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卓田野文学:《在青海,在茫拉河上游》

作者:梅卓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12-01 11:47:19 点击数:
作者简介:梅卓,女,藏族,一九六六年出生于青藏高原。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长篇小说《太阳部落》、《月亮营地》、小说集《人在高处》、《麝香之爱》、散文集《藏地芬芳》、《吉祥玉树》、诗集《梅卓散文诗选》等文学作品。曾获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奖、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奖、青海省政府第四、五届优秀文学作品奖、青海省“四个一批”拔尖人才、青海省青年文学奖等荣誉。
在青海,在茫拉河上游
在青海腹地,藏族人称为玛曲的黄河沿着山谷由西向东拐出S型的大弯,在第二个弯道上,黄河水系一级支流茫拉河滚滚汇入,茫拉河由东向西横贯贵南县南部,成为贵南人民的母亲河。    
    在茫拉河源头的茫多草原深处,矗立着兰本加的黑色牛毛帐篷,他的一家于三个月前,由相距约二十公里的森多乡加尚村搬到这个夏季牧场,他们赶着牛羊迁移时,大约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茫多草原牧草茂盛,草质优良,是贵南县重要的牧业区。    
    对于兰本加一家来说,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儿子的老师从城里来,要在家里住上几天。    
    儿子牵着两匹乘骑,已经在山口等待良久。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礼仪,凡是有重要的客人,主人总会迎过一个个山头。老师终于来了,傍晚的茫多草原接纳了一位远客,也接纳了一份喜悦。    
    谢老师是一位画家,对草原久已向往,他要在这个假期看望学生,同时也体验一次草原生活。   
    和通常一样,主妇果姆太起床最早,已出嫁的大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在昨天特意赶回来帮助母亲,准备一家的早餐。灶台占据着帐篷中显要的位置,把帐篷一分为二,右边是客人的坐塌,左边是主妇忙碌的地方。古老的羊皮口袋担当着吹火的重任,在母女俩的劳作下,炊烟从帐篷的天窗中缓缓飘起,黎明已经降临,新的一天开始了。  
    牛群在晨曦中醒来,昨夜的露水打湿了它们的蹄子,果姆太洗了手,准备挤奶,她要在每天清晨煮一锅香甜的奶茶。    
    男主人兰本加今年四十三岁,自从他成家立业以来,每天一早的责任就是煨起桑烟祭祀众多的神灵,混合着青稞、炒面和酥油的桑,抛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桑烟的香气顿时弥漫在草原的上空,接着他向四方吹起白色海螺,这支海螺由祖辈传下来,亘古以来招引着众多神灵:早餐备好,请众神降临。  
    茫多草原的保护神是矗立在远方的给格拉姆本松山神,传说这三座山头是三姐妹,是阿尼玛卿山神的三位女儿,远嫁给此处神灵阿米支格三兄弟,成为护佑茫拉河两岸人民的女神。兰本加每天都要向她们祈祷,请求她们赐予平安、吉祥的祝福。    
    客人起床后,主妇的奶茶已经煮好,在客人洗漱时,主妇将三碗净水敬献给供奉在佛龛里的佛祖,然后把第一碗奶茶端到老母亲的床前,草原上的老人们总是在被窝里享用奶茶后,身体暖和了,才起身的。    
    早餐是油饼、糌粑和奶茶,油饼是特意为远道而来的老师准备的,他们通常的早餐是一碗都麻,即炒面稀粥,而老师拌了糌粑,就着奶茶,吃得很香。糌粑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植物纤维,一般离家放牧的人早餐吃了糌粑后,一天都不觉饥饿,直到晚上牧归后才吃第二顿饭。等家人都吃的差不多的时候,主妇才端起了自己的碗,她虽起得最早,却是最后一位吃早餐的人。    
    早餐后,主妇要挤牛奶,先放小牛犊到母亲身边吸乳,目的是挤奶时容易下奶。一般在小牛犊还没有吃饱的情况下,主妇就会制止,因为这个季节需要储备大量牛奶制作酥油,以备漫长的冬季所需。果姆太要在早晨的近两个小时中完成挤奶工作,家中有三十几头牦牛,她挤了十几桶牛奶,每天大约要消耗两桶,剩下的就储存起来,过两、三天就可以打一次酥油。   
    此时,兰本加在儿子们的帮助下开始清点羊群,准备出外放牧。这项工作两三天进行一次,一般都是早上出圈时清点,因为晚上牧归后羊群个个吃得肚子溜圆,不易奔跑,牧人清点时会让羊群朝较高的坡上跑,这样跑速慢,易于计数。
    在草原,羊只走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坏的是被狼群袭击,更常见的是迷途或串群,牧人如果发现少了羊只,就会重新到前一天放牧的地方,一边放牧,一边寻找,如果有串群的羊只,听到自己羊群熟悉的声音,就会前来相认,主人也会发现多了或少了的那只,及时与失主联系。    
    兰本加父子各站一边,用倍数的方法清点完毕,彼此告知数字,正好是二百七十只,而老师计下的数字与父子俩相差甚远。    
    这天早晨,在清点工作完成后,主人选了一只肥硕的羊,熟练地用套索拴住,准备为贵客宰杀。老师看着手痒,也拿起绳子想一展身手,不料羊群早已躲得远远的。    
    男主人在这个季节里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牛羊群剪毛。一只羊可剪三、四斤羊毛,而牦牛稍多一些。为牦牛剪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牦牛重达近千斤,必须由两三位男子协作才能让它伏贴。剪毛工具仍是旧有的大剪刀,略显粗糙,但兰本加剪起牛毛来照样得心应手。    
    老师对于草原上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帮助兰本加抓着牛头,得知夏季剪毛会使牦牛凉爽,减少寄生虫,再过几个月,等冬天来临时,牦牛会长出新的长毛,以备保暖。    
    主人剪牛毛时会留下腋下及腹下的长可及地的牛毛,一是为了美观,让牛看上去仍然威风凛凛,也为了能够同时留下美好的祝愿:牧人认为那是畜群繁殖兴旺的象征,不仅可以避灾祛邪,还可以免除遭受意外的可能,增加健康生长、生育发达的几率。    
    住在几公里远的邻居们已经听说兰本加家中来了客人,相约来访,出于好奇,要看看客人的模样,同时,还可以帮忙干些家务。   
    这时候,男人们的宰杀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妇女们的事了。炉灶里的火正在熊熊燃烧,一口大铁锅已经备好,妇女们磨利刀子,有的切肉,有的灌肠,灌肠分为肉肠、血肠和肝肠,都是牧人用来招待贵客的上好食品。 
    老母亲拉科今年六十八岁,正在一旁安静地撕着羊毛,像她这个年纪,已经不承担家中的重活,只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今天宰杀的羊肉她是不吃的,她认为新鲜羊肉还保留着肌体的活力,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地死去,如果吃了这样的肉,人的身体会有不适感,会觉得如同杀生一样,罪孽更重。  
    积累了两三天的牛奶数量已经适合制作酥油,主妇果姆太将牛奶晒在太阳下,等到了和刚挤出时的温度一样时,就倒到酥油桶中,一般桶中可盛下五十斤牛奶,能打出约五斤酥油和一斤多的曲拉。    
    这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果姆太需要不停地搅拌牛奶,以使奶油与水分分离。    
    木桶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现在已经有了电力操作的牛奶分离器,用起来省时省力,但由于老人喜欢木桶打出的口感,认为分离器中的金属气息破坏了酥油的芬芳,果姆太尊重老人的爱好,情愿不辞辛劳地手工制作,为的是母亲能够享受到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舒适和乐趣。    
    这天天气明朗,是个适合劳动的天气,大家心情都很愉快。  
    兰本加开始揉制羊皮,他要在冬天来临之前为母亲缝制一件新衣服。一张柔软羊皮的制作过程在传统工艺中,需要较长时间,羊皮在剥离身体后,晒干,另外准备一桶混合着盐的达拉水,等到达拉水腐烂变味时,就把晒干的羊皮浸泡进去,一般要泡四到七天,然后取出,晾得半干时,开始揉制,工具多是圆融的石头或是木头,把羊皮的光面揉搓得柔软坚韧,揉一遍后仍然浸泡,第二天再取出揉制,反复四天后,一张羊皮的揉制工艺才算完成。一般一件女式藏袍需要七到八张羊皮,男式则需要五到六张。    
    兰本加使用的工具是一支稍有弯曲的木棍,由于长期使用,已变得光滑无比,揉制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力,也需要巧劲。等到七张羊皮全部揉制好后,他将请来一位裁缝师,估计两、三天时间后,母亲就可以试穿新装了。  
    此时此刻,老师对于草原的美景流连忘返,画笔不能很快很多地捕捉到灵感,就用相机代劳吧。    
    蓝天白云下,三姐妹神山在远方静谧地矗立着,她们以永恒的姿态,照拂着茫拉的山山水水。牧人们的生活悠闲而自在,牧笛悠扬而美妙的乐曲中,时间仿佛停止,只留下亘古辽阔的草原,珍珠般撒落的羊群,苍茫平静的宇宙中,这片大地呈现出草长莺飞、野花争艳、柏香飘散的祥和。    
    果姆太断断续续搅拌了一整天的酥油,等到木桶杆上沾上了少许凝结物时,就可以打开桶盖,酥油特有的香味四溢开来,果姆太的劳动有了收获,她捏打酥油,挤出水分,置放到凉水中,以便更好地凝结成型,另有几抟小酥油团,是敬奉给三宝的,佛法僧有份,山神有份,每个儿女也有份,这是一位信徒、一位母亲的心意,她每天的收获后,感谢着上天和大地,感谢着平凡生活赐予的满足。
    酥油分离出的液体称作达拉,煮开后,经过过滤,取出的颗粒称作曲拉,晒干后就可以食用,曲拉一般掺和在糌粑中,起着帮助消化的作用。取过曲拉剩下的水称作曲科,这种汁液也有药用价值,如果胆囊不适,饮用曲科后就会好转,另外牲畜皮毛上生有寄生虫,用曲科洗澡,就能祛除,牛羊消化系统不良,也可以饮用曲科,能起到强生健体、增肥加壮的效果,这是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生活智慧。    
    帐篷生活使城里来的老师颇有感触,他的画笔记录下的这一切,或许是他人生中一抹深刻的记忆吧。    
    暮霭中,繁忙了一天的草原沉静下来,远方的群山勾勒出一幅剪影,明天将是个好天气。    
[FS:PAGE]
第二天的晨光中,早起的大女儿代替了父亲,她向四方神灵煨桑祭祀,默诵着祈祷的祝词,但愿今天像往常一样,一切都顺心遂愿。   
    老师今天也起得早,他在草原漫步,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的山峦。 
    小伙子准备去放牧,这之前,他仔细地在镜前打扮了一番。在草原,放牧的时光是悠闲而漫长的,或许能遇到心爱的姑娘也未尝可知,他已十八岁,情窦初开,到了注意自己形象的年龄,放牧时正是谈情说爱的好时候吧。  
    父亲为儿子编织了一条新的尔甲,这是今年的新羊毛,柔韧性更好,适合把石子抛到更远的地方,以此来控制羊群。儿子试用过后,非常满意。老师也要试一试,显然经验不足,远方的牛群没有感到任何威慑力。   
    儿子竟然拣到一节废电池,他用尔甲把电池抛到很远。这种现代文明带来的污染也来到了偏僻的草原,显然类似的情况以后会有更多,他从老师的谈话中得知,一节小小的电池危害极大,它产生的辐射足以影响到草场的再生能力,如果牛羊吃了这样的草,就有可能发生畸形现象。这节小小的电池破坏了早晨的宁静,虽然现代文明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污染却更为有害。爱护草原,在小伙子的心里早早埋下了根,他不愿意生养过父辈、生养过自己的美丽家乡在未来的人们心目中只能是一种想象。    
    牛群已经离去。此时,大姐在一块平地上铺好灶灰,将前夜的牛粪平抹在灰上,便于很快晒干,灶灰不仅能起到牛粪与地面的隔离作用,还可以驱赶小虫子,因为小虫子喜欢食用牛粪中尚未分解的营养物,一旦连同牛粪一起送入灶火化为灰烬,那么就等同于杀生,而藏人把夺取其他生物的生命视为大忌。 
    牛粪是牧人最好的燃料,火力大,燃烧持久,牧人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它。牛粪晒干后,可以摞起来储存,草原上每座帐篷前,都会看到类似的牛粪堆,这是主妇勤劳的结果。为了即将到来的冬天,果姆太已经储备了足够的干牛粪饼。
    儿子已经远去牧羊,女儿也抢去了体力劳动,果姆太就在家里开始制作酸奶。先将牛奶烧开,再放在阴凉处晾温,等到了恰似刚挤出的温度时,放入适量酵头,然后捂起来发酵,晚上就可以吃到酸甜可口的酸奶了。有时也会因气候或酵头等原因,牛奶无法凝固,只能倒入酥油桶中打成酥油,而不能煮奶茶了。 
    阳光照在碧绿的草原上,草尖反射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大姐在暖洋洋的阳光下铺着塑料布,把昨天的曲拉晒出来,搓成碎末,曲拉晒干后易于保存,同青稞炒面一起食用帮助消化。    
    中午时,男主人兰本加的一位亲戚来访,曾经是赤脚医生的加华与鲁仓寺的一位僧侣约好在这座帐篷见面。   
    僧侣骑马从大约六十公里外的鲁仓寺远道而来,全家人出外迎接,道一声辛苦了,问一切平安。僧侣被请坐在帐篷里最尊贵的位置,那是靠近灶台的地方。主人奉上食物和奶茶,互相问候后,转入正题,原来,加华医生即将把侄子送到寺院出家,他想委托这位僧侣帮助请一位好老师,让侄子在鲁仓寺学习到善知识,是他最大的愿望,他听说鲁仓寺还教授英语,高兴得不得了。  
    鲁仓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古刹,位于茫拉乡哈买日山脚下,一八八九年初建,有显宗、密宗学院,以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不动金刚和普明金刚的修供活动出名。历史上广有寺产,建筑宏丽,附近牧民都以能够进入鲁仓寺学习为骄傲,寺院的传统教育体制很完善,得到了教民们的无限敬仰。  '
    画家老师被僧侣的形象所吸引,或许他的容貌比较有特点吧,他承诺将为僧侣画一幅肖像。    
    大家坐在帐中,帐门敞开着,正好面对远方的给格拉姆本松神山。在老师的问讯下,加华医生告诉他,给格拉姆本松神山属于祁连山系中段山脉中的一支,北西走向,是贵南县与泽库县的界山,山头岩石裸露,常年积雪,山脚下长着茂盛的乔木和灌木丛,有云杉、圆柏、桦树、杜鹃、金露梅等。女神山海拔约四千八百六十八米,是一座非常殊胜的神山,山上还保存有近千年的修行屋,生于一○八○年的后藏僧侣桑格坚参曾在此处修行,并在此圆寂,他收取弟子无数,为神山加持,因此这座神山也成为藏传佛教著名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前去朝拜转山,煨桑、叩头、祭祀、献供,以期获得神圣的祝福。另外,这座神山也是一座宝藏,不仅有一千多眼山泉,为茫拉河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有大约二百多种植物可以入药,是天然的药材库。   
    加华曾经是一位赤脚医生,至今保留着为邻居们看病、治病的习惯,他对神山上的药材了如指掌,村民们来找他看病时,他都是免费看病,无偿提供草药,他常常独自一人远赴神山,采集冬虫夏草、大黄、秦艽、羌活、甘草、雪莲,这些大自然无私地奉献的珍宝,成为人类抗拒病患的福音。    
    有时医生也委托牧羊人在放牧时顺便带回各式各样的药材,山上的丛林深处、岩石缝中、溪流之畔,盛开着的姹紫艳红的花朵,这些都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藏医药史上记载着它们的名字,千百年来,这些看似弱小的植物却为人类免除了许多病痛。    
    神山冬季的冰川涵养了丰富的水资源,这里是茫拉河的发源地,众多小河向西汇流而去,滋润了广大的牧场,亘古以来,水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逐水草而居,靠水草发展,茫拉的少年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茫拉河是他们的母亲河,也赋予了他们灵秀、善良、勤劳的品质。    
    加华的家住在离兰本加约一公里的地方,这在草原上算是最近的邻居了,他的帐篷与兰本加的不同,是一顶白色帆布帐篷,夏季时比较凉爽。牧人们帮他捎回他需要的药草,他就煮肉烧茶地款待他们,当阳光下铺开那些有着清香芬芳的植物时,加华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此时,果姆太的酸奶已经做好,新鲜的酸奶呈现出半透明的晶体状,看上去诱人胃口。主妇依然像从前的所有日子一样,把第一勺酸奶敬奉给灶神和天地,感谢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对于藏人来说,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由来已久的世界观。    
    午后,老师为大家画的肖像也已画好,当他喷完凝固胶后,人们对其中的僧侣像交口称赞。小儿子俄坚是家中最顽皮的孩子,他也最机灵、聪明,他整天缠着老师,老师与兰本加一家人的交流中,互相传递的信息都为对方打开了一扇感知世界的新窗口。    
    每个家庭中,主妇是不会忘记任何一名家庭成员的,果姆太为家中的几只牧狗准备了晚餐。在草原,牧狗是牧人最好的伙伴,牧场生活离不开牧狗的忠实护卫,牧狗不仅能够看家护院,还能在放牧时看守牛羊。由于每顶帐篷都相距较远,牧狗能起到保护安全、与外联络的作用。草原上的每只牧狗都有名字,形象凶猛的会称为雄狮,毛色洁白的会称为海螺,人们赋予牧狗以吉祥的名号,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茫拉河下游平均海拔三千米左右,有小片农业区种植小麦、油菜及青稞,兰本加负责购运来青稞,主妇开始烧火炒制,首先要在河滩附近挑选白色碎石粒清洗干净,在铁锅中炒热后,加入青稞,耐温的石粒能够帮助火候控制到最适合的温度,这样可以防止炒焦,主妇用扁麻枝不停地翻搅,青稞在热锅中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醇厚的香味已经迎面而来,当所有的颗粒都爆开笑脸时,青稞炒熟了,放到阴凉处散去热度,用筛子筛去碎石粒,小型的石磨已经备好,把青稞放进石磨孔中,手工磨粉就开始了,这是一项需要耐力的工作,在顺时针方向的反复转动中,青稞面沿着磨盘的缝隙中绵延流出。    
    青稞有两种炒法,一种是干炒,青稞拣拾干净后直接入锅,这样炒出的炒面柔韧劲道,更适合储存,另一种是湿炒,就是把青稞过水洗净,还未晾干前入锅,这样炒出的青稞麦香十足,口感好,暖胃,易消化,但不适合贮藏。 
    青稞是牧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他们认为炒面还是能治百病的良药,患有皮肤病涂抹在疮口上,疮口就能愈合,胃、胆不适,食用炒面后,也可以减轻疼痛,另外在日常的祭祀、煨桑中,更是少不了,因此青稞是极为重要的生活品。
    炒面箱分为三到四个格子,分别存放炒面、酥油、曲拉和白糖,取用方便,新鲜的糌粑就等一勺滚烫的奶茶了。    
    伴随着炒青稞的香味,老阿妈也没闲着,她坐在帐下整理昨天剪下的牛毛,准备捻线。纺锤在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体系中,是女性的象征,当某个家庭生育了女孩时,邻居就会送来一只纺锤表示祝贺,女孩长大出嫁时,陪嫁品中也会有一只纺锤。在茫拉河两岸,妇女们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手工捻出牛羊毛线,然后纺织成帐篷等生活用品。   
    此时,远方的给格拉姆本松神山的上空云雾缭绕,多少年的经验使老人一看而知天气的变化,她督促女儿赶快做好下雨前的准备。   
    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积累了诸多气候经验,根据云朵的厚薄和颜色,气流的方向和大小,便知第二天天气的大致情况,藏族谚语中就有朝霞出来将要下雨、晚霞满天预示晴朗的判断。    
    燃料在牧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保证干燥是当务之急。昨天晾出的牛粪已经晒干,大女儿用铁锹起开牛粪饼,很快,一堆新的燃料堆成了小山,在下雨之前盖好塑料布,这个家庭就至少有一周时间照样可以安排正常的灶火计划了。   
[FS:PAGE]
现代科技的发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潜能,人对自然的天然感知能力越来越弱,但是对于草原上的人们来说,虽然无法获知气象部门通过科技手段测出的天气预报,但他们的眼睛、感觉、心灵,早已与这片大地融为一体,云朵的每一次变化、风向的每一种流动,在他们的经验中长久地留存下来,从而不需要依靠媒体的传播,就能独自完成对天气变化的判断。   
    正如老母亲的预言,当大家刚刚收拾停当,天上就降下暴雨,大雨虽然给牧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因为雨水是草原的甘露,对草场及时地补给水分至关重要。    
    茫拉河流域的年均温度在二点一度左右,每年五月中下旬开始进入雨季,到十月十一月结束,十一月后河水封冻,进入气温低于零下五度、持续约一百天的严寒期,随之而来的纷飞大雪为草原披上了银装素裹的冬衣,直到来年三、四月河水解冻,冰雪渐渐消融,春天的气息缓缓到达,一年的降水总量在四百多毫米,但由于夏季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因此雨水的蒸发量也很大。  
    倾盆大雨中,小儿子拿一支铁片插入灶墙旁,同样一只铁锹也插在帐篷门前。草原上诸多的自然灾害中,雷电是其中的一种,常有雷电击中牛羊的事件,插入地表的铁器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雨过天晴后,碧空如洗、长云如练,给格拉姆本松神山又露出了神圣的容颜,山腰上悬浮着绵长的云雾,仿佛大地奉献的一条洁白哈达。  
    茫拉河就发源于这座神山南侧的甘千山北麓,由山区大气降水和泉水补给,森多乡以上为潜流,森多乡附近出露泉水而汇集成再生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三点六立方米,汇入支流有茫曲、哈拉河、达布江、塔秀沟、曲布藏沟等,总流域面积有三千○五十平方公里,全长一百五十五公里,这条河水不仅滋养了贵南南部的大片草原,也为这片广阔的大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卡约文化是安多地区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卡约文化因一九二三年由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卡约为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
    卡约文化中,先民们的居住遗址和墓葬近年都曾发掘,发掘的墓葬不下二千座,出土文物除各种生活用具陶器外,生产工具有大量石制的刀、斧、镞、臼、杵、锤,骨制的镞、铲、锥和铜制的刀、斧、凿、镰、镞等。还发现粟和麦类等粮食,以及较多的牛、羊、马、狗等家畜骨骼。根据这些文化遗物,可以认定当时人们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占有很大比重,狩猎和采集活动也是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的经济生活。   
    位于茫拉河中游的穆格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充分展示了距今三千年之前,这片草原处于欣欣向荣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中,许多出土的加砂陶双耳罐、壶等残片,陶土细腻、做工精美,更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拉乙亥文化,这个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出土了一千四百八十九件文物,为后世人诉说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牛羊们在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后,重新开始寻觅新鲜的食物。茫拉河两岸特有的黑藏羊毛色油黑发亮,卷曲美观,制作出的羔皮坚韧轻软,保暖性好,是青藏高原著名的黑裘皮羊种。此时的少年们也不甘寂寞,骑在牛背上,怂恿雄牛互相争斗。雨后的清新空气中,单纯而快乐的一天又开始了。  
    大姐依然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她背着水桶,跑步跟上去河边打水的女伴们。这是姑娘们的私人时光,虽然背水是辛苦的劳动,但看着她们说着悄悄话、微笑着以及轻快的步态中,不难发现她们愉悦的心情。   
    茫拉河上游有许多山泉,清澈的泉水穿过砾石、穿过茫多草原,汇流入河。这些山泉都是优质的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纯净天然,没有丝毫的污染,即使生饮也不会伤害肠胃,牧人们的日常饮食全靠这些泉水。从前的背水工具大多是木桶,现在已经换上了轻便的塑料桶,姑娘们装满水后,重量大约在五十斤左右。    
    大姐背水回来后,全家人都忙碌起来,原来,她同丈夫和孩子要赶回自己的家了,几天来对娘家家务尽心尽意的操持后,又得返回远在五、六十公里外自己的家庭中,她是那里的主妇,等待她的劳动仍然繁重,就像草原上每顶帐篷里的所有主妇一样,总是第一个起床、忙碌一天、最后一个睡觉的人。  
    老师用数码相机为大姐一家拍了照片,小女儿甜甜的模样,将帮助她记住天真无邪的童年。兰本加夫妇忙着为女儿打点行装,虽然相距不是太远,但谁也不知下一次见面会在什么时候,或许一年半载,或许更长。草原上的父母都非常疼爱孩子,他们认为生命的形成极为不易,是由几百种元素凝结而成,缺一不可,因此珍爱孩子、珍爱家畜,难见打骂、指责的行为,孩子们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长大的,女孩早早就帮助母亲做家务,男孩也在十岁左右开始出外放牧牛羊了。    
    面对女儿的告别,父母真是不舍,阿爸悄悄塞上钱币,阿妈备足了糖果点心,两个弟弟把礼物捆了又捆,家中能让女儿带去的都带上了,老师看到这一切,笑称说:女儿把家搬走了。    
    为了陪伴老师,重情重义的少年们今天也未去牧羊。花团锦簇的茫多草原,在八月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容颜,柏香的气息到处弥漫,青草的香味充满胸膛,少年们精力旺盛、活力十足,在他们这个年龄,正是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样疯狂地成长着,无忧无虑的青春朝气在他们的脸庞上描画着最美的笑容,没完没了的快乐,使不完的劲儿,斗不完的第一,在这片蓝天下自由自在地宣泄着。 
    老师度过了愉快的时光,也要返城了,对草原、对兰本加一家、甚至家里的牧犬,他都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仅仅几天,他就被大家真诚的感情打动了,草原人质朴的生活状态、纯真的待客方式,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美好的交流,也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将永远保存在他的记忆中,或许那幅心中的画卷中不仅仅有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更多的是草原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观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带给他的思考吧。兰本加与家人再三挽留,直到老师答应下一个假期还会再来。小儿子俄坚为这位远客、也是他的新朋友,唱了一首民歌作为临别礼物:    
    无论是哪根树木,根子是一起的,    
    无论是哪条河流,源头是一起的,    
    无论是牛群羊群,放牧是一起的,    
    无论是年老年少,想法是一起的,    
    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悠扬悦耳的歌声中,老师离开了茫多,带走了给格拉姆本松神山的一句祝福,带走了茫拉河滚滚涛声中的一个音符,也带走了兰本加一家人的牵挂。从此,这座帐篷将永远为他敞开着,他们在彼此的心灵中都占据了一个友谊的位置。
    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安详,兰本加一家还要在这里继续生活到十月份。当冬季来临,天上飘下第一场冬雪,而牛羊个个膘肥体壮的时候,他们将搬回位于加尚的冬窝子。那将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生活在这里仍然保持着原生态,自然赋予草原人以包容、平静、博大的胸怀,飞禽们在自由飞翔,动物们在自由奔跑,而人们在辛勤的劳作之余,仍然能够侧耳聆听那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那和谐的生命交响曲是在祖祖辈辈的维护下传到了今天,在这个广阔的生命平台上,草原水草丰美,人们生生不息。
相关推荐
  • 噶玛寺

    噶玛寺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闭关处昌都地区噶玛寺是由第一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杜松虔巴所创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噶玛噶举派的教名也因噶玛寺寺名演变而约定俗成,它是早期噶玛噶举派宗教和政治的活动中心。噶玛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其建筑别具一格,文物古迹众多,是...

    2009-09-07 编辑:admin 5875
  • 海南经师资格评定考试

    海南州举行藏传佛教寺院经师资格评定考试 海南州举行藏传佛教寺院经师资格评定考试  11月7至9日,根据青海省民宗委全省藏传佛教寺院经师资格评定和聘任试点工作要求,海南州委统战部、州民宗委、州佛协在认真做好全州藏传佛教寺院经师资格评定考试报名、资格审核、制...

    2014-11-11 编辑:admin 11316
  • 海南州贵南县表彰奖励青奥会竞走冠军西日措

      10月23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举行欢迎庆祝仪式,表彰奖励青奥会竞走冠军西日措。  西日措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三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项目女子5000米竞走比赛中,经过两阶段比赛,以45分03秒49的总成绩夺得金牌,成为首个获得青奥会金牌的藏族运动员...

    2018-10-25 编辑:admin 7317
  • 海南州藏医院成功研制仁青佐太

    专家鉴定“仁青佐太”的原材料  “佐太”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佐”是炼制,“太”指灰、粉末,意思是煅烧成灰。“佐太”是历代名藏医通过对剧毒水银特殊炮制加工成的无毒、具有奇特疗效...

    2010-07-07 编辑:admin 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