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海——曾经的尕毛驴儿
作者:轩锡明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25 11:56:41
点击数:
2、曾经的尕毛驴儿
想想,我有一二十年不骑尕毛驴了吧?
还说什么呢,我连驴车也都是好多年不曾坐了。
我们家没有驴,所有亲戚家里最后的一头驴去年也被卖了……
我好想尕毛驴儿!我想它,不光是想到骑着它颠颠小跑在田间曲径,不光是想到乘坐它驾的车轱辘辘行驶在河边公路,我是想它憨厚可爱的模样,想它对人的依依亲近。我拿过去与如今相比,我心里发慌,我多么有失落感啊……
任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过青海东部农业区(因属黄河、湟水流域,所以也称河湟地区),如果他不曾赞叹当地的驴儿,不曾搔搔它的皮毛,摇摇它的尾巴,或者干脆骑到它背上走上一走,那也算是枉到此一游,该注意的他没注意。当年的河南移民一到贵德,最大的惊奇之一恐怕就是这里的驴了。
那时候贵德多牲口,马多,骡子多,牛多,而最多的是驴。集体化的时候,那驴赶出去就是几十头、几十头,一大群、一大群,走在路上浩浩荡荡,荡起一路尘土。驴是原本家家都有,有的人家还不只一两头。据爱人讲,我岳丈家就曾养过一圈十几头毛驴,放出来站满一院,赶出去走一胡同,活蹦乱跳。爱人不会是夸嘴吧,她说,驴主人跟在后面拢赶,脸上挂着的除了喜幸还是喜幸,除了朝气还是朝气。
毛驴、尕毛驴是青海人对驴的呢称。“毛”即细小的意思,再加个“尕”字,足见这驴的小巧玲珑了。据大人讲,这里的驴的确比内地的矮小许多,站在一块简直可以当大驴和驴驹相比。当年父亲骑到这驴上,两条腿长长耷拉下来,脚快要挨着地,吓得母亲在一旁惊呼:
“你快下来吧,要压趴它了!”
尕毛驴自然没有被压趴,它劲大着呢,还欺生地撂起蹶子,差点把父亲摔下来。
后来我更了解了毛驴的厉害。
贵德在没有实现车子化之前,农业运输主要是靠牲口驮,而毛驴因为数量大,就从来是主力军。我长到可以干些活儿的年龄,暑假里赶着毛驴驮麦捆子,寒假时赶着毛驴驮粪,曾经是年年少不了的。嚯,一开始我也有过像母亲那样的担心,两个麦捆子绑成的驮子耸立在驴脊背两侧,就像伏着两个小山包,不怕压趴了它吗?当然它还是没有被压趴,它低着头,蹄声嗒嗒地一直往前走,往前走,很可以用矫健一词形容。它默默的,叫人还看出的是坚韧和毅力。上坡的时候偶尔打出响鼻,或者后面嘟嘟放出一串屁来,那是它在奋力,那是它在和什么较劲。
后来我还知道了,它真正是庄稼人最宝贵的朋友,它不但驮捆子,驮粪,它还驮水,它还拉车,庄稼人的好多活都离不开它。它还是庄稼人代步的坐骑,骑着它走路可以不慌不忙,稳稳当当,左顾右盼,一派闲适自得。有“少年”唱道:“骑下的尕驴赶下的路,路长(者)时间更长;今日没见(者)你别心慌,我俩的高兴还在个后头。”你看这歌唱者的取巧。
贵德县还曾有过不少马和骡子,这些大牲口高大英俊,力气也大,受人宠爱。但是马和骡子太有骄娇二气,“料口大”,还要好的吃,役使时却往往发脾气,不听话,甚至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叫你傻在那里。毛驴儿就不同了,吃料少,顺从人,又很有耐力。它身价又低,不嫌贫爱富,富人、穷人都养得起。
毛驴儿太好使唤了,干活太多了,吃苦太多了,所以青海人用它来比喻弟兄中的老大,有这样一句俗话:“牲口里别作尕驴儿,弟兄里别作老大。”弟兄中的老大操心最多,出力最多,吃亏最多,落下的不好最多,他太忠厚,太像尕驴。
父亲还这样评价过尕毛驴:
“嘿,别看它个头小,可能着呢……”
这样的评价缘于他有一次骑毛驴上街,回来的时候迷了路,是驴把他带回家。从我们住的贡拜村到县城有十六七里路,返回途中,因为初来乍到进城不多,一遇岔路口父亲就犯疑惑:该走哪一边呢?有时候能问着人,有时候问不着人。有那么两次,父亲犹犹豫豫地决心就走这一边吧,可是他胯下的毛驴硬是扭转脖子要走另一边,怎么也调不转它。后来他赌气了,心里说那好吧,由着你,看你会走到哪里,结果是毛驴准确无误地把他驮回了家。
那驴是借邻居家的,平日里我们还使唤它去河滩驮驮水,非常顺心。那一天,回到家里,父亲狠狠地给它掬了几捧小豆吃,一边抚着它的脖子说:
“有话说老马识途,没想到你也记路啊!”
尕毛驴儿真是乡村的精灵,它聪明伶俐,吃苦耐劳,我们怎能不歌颂它呢?我知道,当地人对它从来是疼爱有加的,倘若什么人在役使的时候打了它,他肯定会受到叱责:牲口不会说话,可也知道疼啊,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它?或者更讥刺他:不会说话的是畜生,你可是会说话的吧……我常常看见有人为牲口打架,看见主人家检查被人借用的牲口是否有伤。一头驴老了,不能干活了,它的主人会一直养着它,直到死后葬了它。也有人会把它放逐到广阔的山野去,让它自由自在地度过最后的不多日子……
唉,我真不该太多地给毛驴们献上颂辞,因为这会太多地招致我的伤感。因为尕毛驴们今不如昔了,风光不再了,因为它好像就要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回想起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大饥荒,应该是尕毛驴们的第一大劫难。它们成批成批地饿死——饿死了也还要被投进鼎镬,再被送进垂死的人的嘴里。一部分干脆就是被活活杀死,以救人于死亡线上。那年头我常常听闻这样的消息,这里的驴被偷了,那里的驴被偷了。而被偷的驴们都免不了遭受同一种命运,就是被杀被吃。那几年过去,乡下的驴再不是从前成群成群的了,再也看不见大群的驴荡起一片烟尘。
青海人原来不吃驴肉,也不吃马肉、骡子肉,并有以“吃驴肉”(特别以“吃狗肉”)相骂内地人的习惯,那几年过去,在青海民间却有了“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的赞美。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可是我硬是歌颂不起尕毛驴们在饥荒年代为人作出的牺牲。不光是驴,从生态学角度讲,大自然的芸芸生灵们更是为人类牺牲得太多太多,现代人也早已不能再为自己的威力而自豪……他们矛盾着,负罪感越来越压迫着他们。
在以后的日子里,尕毛驴们江河日下,就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因为农业生产多以车辆和机械代畜了。
人是多么功利和自私啊!用不着了,便也不会再闲养着驴们。大多数闲下来的驴被出卖,卖主不问买主,但他心里明白,那十有八九是要变成案上的肉类。唉,纵使有千百种托辞,这还是逃不脱“卸磨杀驴”的意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龙羊峡电站工地上的工人到贵德收购驴,赶去了好多好多,那都是为了口福。那时候是肉类缺,但是驴肉更香,当地人又不忍心自己宰杀。
如今的乡下自然还有尕毛驴儿,但那是日趋稀罕了的。山区情况好些,机械尚不能大显身手,尕毛驴们便还有一份天下。
尕毛驴们的命运大抵如此,现在我们唯有祝愿它前程会好。
想想,我有一二十年不骑尕毛驴了吧?
还说什么呢,我连驴车也都是好多年不曾坐了。
我们家没有驴,所有亲戚家里最后的一头驴去年也被卖了……
我好想尕毛驴儿!我想它,不光是想到骑着它颠颠小跑在田间曲径,不光是想到乘坐它驾的车轱辘辘行驶在河边公路,我是想它憨厚可爱的模样,想它对人的依依亲近。我拿过去与如今相比,我心里发慌,我多么有失落感啊……
任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过青海东部农业区(因属黄河、湟水流域,所以也称河湟地区),如果他不曾赞叹当地的驴儿,不曾搔搔它的皮毛,摇摇它的尾巴,或者干脆骑到它背上走上一走,那也算是枉到此一游,该注意的他没注意。当年的河南移民一到贵德,最大的惊奇之一恐怕就是这里的驴了。
那时候贵德多牲口,马多,骡子多,牛多,而最多的是驴。集体化的时候,那驴赶出去就是几十头、几十头,一大群、一大群,走在路上浩浩荡荡,荡起一路尘土。驴是原本家家都有,有的人家还不只一两头。据爱人讲,我岳丈家就曾养过一圈十几头毛驴,放出来站满一院,赶出去走一胡同,活蹦乱跳。爱人不会是夸嘴吧,她说,驴主人跟在后面拢赶,脸上挂着的除了喜幸还是喜幸,除了朝气还是朝气。
毛驴、尕毛驴是青海人对驴的呢称。“毛”即细小的意思,再加个“尕”字,足见这驴的小巧玲珑了。据大人讲,这里的驴的确比内地的矮小许多,站在一块简直可以当大驴和驴驹相比。当年父亲骑到这驴上,两条腿长长耷拉下来,脚快要挨着地,吓得母亲在一旁惊呼:
“你快下来吧,要压趴它了!”
尕毛驴自然没有被压趴,它劲大着呢,还欺生地撂起蹶子,差点把父亲摔下来。
后来我更了解了毛驴的厉害。
贵德在没有实现车子化之前,农业运输主要是靠牲口驮,而毛驴因为数量大,就从来是主力军。我长到可以干些活儿的年龄,暑假里赶着毛驴驮麦捆子,寒假时赶着毛驴驮粪,曾经是年年少不了的。嚯,一开始我也有过像母亲那样的担心,两个麦捆子绑成的驮子耸立在驴脊背两侧,就像伏着两个小山包,不怕压趴了它吗?当然它还是没有被压趴,它低着头,蹄声嗒嗒地一直往前走,往前走,很可以用矫健一词形容。它默默的,叫人还看出的是坚韧和毅力。上坡的时候偶尔打出响鼻,或者后面嘟嘟放出一串屁来,那是它在奋力,那是它在和什么较劲。
后来我还知道了,它真正是庄稼人最宝贵的朋友,它不但驮捆子,驮粪,它还驮水,它还拉车,庄稼人的好多活都离不开它。它还是庄稼人代步的坐骑,骑着它走路可以不慌不忙,稳稳当当,左顾右盼,一派闲适自得。有“少年”唱道:“骑下的尕驴赶下的路,路长(者)时间更长;今日没见(者)你别心慌,我俩的高兴还在个后头。”你看这歌唱者的取巧。
贵德县还曾有过不少马和骡子,这些大牲口高大英俊,力气也大,受人宠爱。但是马和骡子太有骄娇二气,“料口大”,还要好的吃,役使时却往往发脾气,不听话,甚至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叫你傻在那里。毛驴儿就不同了,吃料少,顺从人,又很有耐力。它身价又低,不嫌贫爱富,富人、穷人都养得起。
毛驴儿太好使唤了,干活太多了,吃苦太多了,所以青海人用它来比喻弟兄中的老大,有这样一句俗话:“牲口里别作尕驴儿,弟兄里别作老大。”弟兄中的老大操心最多,出力最多,吃亏最多,落下的不好最多,他太忠厚,太像尕驴。
父亲还这样评价过尕毛驴:
“嘿,别看它个头小,可能着呢……”
这样的评价缘于他有一次骑毛驴上街,回来的时候迷了路,是驴把他带回家。从我们住的贡拜村到县城有十六七里路,返回途中,因为初来乍到进城不多,一遇岔路口父亲就犯疑惑:该走哪一边呢?有时候能问着人,有时候问不着人。有那么两次,父亲犹犹豫豫地决心就走这一边吧,可是他胯下的毛驴硬是扭转脖子要走另一边,怎么也调不转它。后来他赌气了,心里说那好吧,由着你,看你会走到哪里,结果是毛驴准确无误地把他驮回了家。
那驴是借邻居家的,平日里我们还使唤它去河滩驮驮水,非常顺心。那一天,回到家里,父亲狠狠地给它掬了几捧小豆吃,一边抚着它的脖子说:
“有话说老马识途,没想到你也记路啊!”
尕毛驴儿真是乡村的精灵,它聪明伶俐,吃苦耐劳,我们怎能不歌颂它呢?我知道,当地人对它从来是疼爱有加的,倘若什么人在役使的时候打了它,他肯定会受到叱责:牲口不会说话,可也知道疼啊,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它?或者更讥刺他:不会说话的是畜生,你可是会说话的吧……我常常看见有人为牲口打架,看见主人家检查被人借用的牲口是否有伤。一头驴老了,不能干活了,它的主人会一直养着它,直到死后葬了它。也有人会把它放逐到广阔的山野去,让它自由自在地度过最后的不多日子……
唉,我真不该太多地给毛驴们献上颂辞,因为这会太多地招致我的伤感。因为尕毛驴们今不如昔了,风光不再了,因为它好像就要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回想起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大饥荒,应该是尕毛驴们的第一大劫难。它们成批成批地饿死——饿死了也还要被投进鼎镬,再被送进垂死的人的嘴里。一部分干脆就是被活活杀死,以救人于死亡线上。那年头我常常听闻这样的消息,这里的驴被偷了,那里的驴被偷了。而被偷的驴们都免不了遭受同一种命运,就是被杀被吃。那几年过去,乡下的驴再不是从前成群成群的了,再也看不见大群的驴荡起一片烟尘。
青海人原来不吃驴肉,也不吃马肉、骡子肉,并有以“吃驴肉”(特别以“吃狗肉”)相骂内地人的习惯,那几年过去,在青海民间却有了“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的赞美。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可是我硬是歌颂不起尕毛驴们在饥荒年代为人作出的牺牲。不光是驴,从生态学角度讲,大自然的芸芸生灵们更是为人类牺牲得太多太多,现代人也早已不能再为自己的威力而自豪……他们矛盾着,负罪感越来越压迫着他们。
在以后的日子里,尕毛驴们江河日下,就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因为农业生产多以车辆和机械代畜了。
人是多么功利和自私啊!用不着了,便也不会再闲养着驴们。大多数闲下来的驴被出卖,卖主不问买主,但他心里明白,那十有八九是要变成案上的肉类。唉,纵使有千百种托辞,这还是逃不脱“卸磨杀驴”的意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龙羊峡电站工地上的工人到贵德收购驴,赶去了好多好多,那都是为了口福。那时候是肉类缺,但是驴肉更香,当地人又不忍心自己宰杀。
如今的乡下自然还有尕毛驴儿,但那是日趋稀罕了的。山区情况好些,机械尚不能大显身手,尕毛驴们便还有一份天下。
尕毛驴们的命运大抵如此,现在我们唯有祝愿它前程会好。
相关推荐
藏族民间谚语一百余则
水头不清水尾浑。一嘴蜜,一肚脓。脚走的路是手修的。开水比饭桶大夫强。泡沫冒处,必有浅滩。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不理家务事,不知生活难。近邻不可断,远亲不可疏。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来。想吃上酥油,先要喂好乳牛。一线缺口...
2016-04-01 编辑:admin 12052高原社火闹新春 共舞和谐构幸福
2月17日,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青海湖广场锣鼓喧天、龙腾狮舞,鼓声、欢呼声交汇成欢乐的海洋。以“共舞和谐”为理念的共和县2013年春节、藏历新年、元宵节广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来自恰卜恰镇的社火队从老人到小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扭秧...
2013-02-23 编辑:admin 4594国际母语日卓仓举办藏语交流活动 西德尼玛应邀参加献艺
2月21日,第十届国际母语日,青海省平安县沙沟乡武丹村举行纪念国际母语日卓仓藏语交流活动。以“推广母语教育,保存语言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包括藏语安多卓仓方言民歌演唱、诗文朗诵、民间舞蹈安昭、则柔及藏文书法竞赛等,表演者以村民代表和假期藏文培训班学生为...
2009-02-22 编辑:admin 4237图集——首次出镜的藏区稀有物种究竟长啥样
中国首次野外记录到马鹿白色型个体 2017年10月25日,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官方获悉,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牧民监测员记录到了马鹿的白色型个体,经专家证实,这是中国对于野外马鹿基因变异的首次记录。图片来源:中新网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首次记录到猞猁影像 2017年7...
2017-11-01 编辑:admin 6443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