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出色的战士诗人——饶阶巴桑
作者:黄波
来源:《西藏文学》
时间:2007-11-26 09:37:34
点击数:
“饶阶巴桑是一位出色的新中国诗人。他是新中国出色的藏族诗人”;[1]但他同时也是一位雪域高原出色的藏族战士。不论他是否跻身军旅,也不论他是否身着戎装,他都永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士诗人。因为他不仅把写诗作为一个战士的使命和责任,而且在他所有的诗歌中都充盈着战士的情怀、战士的气魄、战士的坚韧与战士的刚烈。即便是他所写的非军旅诗,也同样跳动着一种奋发的激情与向上的精神,也同样袒露着一个战士的真诚与直率,表达战士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他的诗,质朴而纯净,刚朗而美奂,笃实而瑰丽,敦厚而明艳,永远都像一丛盛开的花、一团燃烧的火、一道发出金属般音响的高山飞瀑,总能让人从巨大的审美享受中得到同样巨大的智慧启迪、思想激励与精神鼓舞。
诗是什么?写诗为了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诗人们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来做回答的。尽管诗的本义和本质只有—个。尽管写诗的正确目的,及其所应当起到的积极作用,具有着不容置疑的客观性,但是,不同的诗人在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还是常常大相径庭。正是在这样的分野中,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诗。其中,战士型的诗是最为上乘的。因为诗的最大特点、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永远都是纯美与质朴、奔放与雍雅、激越与炽热、明澈与蕴远,并能够以自身的美学品格和思想力量,通过艺术的方式,而给予人们以情致陶冶与精神淬炼,让人们在审美中得到提高,在欣悦中实现升华,在启悟中受到鼓舞。
战士型的诗歌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战士型的诗,在诗歌和诗人领域中的崇高地位与巨大效能。历数古往今来的诗歌创作,战士型的诗每每都总能够以其铿锵之音和镗嗒之声而警世淳俗、匡时济事、布道弘理、倡良励优,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饶阶巴桑的诗,正是如此。
诗人从1955年开始发表《绿色的底层》,接着就诗作不断,先后发表了《绿色的故乡》、《牧人的幻想》、《母亲》、《假若一声枪响》、《高山上》、《金沙江边的战士》、《子弹》、《在一个早晨》、《夜》、《军语》、《蹄花》、《战马之歌》、《火》、《家》、《牧铃》、《骑》、《云路向导》、《醉》、《月琴》、《早晨》、《梳》、《藤》、《对月思》、《出战之前》、《从花间到星间》、《风,扫着弹壳》、《绣》、《发给春天的密码》、《声音》、《士兵和将军》、《代号》、《骆驼草》、《戈壁传》、《界碑》、《判断》、《叶片》、《铁履》、《仓房》、《联军》、《夜的舞台》、《靶场》、《雨浴》、《棘叶集》等等,它们都是以战士的情怀和战士的气度,来审视和抒写革命的壮伟历程与时代的巨大变革的。尽管这些诗在写作的时间跨度上已经过了近三十年,在内容的摄取上,前后不仅变化很大,而且从紧紧趋赴时代的发展中达臻了十足的丰富、厚重和斑斓;在形式上,也进行了锐意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他从渴慕参差美和追求韵律感的创作实践中,几乎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形式和写法,但是,有一点则始终如一、恒而不变、历久弥笃,那就是战士的情怀,战士的气度,战土的明睿、坚毅与果敢。正如几位民族文学评论家们所说的“饶阶巴桑前期的诗的共同主题是:抒发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的欢乐和边防战士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当时评论界曾以‘一个舞步,一朵鲜花’,‘步步向太阳’来评论他的诗作。”[2]“饶阶巴桑是诗人,也是战士,因而部队和草原、战士和藏族农牧民,是他描绘的主要对象。他的诗是边疆和草原的风景画,是战士和藏族人民生活,捕捉形象,摄取细节,并且借助这些形象、细节创造出完美特殊的意境,透射着诗人对生活、对祖国强烈的爱”。[3]“多年的军旅生活,使饶阶巴桑对部队生活和战士有深深的了解和感情。他有不少诗歌就是歌唱军旅生活的。”[4]“饶阶巴桑是解放后最早迈入我国诗坛的藏族诗人之一。二十五年来,始终保持战士本色,艺术上努力开拓,像一只文苑山鹰。”[5]
作为战士式的诗人,饶阶巴桑对生活,从不隔岸观火,从不冷眼旁视,而总是以无限的真诚和火一样的热情参与其中,不仅矢志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且要锲而不舍地追索和驭司生活与时代的潮头,敏锐而果敢地从这潮头中源源不断地撷取着绚丽的贝壳和闪光的浪花,并和着艺术的汁液与哲学的宏蕴,而对这些贝壳和浪花进行高度个性化的铸炼与升华,使其成为赋有生命的激情与崇高的理想的诗。且看他的诗歌《战士与小岛》,通过拟人化的小鸟来写侦察兵的艰苦生活:在茫茫的森林里,只有它是战士的邻居,它听惯了枪声,不爱宁静的树梢。一旦发现战士不见了,便沿着密林去寻找,“谁知战士就在树下,/披着冰衣雪帽,/全凭森林的宁静,/捕捉敌人的信号。”在描写战士生活的诗中,诗人往往把它与边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对照起来写。通过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人民军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主题。如《蜜言》一诗描写骑兵战士的操练生活,一边是热气腾腾的、带着战士汗水的练兵场面,一边是“阿妈在捻羊毛,捻车嗡嗡/姑娘在学文化,嘎卡朵岸/檀香木在烧燃,噼噼剥剥/小花猫在甜睡,鼾声蝉蝉/——它们在消度秋天的傍晚”,紧张的练兵生活与恬静安谧的和平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而诗的主题——人民和平幸福靠人民战士来保卫就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这些诗,不论描写什么内容,也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显示着战士的性格的刚强,都体现着战士情感的炽烈,都铭誓着战士所履行的社会职责和所承载的时代担当。这种社会职责和时代担当,既是沉重的、严峻的,又是光辉的、神圣的。在这里,诗人以他铿锵的诗句所诉诸世的,不啻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对理想的一片丹心、满腔赤忱与不懈追求。在祖国、民族和人民面前,他竟是那样敞开胸襟,毫无苫遮地晾露出自己的全部心灵奥秘与心理冀求,并诚挚地期待着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考验与召唤。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仰和信念,诗人即使是在一些情趣性、情爱性的小诗中,也不敢稍稍懈怠战士的使命和责任。如:他在《已经是第一百次了呀》中写道:“已经是第一百次了呀,/我骑马默默跟在她身后。/她怨:‘你这陌生人多么怪啊,/会有这样奇怪的念头。”’
从诗中可以看到:饶阶巴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写任何题材的诗,都是深深地熔铸着战士的感情和责任的。不论写什么和如何写,其诗的旨归都是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讴歌,都是对革命和改革的礼赞,都是对是非和优劣的评鉴,也都是对正义和良知的呼唤。他认为:真正的诗,就应当成为战斗的号角、前进的鼙鼓和民族的良心。真正的诗人则必须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驱动者和人民的代言人。
[FS:PAGE] 饶阶巴桑的涛,没有一篇一章可供人消遣,更没有一声一韵能助人安眠。它是晨钟,是号角,是战歌。它是在雪域高原上,在崭新的世纪里,从一位毕生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
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党、对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乃至以事业相许,以生命相托:把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终生、贡献终生,毫无条件地永远做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永远做改革的先锋和人民的公仆。就是正直、率真、忠实、积极,永葆青春的活力。永具生命的激情,永远富于创新理想和进取精神;始终不渝地坚守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的思想,高度自觉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审视人生、鉴别是非、评判生活,并以诗的形式赋予社会生活以歆悦和美感,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社会忠于职守,对时代勇于担当,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改革和发展,始终报以积极的参与和全力的支持。
显然,这些品格、素质和能力,对于真正的诗人和诗歌来说,都是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诗人要想写出富于激情、魅力、道德感和进取心的诗,诗人自己就必须首先具有这样的素质、品格和能力。因为在诗与诗人之间是不存在二元论的,也决不能和决不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饶阶巴桑的人品与他的诗品,不仅相重合、相一致,而且也正是有其人品的高尚和纯粹,而造就了其诗品高尚和纯粹。品读他的《草原集》、《石烛》、《爱的花瓣》等诗作,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颗向着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无限澄明而炽热的心。是的,饶阶巴桑从来没有把写诗当作是自己个人的事,更没有把它当作是一己的私事。他写诗,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抒发党和人民的感情,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完成党和人民的嘱托。从战士的意义上说,笔,就是他的枪。他是用笔去忠实地执行和完成一个战士所本应赋有的神圣使命。
十五、六岁时,应当说还是一个孩子,他终于逃出了西藏昌都芒康管家的虎口,投奔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先后做过翻译、侦察员、采购员和宣传、文化教员等工作,转战察隅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广大藏区。在生活和斗争的严酷历练中成熟了,也觉醒了。正是在这种成熟和觉醒中,使他选择了人民的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地、信誓旦旦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并为此而骄傲、而自豪。在部队生活的长期锻炼中,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藏族诗人。他来到了部队,投身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他从此找到了自己终生的归依,找到了他心灵的圣殿。尽管雪域高原的生活很苦,革命的道路十分艰辛,但是,饶阶巴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却不但没有丝毫的动摇,反而倒由衷地报以乐观的庆幸与严峻的思考。在他的心目中,雪域高原的一切都充满暖人心、励人志的吸引力,革命的人生和战斗的生活,则每每能够令人陷入幸福的陶醉和刚毅的奋发。他用战士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各种人,看待边疆的高山雪岭,飞瀑流沙,奇花异树。他以战士的性格与热情渗透在边疆的自然景物中,并且如是说:——“我渴望自然界销魂荡魄之奇景,/出现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之中。”战士——诗人,在饶阶巴桑身上得到和谐的统一。
就是这样,饶阶巴桑以笔当枪,设计和履施了他整个的生活和全部的人生。饶阶巴桑的一生,都是对一个以笔当枪的战士的理想与追求的忠实实践与全额兑取。既然写诗不是个人的事,不是一己的事;既然写诗是为革命和人民而战斗,为改革和发展而鼓呼,为智慧和文明而构筑,那么,诗就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写的,诗就必须有感情、有追求、有品位、有操守,特别是必须要有脊梁和灵魂。诗不论写什么内容和采取什么形式,都必须进行不断的探求、突破和创新,必须锲而不舍地追求真、善、美。对于此,饶阶巴桑可真正是言于中而践于行的。他的诗,不论在哪个时期,也不论是写什么内容,都总是与时代同步,与党、祖国同韵,与民族、人民同声的。他的诗,与某些写诗的人相比,虽然量不算很大,但却可以毫无愧色地成为共和国藏民族发展的、壮阔历程的、富于魅力的解说词。其中的许多篇章,都不仅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册上,而且也都深深地钤印在了人们的心脾之中,并成为人们铸冶脊梁、灵魂、智慧和信念的思想养料与精神构件。他的许多诗篇和许多诗句,早已被历史和时间定格成了光辉的永恒,凝聚成了明睿的哲理,且让我们精彩回放几首典型的诗句吧。如:《夜》:“夜在旋转,旋转,好像河边的磨盘在和金鱼谈情,它低声地、低声地叙谈,这催眠的声音灌满了我的弹仓,醒着的却是我的每一粒子弹。”又如:《步步向太阳》:“舞步高,舞步低,我向欢跳的小溪,流过北京的市街,全市像水晶满地,照出我心里的欢喜。”再如:《代号》“丰富的思想,可以是个代号,标志它的无限。”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牧人的幻想》:“云儿变成低头饮水的牦牛;云儿变成拥挤成群的绵羊;云儿变成纵蹄横飞的白马;天空呦,你才是真正的牧场”。著名文学家老舍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朗诵了饶阶巴桑的诗作《母亲》,使饶阶巴桑和他的这首诗成了当时的经典。“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渡过了黄河和长江,虽然还没有走到长白山,但是我的心底轻轻地说:‘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母亲的胸脯更宽广!”’
当我们读着这些诗的时候,不仅情绪会昂奋,心灵会震憾,思想会腾飞,精神会升华,而且我们也会在被诗美的激荡与陶醉之中,而陷入深深的拷问与思索。只要真正领略了这些诗的魂魄在何处?风骨为何物?我们庶几可以懂得何为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了!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固然会不断地对诗歌创作提出各种各样的新希望和新要求: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社会如何发展,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都是我们所永远需要的。因为诗的天敌向来就是平庸、空泛、陈腐和低俗。而对于真正的诗歌创作来说,则始终都应当和必须在不断的创新之中,而且不懈地追求真、善、美,表现真、善、美,讴歌真、善、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不仅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而且也是我们的人民所冀求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饶阶巴桑和他的诗歌创作,必当要历史地成为高原战士诗人的楷模,和当代雪域诗歌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张光年《(爱的花瓣)序言》第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第117页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3]耿予方《西藏50年·文学卷》.第2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莫福山.《藏族文学》第110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
[5]李佳俊.《文学,民族的形象》.第275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诗是什么?写诗为了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诗人们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来做回答的。尽管诗的本义和本质只有—个。尽管写诗的正确目的,及其所应当起到的积极作用,具有着不容置疑的客观性,但是,不同的诗人在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还是常常大相径庭。正是在这样的分野中,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诗。其中,战士型的诗是最为上乘的。因为诗的最大特点、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永远都是纯美与质朴、奔放与雍雅、激越与炽热、明澈与蕴远,并能够以自身的美学品格和思想力量,通过艺术的方式,而给予人们以情致陶冶与精神淬炼,让人们在审美中得到提高,在欣悦中实现升华,在启悟中受到鼓舞。
战士型的诗歌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战士型的诗,在诗歌和诗人领域中的崇高地位与巨大效能。历数古往今来的诗歌创作,战士型的诗每每都总能够以其铿锵之音和镗嗒之声而警世淳俗、匡时济事、布道弘理、倡良励优,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饶阶巴桑的诗,正是如此。
诗人从1955年开始发表《绿色的底层》,接着就诗作不断,先后发表了《绿色的故乡》、《牧人的幻想》、《母亲》、《假若一声枪响》、《高山上》、《金沙江边的战士》、《子弹》、《在一个早晨》、《夜》、《军语》、《蹄花》、《战马之歌》、《火》、《家》、《牧铃》、《骑》、《云路向导》、《醉》、《月琴》、《早晨》、《梳》、《藤》、《对月思》、《出战之前》、《从花间到星间》、《风,扫着弹壳》、《绣》、《发给春天的密码》、《声音》、《士兵和将军》、《代号》、《骆驼草》、《戈壁传》、《界碑》、《判断》、《叶片》、《铁履》、《仓房》、《联军》、《夜的舞台》、《靶场》、《雨浴》、《棘叶集》等等,它们都是以战士的情怀和战士的气度,来审视和抒写革命的壮伟历程与时代的巨大变革的。尽管这些诗在写作的时间跨度上已经过了近三十年,在内容的摄取上,前后不仅变化很大,而且从紧紧趋赴时代的发展中达臻了十足的丰富、厚重和斑斓;在形式上,也进行了锐意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他从渴慕参差美和追求韵律感的创作实践中,几乎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形式和写法,但是,有一点则始终如一、恒而不变、历久弥笃,那就是战士的情怀,战士的气度,战土的明睿、坚毅与果敢。正如几位民族文学评论家们所说的“饶阶巴桑前期的诗的共同主题是:抒发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的欢乐和边防战士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当时评论界曾以‘一个舞步,一朵鲜花’,‘步步向太阳’来评论他的诗作。”[2]“饶阶巴桑是诗人,也是战士,因而部队和草原、战士和藏族农牧民,是他描绘的主要对象。他的诗是边疆和草原的风景画,是战士和藏族人民生活,捕捉形象,摄取细节,并且借助这些形象、细节创造出完美特殊的意境,透射着诗人对生活、对祖国强烈的爱”。[3]“多年的军旅生活,使饶阶巴桑对部队生活和战士有深深的了解和感情。他有不少诗歌就是歌唱军旅生活的。”[4]“饶阶巴桑是解放后最早迈入我国诗坛的藏族诗人之一。二十五年来,始终保持战士本色,艺术上努力开拓,像一只文苑山鹰。”[5]
作为战士式的诗人,饶阶巴桑对生活,从不隔岸观火,从不冷眼旁视,而总是以无限的真诚和火一样的热情参与其中,不仅矢志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且要锲而不舍地追索和驭司生活与时代的潮头,敏锐而果敢地从这潮头中源源不断地撷取着绚丽的贝壳和闪光的浪花,并和着艺术的汁液与哲学的宏蕴,而对这些贝壳和浪花进行高度个性化的铸炼与升华,使其成为赋有生命的激情与崇高的理想的诗。且看他的诗歌《战士与小岛》,通过拟人化的小鸟来写侦察兵的艰苦生活:在茫茫的森林里,只有它是战士的邻居,它听惯了枪声,不爱宁静的树梢。一旦发现战士不见了,便沿着密林去寻找,“谁知战士就在树下,/披着冰衣雪帽,/全凭森林的宁静,/捕捉敌人的信号。”在描写战士生活的诗中,诗人往往把它与边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对照起来写。通过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人民军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主题。如《蜜言》一诗描写骑兵战士的操练生活,一边是热气腾腾的、带着战士汗水的练兵场面,一边是“阿妈在捻羊毛,捻车嗡嗡/姑娘在学文化,嘎卡朵岸/檀香木在烧燃,噼噼剥剥/小花猫在甜睡,鼾声蝉蝉/——它们在消度秋天的傍晚”,紧张的练兵生活与恬静安谧的和平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而诗的主题——人民和平幸福靠人民战士来保卫就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这些诗,不论描写什么内容,也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显示着战士的性格的刚强,都体现着战士情感的炽烈,都铭誓着战士所履行的社会职责和所承载的时代担当。这种社会职责和时代担当,既是沉重的、严峻的,又是光辉的、神圣的。在这里,诗人以他铿锵的诗句所诉诸世的,不啻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对理想的一片丹心、满腔赤忱与不懈追求。在祖国、民族和人民面前,他竟是那样敞开胸襟,毫无苫遮地晾露出自己的全部心灵奥秘与心理冀求,并诚挚地期待着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考验与召唤。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仰和信念,诗人即使是在一些情趣性、情爱性的小诗中,也不敢稍稍懈怠战士的使命和责任。如:他在《已经是第一百次了呀》中写道:“已经是第一百次了呀,/我骑马默默跟在她身后。/她怨:‘你这陌生人多么怪啊,/会有这样奇怪的念头。”’
从诗中可以看到:饶阶巴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写任何题材的诗,都是深深地熔铸着战士的感情和责任的。不论写什么和如何写,其诗的旨归都是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讴歌,都是对革命和改革的礼赞,都是对是非和优劣的评鉴,也都是对正义和良知的呼唤。他认为:真正的诗,就应当成为战斗的号角、前进的鼙鼓和民族的良心。真正的诗人则必须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驱动者和人民的代言人。
[FS:PAGE] 饶阶巴桑的涛,没有一篇一章可供人消遣,更没有一声一韵能助人安眠。它是晨钟,是号角,是战歌。它是在雪域高原上,在崭新的世纪里,从一位毕生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
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党、对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乃至以事业相许,以生命相托:把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终生、贡献终生,毫无条件地永远做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永远做改革的先锋和人民的公仆。就是正直、率真、忠实、积极,永葆青春的活力。永具生命的激情,永远富于创新理想和进取精神;始终不渝地坚守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的思想,高度自觉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审视人生、鉴别是非、评判生活,并以诗的形式赋予社会生活以歆悦和美感,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社会忠于职守,对时代勇于担当,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改革和发展,始终报以积极的参与和全力的支持。
显然,这些品格、素质和能力,对于真正的诗人和诗歌来说,都是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诗人要想写出富于激情、魅力、道德感和进取心的诗,诗人自己就必须首先具有这样的素质、品格和能力。因为在诗与诗人之间是不存在二元论的,也决不能和决不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饶阶巴桑的人品与他的诗品,不仅相重合、相一致,而且也正是有其人品的高尚和纯粹,而造就了其诗品高尚和纯粹。品读他的《草原集》、《石烛》、《爱的花瓣》等诗作,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颗向着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无限澄明而炽热的心。是的,饶阶巴桑从来没有把写诗当作是自己个人的事,更没有把它当作是一己的私事。他写诗,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抒发党和人民的感情,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完成党和人民的嘱托。从战士的意义上说,笔,就是他的枪。他是用笔去忠实地执行和完成一个战士所本应赋有的神圣使命。
十五、六岁时,应当说还是一个孩子,他终于逃出了西藏昌都芒康管家的虎口,投奔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先后做过翻译、侦察员、采购员和宣传、文化教员等工作,转战察隅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广大藏区。在生活和斗争的严酷历练中成熟了,也觉醒了。正是在这种成熟和觉醒中,使他选择了人民的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地、信誓旦旦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并为此而骄傲、而自豪。在部队生活的长期锻炼中,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藏族诗人。他来到了部队,投身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他从此找到了自己终生的归依,找到了他心灵的圣殿。尽管雪域高原的生活很苦,革命的道路十分艰辛,但是,饶阶巴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却不但没有丝毫的动摇,反而倒由衷地报以乐观的庆幸与严峻的思考。在他的心目中,雪域高原的一切都充满暖人心、励人志的吸引力,革命的人生和战斗的生活,则每每能够令人陷入幸福的陶醉和刚毅的奋发。他用战士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各种人,看待边疆的高山雪岭,飞瀑流沙,奇花异树。他以战士的性格与热情渗透在边疆的自然景物中,并且如是说:——“我渴望自然界销魂荡魄之奇景,/出现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之中。”战士——诗人,在饶阶巴桑身上得到和谐的统一。
就是这样,饶阶巴桑以笔当枪,设计和履施了他整个的生活和全部的人生。饶阶巴桑的一生,都是对一个以笔当枪的战士的理想与追求的忠实实践与全额兑取。既然写诗不是个人的事,不是一己的事;既然写诗是为革命和人民而战斗,为改革和发展而鼓呼,为智慧和文明而构筑,那么,诗就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写的,诗就必须有感情、有追求、有品位、有操守,特别是必须要有脊梁和灵魂。诗不论写什么内容和采取什么形式,都必须进行不断的探求、突破和创新,必须锲而不舍地追求真、善、美。对于此,饶阶巴桑可真正是言于中而践于行的。他的诗,不论在哪个时期,也不论是写什么内容,都总是与时代同步,与党、祖国同韵,与民族、人民同声的。他的诗,与某些写诗的人相比,虽然量不算很大,但却可以毫无愧色地成为共和国藏民族发展的、壮阔历程的、富于魅力的解说词。其中的许多篇章,都不仅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册上,而且也都深深地钤印在了人们的心脾之中,并成为人们铸冶脊梁、灵魂、智慧和信念的思想养料与精神构件。他的许多诗篇和许多诗句,早已被历史和时间定格成了光辉的永恒,凝聚成了明睿的哲理,且让我们精彩回放几首典型的诗句吧。如:《夜》:“夜在旋转,旋转,好像河边的磨盘在和金鱼谈情,它低声地、低声地叙谈,这催眠的声音灌满了我的弹仓,醒着的却是我的每一粒子弹。”又如:《步步向太阳》:“舞步高,舞步低,我向欢跳的小溪,流过北京的市街,全市像水晶满地,照出我心里的欢喜。”再如:《代号》“丰富的思想,可以是个代号,标志它的无限。”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牧人的幻想》:“云儿变成低头饮水的牦牛;云儿变成拥挤成群的绵羊;云儿变成纵蹄横飞的白马;天空呦,你才是真正的牧场”。著名文学家老舍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朗诵了饶阶巴桑的诗作《母亲》,使饶阶巴桑和他的这首诗成了当时的经典。“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渡过了黄河和长江,虽然还没有走到长白山,但是我的心底轻轻地说:‘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母亲的胸脯更宽广!”’
当我们读着这些诗的时候,不仅情绪会昂奋,心灵会震憾,思想会腾飞,精神会升华,而且我们也会在被诗美的激荡与陶醉之中,而陷入深深的拷问与思索。只要真正领略了这些诗的魂魄在何处?风骨为何物?我们庶几可以懂得何为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了!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固然会不断地对诗歌创作提出各种各样的新希望和新要求: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社会如何发展,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都是我们所永远需要的。因为诗的天敌向来就是平庸、空泛、陈腐和低俗。而对于真正的诗歌创作来说,则始终都应当和必须在不断的创新之中,而且不懈地追求真、善、美,表现真、善、美,讴歌真、善、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战士式的诗人和战士型的诗歌,不仅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而且也是我们的人民所冀求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饶阶巴桑和他的诗歌创作,必当要历史地成为高原战士诗人的楷模,和当代雪域诗歌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张光年《(爱的花瓣)序言》第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第117页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3]耿予方《西藏50年·文学卷》.第2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莫福山.《藏族文学》第110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
[5]李佳俊.《文学,民族的形象》.第275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相关推荐
藏族运动员西洛卓玛获自由式摔跤亚锦赛冠军
藏族运动员西洛卓玛 据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发布的消息,代表中国女子摔跤队出战的西藏运员西洛卓玛,于当地时间21日在印度举行的自由式摔跤亚洲锦标赛(简称“亚锦赛”)中,以三战三胜的绝对优势夺得女子自由式摔跤63公斤级冠军。 据悉,西洛卓玛于1987年10月出...
2013-04-24 编辑:admin 4577打造小吃品牌首届夏都西宁美食节15日举行
5月13日,西宁市商务局、西宁市旅游局联合召开首届夏都西宁美食节新闻发布会,首届美食节开幕式将在15日上午11时在城中区南大街马忠食府院内举行,美食节将于5月15日至6月20日在西宁市四区分会场举行。 西宁市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区,饮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05-14 编辑:admin 4582弥足珍贵甘肃宕昌发现晚唐时期藏文苯教文献
苯教文献传承人杨韩汉在展示文献记载的传统仪式道具 苯教文献传承人杨韩汉在整理收藏的苯教文献 苯教文献传承人杨韩汉在整理收藏的苯教文献 近期,甘肃省宕昌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在走访当地新城子藏族乡、城关镇、南河乡藏族群众家时,发现了一批晚唐时期藏文苯教...
2013-06-01 编辑:admin 5977仓央嘉措道歌
1 从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时时浮现我心上 2 去年种的青苗 今年已成秸束 少年忽然衰老 身比南弓*还弯 *南弓:西藏南部制造的弓 3 我那心爱的人儿 如作我终身伴侣 就象从大海底下 捞上来一件珍宝相似 4 路上遇见的意中人 身上飘溢着醉人的芳...
2007-12-04 编辑:admin 12698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