日子,没有硬化路,麦子收拾完后掺和着沙子,而现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对于今后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的发展,杨占云给出了规划:村里闲置的2000公顷草场,是发展养殖业的基础。往后五年,村里除了继续扩大多胎母羊的养殖规模外,还会在养殖牦牛上做一些文章。
       五年间,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下,换了新容颜。曾经破落的模样早已不见了踪影,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映衬着花红柳绿的景色,展现出了一副人美家和的农村新画卷。

 
相关推荐
  • 佛教最初传入吐蕃探讨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吐蕃的问题,特别在时间上迄今仍存在异议。为此,本文主要依据笔者已搜集到的第一手藏文资料,仅对佛教最初传入吐蕃的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首先对佛教未传入吐蕃前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了介绍。认为随著吐蕃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传统宗教苯波教的不断发...

    2017-04-17 编辑:admin 13029
  • 第二十届全国藏语文媒体协作会

    2020-08-02 编辑:青阳卓玛 5914
  • 藏族人的揣碗习俗

    藏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

    2009-03-20 编辑:admin 7502
  • 热贡艺术步入中、小学课堂

    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堆绣等多种形式,因发祥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 “金色谷地”)而得名。长期以来,热艺术曾经充满神秘色彩、掌握在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和少数民间工匠手中。如今,同仁县一半以上的中、小学校...

    2008-09-15 编辑:admin 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