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海——关于树
作者:轩锡明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24 17:01:42
点击数:
10、关于树
树应该是大地绿色的最大造势者。
到了青藏高原,许多人会面对它赤裸干涸的胸脯而不禁生畏。这时候,那扑入眼界的任何一片树无疑都是令人焕发生活希望的大地的宝贝衣衫。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大地其实也多是一片葱茏呢,尤其是贵德县的树海景观更叫人惊叹。在这里,川地树木的逢勃与光秃秃的山梁、台地鲜明对照,还极大地显现出生命的顽强,叫人觉得在这里同样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作为一个贵德人,我在“三河”地区的树海中长大,并一直生活至今,但是我却能时时感受到它的浩大气势,一点也不熟视无睹。我还经常把它介绍给外地人,希望有许多人前来观光,和我们分享一种荣耀、自豪和幸福。
我对于树是痴迷的,喜欢栽树,喜欢观察树,随便发现一棵树生机勃勃,我都会从心底涌上几多不禁的欢愉。我不能想象哪一个人会不喜欢树,会不喜欢奔涌的绿色。
这是骄人的树们暗授给我的吗?
我还相信,凡是在贵德生活过的人,就不会没有和树打过交道,就不会没有一些树的知识。这种交道首先是目光时时和树的互致问候,是枝条处处拂触他的肩头,是看到受伤树木时他心头的疼痛。而这种知识应该是他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获得的,日积月累,渐渐丰富。
我在这里写青海东部多树,主要是写田地、河边、山根的人工种植,而非高山地区的自然林、原始林。贵德多树,主要是杨树多,柳树多,尤其是杨树,占绝对优势。杨树似乎随处可栽,只要不是过于干旱。柳树对于水分的要求比杨树高,适宜栽种在田边、地头和渠旁。有一种当地人称作“洋柳”的柳树,更喜水,可以在沼泽地里生长。榆树较耐干旱,可以生长在叫杨树、柳树非常饥渴的地方。当我在生产、生活中取得这些很“大众化”的认识后,我多次想到过,我们在组织植树造林的时候,似乎还没有充分照顾到树种的习性呢。比如我们何必老是杨树,杨树,又任什么地方都去栽呢?好多地方是今年栽,今年死,年年栽树,年年不见树。这应该是当代贵德人的一个失误。
就说杨树吧,本地“土著”的小叶杨后期生长快,树龄长,材质好,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品质十分优良。它还树冠巨大,开张如华盖,是很好的风景树。但是由于人的喜新厌旧、舍近求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大力引进新疆杨、北京杨,发展新品种,结果造成了本地杨被极大的冷落。问题还在于新疆杨、北京杨在贵德表现并不佳,水肥需求高,后期长势弱,病虫害严重,材质差。这简直成了一种物种侵犯,破坏生态,遗患匪浅,影响会久远。对这一问题,贵德人应该是越来越认识清楚了,1999年我还把它写成政协委员提案,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可惜没有被足够重视,没有拿出什么指导性的意见。这对于提意见的个人不要紧,但对于全局影响就大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调查调查,听听大家的意见,当机立断呢?叫我不能不耿耿于怀多少年!
我土著的小叶杨啊!你自己也竞争吧,拼搏吧,去奋力夺回自己的天地!
青海高寒,干旱,但土地较为肥沃,夏季气温较为温和,我看只要有水,在海拔2500米左右以下,栽树还是容易成活。河南移民初到贵德,非常惊奇当地栽树的方法:咦,砍截树棍埋土里就生根了,就发芽了!啧啧。当然,那少不了要水,或者土壤特别潮湿。
在青海栽树是特别,原来很少有用树苗,就是用河南人所说的树棍。这树棍是春天即时砍下来的较为年轻的树枝,长可截成五六尺,短的一二尺,当地人称为“栽子”。后来读了书,我知道这叫扦插法,全国好多地方都用(在河南不可以用吗?)。在贵德可以扦插的有杨树、柳树、沙枣树。如果是水边或常湿的土壤,即使采一些手指粗的树的幼枝插下去,多少年之后也是一棵棵栋梁之材。
贵德树多,关于树的种种话题就稠。作为一个移民崽,我在树的话题和植树活动中长大,还听到和看到了不少有关树的故事。
你譬如书上说古时候贵德曾称为榆谷,而人们认为那是因为这里曾遍地榆树之故。当代见证者称,1958年之前罗汉堂地还生长有许多百年古榆,树冠硬挣开大,树身子往往两人合抱不住,于苍穹下非常威武,对人有一种望而心仪的力量,并且令人生沧桑之感。
你譬如吴世瑾主持造林的口碑,说那县官儿骑坐毛驴威风凛凛地走来,见那拿栽子不合格者,见那挖树坑不达标者,便拿棍子抽打。吴世瑾营造的树林主要在西河滩,上中学时我经常穿过的崖头林便是其中一块。我每每走过这里,便会每每想起有关的传说,我问过不只一个从当年过来的老人:吴县长真的打吗?回答都说是:真打。我问:那群众恨不恨?回答是:不恨。你没见长出林了吗?这使我感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为社会为群众做了好事,大家都会牢记不忘。
你再譬如神树和神树崇拜。小时候走当车沟,本地的叔叔和阿姨们指给我许多高高大大、自由生长的白杨,说那是神树。中学时代去查达林军训,路过麻巴村,我同样看到路旁一些高大杨树,虽然不知它们是否也是神树,但它们枝柯盘蚺,叫我似进入古画。我想我是对它们心有崇敬了,因为它叫我一直不忘,恨不能有画笔描摹出来。如今这种神树好像仅剩松巴村一棵了。
神树崇拜在贵德原本十分普遍,特别是在藏族地区。一棵白杨树一旦被视为神树,会被所有的人终生保护起来,许多人还向它顶礼膜拜,奉献供品。
近日读书,了解到黄河流域的许多乡村都流行神树崇拜的习俗,并且有学者考据,它最早是源于祭祀社树。社祭植树,社树中有祖先灵魂的意义。后来社树演变成了神树,角色转换了,但是世俗乞求降福和保佑的愿望没有变吧。
不过,我更愿意把这种崇拜解释得更“民间”、更“通俗”一些,也更简单一些,并且聊可成立。从古至今,在民间不是广有动物、植物老大成仙成精的说法和故事吗?一棵白杨树老大了,有灵了,就是这。然而,我还是另有较为复杂一些的思考。我认为,神树作为一种符号,人们对它的虔诚崇拜其实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惶惶敬畏,这种敬畏当是人类优良的品质,丢失不得。
贵德人爱植树,爱护树,但也有过毁林的记录。当我听说光秃秃的巴吉山上尚能发现柏树树根,并亲眼看到过山下人用柏木盖的古老房屋,我就相信这巴吉山曾经挂满柏树。被人砍伐尽净,那只是个久远的什么年代的问题。
1958年“大跃进”,对于贵德的树们是一场劫难,满川的树骤然变得空落,大伤树海景观浩大的元气。那是儿时的我所经见了的,大棵大棵的树被訇然放倒,被送进村食堂火焰熊熊的锅灶,被做成后来丝毫没派上用场的木车、木轨(所谓轨道化),也算轰轰烈烈一阵。
当地众多的神树也是被“大跃进”砍伐了的,同时借助着破除迷信的名义。神树们被砍去几十年了,现在我却有了一些悠悠的担心:那不是定要胜天的人们又少了一种惧怕吗?而当人类到了什么都不怕的时候,那也许正是发生了十分可怕的事情……
河南移民投入当地生产建设,几十年来,在植树造林上与老青海人一样功不可没。新树扎根,从古至今都被用作一种喻示,在风雪高原磕磕绊绊生活到今天的移民们,不正是在年年不断的植树造林中成为青海人的吗?树和人一块得天地滋润,树和人一块儿生活。
移民热心栽树,是受当地人的影响,是集体行为,也是为自己盖房子。在移民看来,青海盖房子就如用木材垒,要砍那么多树。但是,因为一到青海就开始农村集体化,他们在定居后的头一二十年里并没有栽出属于个人的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我们家最早栽下个人的树是还栖居在文昌庙里的后几个年头,我们在庙门前的渠沟沿上栽下了几棵白杨栽子,也栽下了几棵柳树栽子,都成活了,以后都成了材。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树后来又归入了生产队。这事叫我耿耿于怀,心里不舒服了很长日子。
移民也好,旧有的当地人也好,真正拥有私家的树,真正可以己栽己有,就是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农村土地承包。土地分种了,树木私有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贵德“三河”地区的树海景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复又重振雄风。
那一年我们家从生产队分得大树小树几十棵,这些树在我们盖新房子的时候派了很好的用场。土地承包后,在家务农的二弟种树可以说是“见缝插针”,现在他栽得自己的地界已无处可栽,肯定有上千棵树了。弟弟是个好庄稼人,他的树长得都很旺盛,正像我们家应该蓬蓬勃勃。
在集体化的年代,一个农村户口的人外出干上了公家的事,那就要失去土地,失去土地上生长的一切。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我是一个酷爱树木的人,因此弟兄分家的时候我不要任何房产什么的,偏偏要了我曾经参与栽种的一小片幼树林。几年后岳父又帮我买了他们大户村的一小块林地,我曾经在这块地上又是栽种,又是浇水,又是管护,没少抛洒汗水,也没少享受树木成长起来的喜悦。我没少暗自兴奋和盘算过:等我老了,我还有一些杨树、柳树生长着,我会把它们指给自己的孙子,看,是爷爷栽的,传给你了……
但是,现在我可是没有一棵树的人了,因为我的小树林在乡下修渠和平地时被全部毁去。这叫我好难受,好遗憾,我不知道以后自己还能不能再写写关于树的文字……
树应该是大地绿色的最大造势者。
到了青藏高原,许多人会面对它赤裸干涸的胸脯而不禁生畏。这时候,那扑入眼界的任何一片树无疑都是令人焕发生活希望的大地的宝贝衣衫。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大地其实也多是一片葱茏呢,尤其是贵德县的树海景观更叫人惊叹。在这里,川地树木的逢勃与光秃秃的山梁、台地鲜明对照,还极大地显现出生命的顽强,叫人觉得在这里同样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作为一个贵德人,我在“三河”地区的树海中长大,并一直生活至今,但是我却能时时感受到它的浩大气势,一点也不熟视无睹。我还经常把它介绍给外地人,希望有许多人前来观光,和我们分享一种荣耀、自豪和幸福。
我对于树是痴迷的,喜欢栽树,喜欢观察树,随便发现一棵树生机勃勃,我都会从心底涌上几多不禁的欢愉。我不能想象哪一个人会不喜欢树,会不喜欢奔涌的绿色。
这是骄人的树们暗授给我的吗?
我还相信,凡是在贵德生活过的人,就不会没有和树打过交道,就不会没有一些树的知识。这种交道首先是目光时时和树的互致问候,是枝条处处拂触他的肩头,是看到受伤树木时他心头的疼痛。而这种知识应该是他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获得的,日积月累,渐渐丰富。
我在这里写青海东部多树,主要是写田地、河边、山根的人工种植,而非高山地区的自然林、原始林。贵德多树,主要是杨树多,柳树多,尤其是杨树,占绝对优势。杨树似乎随处可栽,只要不是过于干旱。柳树对于水分的要求比杨树高,适宜栽种在田边、地头和渠旁。有一种当地人称作“洋柳”的柳树,更喜水,可以在沼泽地里生长。榆树较耐干旱,可以生长在叫杨树、柳树非常饥渴的地方。当我在生产、生活中取得这些很“大众化”的认识后,我多次想到过,我们在组织植树造林的时候,似乎还没有充分照顾到树种的习性呢。比如我们何必老是杨树,杨树,又任什么地方都去栽呢?好多地方是今年栽,今年死,年年栽树,年年不见树。这应该是当代贵德人的一个失误。
就说杨树吧,本地“土著”的小叶杨后期生长快,树龄长,材质好,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品质十分优良。它还树冠巨大,开张如华盖,是很好的风景树。但是由于人的喜新厌旧、舍近求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大力引进新疆杨、北京杨,发展新品种,结果造成了本地杨被极大的冷落。问题还在于新疆杨、北京杨在贵德表现并不佳,水肥需求高,后期长势弱,病虫害严重,材质差。这简直成了一种物种侵犯,破坏生态,遗患匪浅,影响会久远。对这一问题,贵德人应该是越来越认识清楚了,1999年我还把它写成政协委员提案,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可惜没有被足够重视,没有拿出什么指导性的意见。这对于提意见的个人不要紧,但对于全局影响就大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调查调查,听听大家的意见,当机立断呢?叫我不能不耿耿于怀多少年!
我土著的小叶杨啊!你自己也竞争吧,拼搏吧,去奋力夺回自己的天地!
青海高寒,干旱,但土地较为肥沃,夏季气温较为温和,我看只要有水,在海拔2500米左右以下,栽树还是容易成活。河南移民初到贵德,非常惊奇当地栽树的方法:咦,砍截树棍埋土里就生根了,就发芽了!啧啧。当然,那少不了要水,或者土壤特别潮湿。
在青海栽树是特别,原来很少有用树苗,就是用河南人所说的树棍。这树棍是春天即时砍下来的较为年轻的树枝,长可截成五六尺,短的一二尺,当地人称为“栽子”。后来读了书,我知道这叫扦插法,全国好多地方都用(在河南不可以用吗?)。在贵德可以扦插的有杨树、柳树、沙枣树。如果是水边或常湿的土壤,即使采一些手指粗的树的幼枝插下去,多少年之后也是一棵棵栋梁之材。
贵德树多,关于树的种种话题就稠。作为一个移民崽,我在树的话题和植树活动中长大,还听到和看到了不少有关树的故事。
你譬如书上说古时候贵德曾称为榆谷,而人们认为那是因为这里曾遍地榆树之故。当代见证者称,1958年之前罗汉堂地还生长有许多百年古榆,树冠硬挣开大,树身子往往两人合抱不住,于苍穹下非常威武,对人有一种望而心仪的力量,并且令人生沧桑之感。
你譬如吴世瑾主持造林的口碑,说那县官儿骑坐毛驴威风凛凛地走来,见那拿栽子不合格者,见那挖树坑不达标者,便拿棍子抽打。吴世瑾营造的树林主要在西河滩,上中学时我经常穿过的崖头林便是其中一块。我每每走过这里,便会每每想起有关的传说,我问过不只一个从当年过来的老人:吴县长真的打吗?回答都说是:真打。我问:那群众恨不恨?回答是:不恨。你没见长出林了吗?这使我感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为社会为群众做了好事,大家都会牢记不忘。
你再譬如神树和神树崇拜。小时候走当车沟,本地的叔叔和阿姨们指给我许多高高大大、自由生长的白杨,说那是神树。中学时代去查达林军训,路过麻巴村,我同样看到路旁一些高大杨树,虽然不知它们是否也是神树,但它们枝柯盘蚺,叫我似进入古画。我想我是对它们心有崇敬了,因为它叫我一直不忘,恨不能有画笔描摹出来。如今这种神树好像仅剩松巴村一棵了。
神树崇拜在贵德原本十分普遍,特别是在藏族地区。一棵白杨树一旦被视为神树,会被所有的人终生保护起来,许多人还向它顶礼膜拜,奉献供品。
近日读书,了解到黄河流域的许多乡村都流行神树崇拜的习俗,并且有学者考据,它最早是源于祭祀社树。社祭植树,社树中有祖先灵魂的意义。后来社树演变成了神树,角色转换了,但是世俗乞求降福和保佑的愿望没有变吧。
不过,我更愿意把这种崇拜解释得更“民间”、更“通俗”一些,也更简单一些,并且聊可成立。从古至今,在民间不是广有动物、植物老大成仙成精的说法和故事吗?一棵白杨树老大了,有灵了,就是这。然而,我还是另有较为复杂一些的思考。我认为,神树作为一种符号,人们对它的虔诚崇拜其实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惶惶敬畏,这种敬畏当是人类优良的品质,丢失不得。
贵德人爱植树,爱护树,但也有过毁林的记录。当我听说光秃秃的巴吉山上尚能发现柏树树根,并亲眼看到过山下人用柏木盖的古老房屋,我就相信这巴吉山曾经挂满柏树。被人砍伐尽净,那只是个久远的什么年代的问题。
1958年“大跃进”,对于贵德的树们是一场劫难,满川的树骤然变得空落,大伤树海景观浩大的元气。那是儿时的我所经见了的,大棵大棵的树被訇然放倒,被送进村食堂火焰熊熊的锅灶,被做成后来丝毫没派上用场的木车、木轨(所谓轨道化),也算轰轰烈烈一阵。
当地众多的神树也是被“大跃进”砍伐了的,同时借助着破除迷信的名义。神树们被砍去几十年了,现在我却有了一些悠悠的担心:那不是定要胜天的人们又少了一种惧怕吗?而当人类到了什么都不怕的时候,那也许正是发生了十分可怕的事情……
河南移民投入当地生产建设,几十年来,在植树造林上与老青海人一样功不可没。新树扎根,从古至今都被用作一种喻示,在风雪高原磕磕绊绊生活到今天的移民们,不正是在年年不断的植树造林中成为青海人的吗?树和人一块得天地滋润,树和人一块儿生活。
移民热心栽树,是受当地人的影响,是集体行为,也是为自己盖房子。在移民看来,青海盖房子就如用木材垒,要砍那么多树。但是,因为一到青海就开始农村集体化,他们在定居后的头一二十年里并没有栽出属于个人的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我们家最早栽下个人的树是还栖居在文昌庙里的后几个年头,我们在庙门前的渠沟沿上栽下了几棵白杨栽子,也栽下了几棵柳树栽子,都成活了,以后都成了材。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树后来又归入了生产队。这事叫我耿耿于怀,心里不舒服了很长日子。
移民也好,旧有的当地人也好,真正拥有私家的树,真正可以己栽己有,就是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农村土地承包。土地分种了,树木私有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贵德“三河”地区的树海景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复又重振雄风。
那一年我们家从生产队分得大树小树几十棵,这些树在我们盖新房子的时候派了很好的用场。土地承包后,在家务农的二弟种树可以说是“见缝插针”,现在他栽得自己的地界已无处可栽,肯定有上千棵树了。弟弟是个好庄稼人,他的树长得都很旺盛,正像我们家应该蓬蓬勃勃。
在集体化的年代,一个农村户口的人外出干上了公家的事,那就要失去土地,失去土地上生长的一切。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我是一个酷爱树木的人,因此弟兄分家的时候我不要任何房产什么的,偏偏要了我曾经参与栽种的一小片幼树林。几年后岳父又帮我买了他们大户村的一小块林地,我曾经在这块地上又是栽种,又是浇水,又是管护,没少抛洒汗水,也没少享受树木成长起来的喜悦。我没少暗自兴奋和盘算过:等我老了,我还有一些杨树、柳树生长着,我会把它们指给自己的孙子,看,是爷爷栽的,传给你了……
但是,现在我可是没有一棵树的人了,因为我的小树林在乡下修渠和平地时被全部毁去。这叫我好难受,好遗憾,我不知道以后自己还能不能再写写关于树的文字……
相关推荐
香格里拉大峡谷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8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大峡谷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香格里拉大峡谷旅游区由巴拉格宗、碧融和木鲁共3个峡谷组成,规划面积为188平方公里。该区域将建成集遗产展示、生态观光、民族文化生态体验、科考探险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成为大香格里拉和“三江并 流...
2009-08-15 编辑:admin 7218藏族佳丽•2011年西藏旅游形象大使新鲜出炉
冠军英珠拉姆(中)、亚军次仁卓嘎(左)、季军德吉玉珍(右) 据悉,11月26日下午,西藏航空藏族佳丽•2011年西藏旅游大使决赛在拉萨市歌舞团落幕,来自西藏自治区7地市的18位女孩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来自拉萨赛区藏族姑娘英珠拉姆摘得2011年西藏旅游大使冠军桂冠,次仁卓嘎和德吉...
2011-11-28 编辑:admin 4042兴海县民中杨秀才让荣获"青海青年五四奖章"
兴海县民族中学杨秀才让老师 杨秀才让老师与他的学生 近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民族中学杨秀才让老师荣获第15届“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青海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青海省委、青海省青年联合会授予青海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
2012-07-10 编辑:admin 3891海西州天峻县赛马会弹唱比赛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近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首届赛马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期间该县文化馆举办了一次现场报名现场演唱的藏族“扎念”弹唱比赛。 此次参加比赛的选手全部是当地牧民,青年选手大多有些文化水平。“扎念”弹唱无论从旋律还是歌词都是原创作品。据举办单位负责人介...
2009-09-22 编辑:admin 7440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