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和传说:小说虚构中 族群文化的隐显
作者:孔占芳
来源:《地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学术探讨》
时间:2007-11-26 09:49:41
点击数:
——读阿来的《尘埃落定》
阿来,一位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以下简称《尘》)捧走了茅盾文学奖。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神话和传说的角度,探讨族群文化对创作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小说构思的影响,以及作家实现写一部“寓言小说”的意图。
作为一个王朝衰亡史的证词,小说中不能不提及此王朝曾经的历史和此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和生活方式,又因为作家采取了小说这样一种载体作为历史传承的叙述方式,它所保存的、传承的文化因子的可靠性比起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专业人士的考证要打一些折扣,也即小说在叙述历史时具有了口述式的轻松随意,也正因为如此,小说作为一种传承的方式,在保存、传播本民族文化方面成了正史的补本,甚至在传递信息的广度、速度和大众接受程度等方面优于正史。《尘》已达第九次印刷22万册的销售量(不包括盗版),又于2003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等事实,就说明了用小说表达历史更容易被大众所
接受。不管阿来多么不希望自己仅仅被认定为“一个藏族作家在写自己民族的东西”,但《尘》首先摄住汉语阅读者的心灵的、的确是那异域清新而奇特的风情。那皑皑白雪的雪域清晨,那经幡猎猎的神秘官寨,那飘满柏香、草药味的桑烟,无不渗透着一个远离现代工业城市文明的族群的生活气息;那浓浓的酥油茶,那高亢的民歌,那念经的喇嘛,无不言传出一个与汉文化迥异的精神文化世界,诉说着一个族群的宗教,信仰和对世界,人生的感悟、理解。这些生活的底蕴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神话、传说和民俗言传了出来,带上了藏民族特定的审视世界的思维方式。
神话:通向族群文化的契机
作为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现象和万物起源的解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尘》中的土司王朝这个族群当然也不例外。小说在开篇提到“辖日”(骨头)时说:
世界是水、火、风、空。人群的构成乃是骨头,或者根子。
如果稍做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与中原文化中的世界的组成物质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有所不同,也不完全同于西方哲学中所说的火、水、土、风四种物质,甚至与藏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教义的五源说(地、水、火、风、空)相差一种物质:地!是作者因小说写作的随意性而没做历史的考证,还是故意设置的障眼法?迷惑似乎在下面的叙述中有了回应:
在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神话中,有个不知在哪里居住的神人说声:“哈”立即就有了“虚空”。神人又对虚空说声:“哈”就有了水、火和尘埃,再说声那个神奇的“哈”,风就吹动着世界在虚空中旋转起来。
显然,这段描述吻合了藏族关于世界起源的五源说,但我又为什么说“似乎”呢?因为作者并没有忠实地把第一元素称为“地”。而称为“尘埃”。也许从物质本质上讲,“地”和“尘埃”没有区别,但在汉语语境中“地”给人的感觉是坚实、牢固,正如傻子少土司的理解:“在我所受的教育中,大地是世界上最稳固的东西。”而“尘埃”则给人一种飘浮感,微不足道、飘浮不定。并且作者将小说的题目定为《尘埃落定》,是值得深味的。可见,作者在安排这一细节时,并不是将历史信手拈来做民族特色的点缀,而是设下玄机,独具匠心。
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起源中都有世界最初是混沌一片之说,也以不同的方式分出了天、地,但唯有藏族苯教中把“空”作为了五元素之一,并由此产生了本民族的宇宙观。苯教在论及世界及生物起源时说:“最初是本无空,由空稍有本有,由有略生洁白之霜,由霜略生似乳之露。”“宇宙开始是空,是混沌的境界,此后生出‘有识’云云”可见“空”是虚空,无时无空,无边无际,无知无识。佛教传人藏区后,把此种宇宙观关照到万物、生命现象上,用“缘起性空”来解释世界与生命现象。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应的条件和相应的关系中产生并发展的。事物不可能以一种独立的不依赖他物的状态而生存,而必然依赖于他物而生存,由于种种因缘关系而存在,所以称为“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无此则无彼,此灭则彼灭。”有了他缘,才有自身,它缘消失,自身不存。所以说自身实际上是“空”的。“缘起性空”是事物普遍的一种存在现象。由于缘起,因而性空;本为性空,故依缘起。因此,生命并不能以“有”或“无”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生命本质上是一种“空”的状态,处于非有非无状态,即有无相即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空”。所以生命在于诸多因缘的联系,联系一中断,一种生命体便解体,诸因缘又聚合为另一生命体。宇宙整体的演化是无限循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生命及一切现象因缘而合,因缘而散,散后转化为其他事物;一种生命灭亡后转为其他生命或其他事物,从而产生了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中国的五行说也讲五种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西方哲学中的四大元素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却绝少把生命个体与宇宙间普遍的生命现象作为统一的生命体系而对待。这抑或与藏族的生存空间有关吧。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在高山环绕,峡谷深切的“地球第三极”,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生物资源极为珍贵。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生存极限中,生命的拷问,灵魂的归属,时间的断想,宇宙的奥秘更容易进入思考的范围,从而在宗教中保留有更多的形而上的追求与探寻,进而也保留了探寻的结果——空!这就是几千年来积淀在藏族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电是这个族群思考世界的方式。一个个体无论他在后来接受了多少汉文化的教育,也无论他如何流利地用汉语写作,在他的思维方式中集体无意识是无法抹去的。何况他也并不想抹去,而把它作为让读者了解作品、了解这个族群的契机而加以利用,使《尘》在揭示普遍存在的意义上显出了优势。
正因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小说叙述的语调是平淡、甚至是宁静的,即使是叙说自己的王朝的衰亡、亲身父母、哥哥,甚至是自己死亡时,语调也像是藏族阿依讲故事时一样悠远平静。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时问在小说中隐含的双重含义:故事展开的具体时间段和宇宙间的时间——宿命。”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土司王朝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而后又从有到无的轮回过程。实现了从“空——有——空”的轮回。如果这只是个案的话,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会发生什么事呢?“傻子”我也曾追溯道:有土司以前,这片土地上是很多酋长。有土司以后,他们就全都消失了。那么土司之后起来的又是什么呢?我没有看到。
“我”是没有看到,因为作品在“尘埃落定”前就让“我”死在了仇杀者的刀下。可大智若愚的“我”却又在真实的将来尚未降临时,就预见到了另一种空灵的景象:是的,什么都没有了。尘土上连个鸟兽的足迹我都没有看到。大地上蒙着一层尘埃,像是蒙上了一层质地蓬松的丝绸……
有转向无,无转向有,万物就在宇宙这个时空的长河里,周而复始。这是寓言?不是,因为它就渗透在藏族的观念中。这不是寓言?是,因为今天的现实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导致了那“敬仰神灵、崇尚神话”的“血性刚烈的英雄时代”、“蛮勇过人的浪漫时代”的结束;而“从一种文明过渡到另一种文明,人心委琐而浑浊”,因此,让看破红尘的僧人翁波意西说出“什么东西都有消失的一天”的宿命,让渺小的人类认识到命运之外其实是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尘》表达的内容与其说是让人认识土司制度被“现代性”摧毁的社会“规律”,不如视为借用某段历史展示无处不在又神秘莫测的超然之物:时间!这莫非就是那个说“哈”的神人?
在藏区,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慌不忙,这在汉族作家马丽华的笔下有所描述:在时间问题上,“相信轮回转世的人们会说,干嘛着急忙碌着,还有下一辈子呢!。”这才是小说《尘》的生存语境。
在这个神话的涵盖下,个体生命消失了,官寨消失了,土司制度消失了,尘埃是“我”——父亲酒后和汉族太太所生的“傻儿子”;尘埃是大哥——贪恋权欲,勇敢而尚武;尘埃是麦其土司一一智谋大度而难舍钱权;尘埃是时政——混乱而无序。“尘埃就是土司、官寨及其相关的一切”,尘埃就是一切的一切,并在这里完成一次轮回。而在外在形态上小说同样配之以十二大章、四十九小节的佛教数字呈现轮回的意义。十二是四个三之和,三是佛教中最基本的一个数字,代表佛、法、僧的三位一体,表示圆满。四十九是七七之积,据佛教经典论述,人死后,点上七七四十九天的佛灯,能使亡者的灵魂在去天界路上,不致迷失方向;家属服孝期为四十九天。这种主题与形式的结合,这种“特别的题材,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手法,其实都不是为了特别而特别”,而是为了言传出一种普遍的意义,追求一点寓言般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归。”
[FS:PAGE]神话决定了这个族群最初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也孕育了特定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既定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用小说来叙述历史时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出这种异文化的特质。神话在这里既是小说事实,又是解读小说主题的契机。有了这把钥匙,又按怎样的路径走进族群文化呢?
传说:贯穿族群文化的脉络
用传说的形式保存族群活动的痕迹是本小说又一大特征。关于民族的起源,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1)确实有书说,我们黑头藏民是顺着一根羊毛绳子从天而降,到这片高洁峻奇的土地上来的。
(2)传说雪域大地上第一个王,从天上降下来时,就是这样(坐在两个人肩头上)让人直接用肩抬到王位上去的。
(3)(经堂里的)那些画告诉所有的麦其,我们家是从风与大鹏乌的巨卵里来的。……最后一下说“哈”的结果是从大鹏鸟产生天边的巨卵“哈”出了九个土司。土司们挨在一起,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你的儿子又娶了我的女儿。土司之间都是亲戚。土司之间同时又是敌人,为了土地和百姓。
(4)有人说,黑头藏民是因为一个人受到罗刹魔女诱惑而产生的种族。
从以上四则表述,可以总结出三种族群起源说:
1. 天神起源说——佛教来源
《贤者喜筵》等藏文史籍,记载着某些古老的传说,在吐蕃王朝的早期,人神简直融为一体。赞普就是天上的神,被派到人问执掌国政,当他的儿子长大到能够骑马奔驰时,自己便沿着彩虹般的天绳向上攀登,一直消隐在无限蔚蓝悠远的苍穹。第八代赞普直贡赞普因与牧马人罗昂达泽决斗,失手误砍天绳,他再也没有能回到天国,而把陵墓留在人寰。这段史料和文选(1)(2)的内容相吻合,说明天神起源于佛教传说。
2.卵生说——苯教来源
“卵生世界”,卵生万物的观点,是苯教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基本观点。出自14世纪一位藏族学者手中的《朗氏家族史》中说:“五大(地、水、火、风、空)之精华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壳生成白色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转为经螺,卵液产生出六道有情…’从中又产生‘圆内团’,逐渐演变一人,叫做耶门,他成为朗氏家族的祖先。”苯教认为:“宇宙开始是空,是混沌法的境界,从此生出‘有识’然后生两仪,其一明亮为父,另一凶险为母,然后生冷,生霜,生珠,从霜露中出现如镜之湖,此湖卷为一卵。从卯中孵出一鸟。其一称为光亮,另一称为黑暗,二鸟相交生了三卯;一白一黑一花。从白卵中生出世间神系;从黑卵中生出粗犷黑人,即阿修罗之前身;从花卵中生出一种祈祷……世间神开辟了有人居和无人居的世界。……从而出现了‘恰’的世系,即人类;‘木’的世系,即天神;‘楚’的世界,即动物。”这段史料和文选(3)的内容相近,说明北族群起源于卵生,鸟是其祖先。
3.人魔结合说——印度佛教的印痕
在佛教传人藏区时,有许多印度神被专请过来做护法,比如吉祥天女班台拉姆,原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司命运、财富和美貌的女神。公元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专请吉祥天女作大昭寺护法,坐镇该寺三楼的护法神殿。据民间传说罗刹魔女也是被来自印度乌杖那地方的莲花生大师降伏后,做了一个湖区的护法的。文
(4)就表明了黑头藏民和魔女结合的情况。
这三种不同的族群起源说,显示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尘》的故事展开的空间具有了文化混合性特征?我们不难从作家阿来的出生地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名的由来找到答案。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史书记载,“阿坝”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当时,西藏吐蕃军队为了攻打松州,压兵20万在今日的松潘草地一带,以后逐渐进入四土(今马尔康)地区和岷江上游及南坪等地区。唐文成公主进藏后,藏汉修好。进入阿坝地区的吐蕃军队,由于没有得到藏王松赞干布的旨令,不敢返回拉萨地区,所以,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进行耕牧。由于他们多是从西藏阿里地区而来,所以自称为:“阿瓦”(意为:开发此地的阿里人)。久而久之,“阿瓦”一词变成了这一地区的名称。由于“阿瓦”的“瓦”字,康巴,拉萨一带读音为“巴”,而安多语为“瓦”,所以,当用汉字记名时,用了“阿巴”。关于这段“移民”史,阿来在小说中也有描述:
多少年以前——到底是多少年以前,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至少是一千多年前吧,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西藏来到这里,遇到了当地土人的拼死抵抗。传说里说到这些野蛮人时,都说他们有猴子一样的灵巧,豹子一样的凶狠。再说他们的人数比我们众多。我们来的人少,但却是准备来做统治者的。要统治他们必须先战胜他们。祖先里有一个人做了梦,托梦的银须老人要我们的人次日用白色英石作武器。同时,银须老人叫抵抗的土人也做了梦,要他们用白色的雪团来对付我们。所以,我们取得了胜利,成了这片土地的统治者。那个梦见银须老人的人,就成了首任“嘉尔波”——我们麦其家的第一个王。
土人,就是土著居民,他们自古信奉的是藏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它有极强的生命力。小说中佛教传播者翁波意西不仅没有找到信徒,自己反被割了舌头成了麦其土司的书记官,就是这种史实的最好注脚。基督教传教士查尔斯的失败同样补证了苯教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甚至藏语说得比汉语还好的二太太也未被完全接受,始终处于孤寂中。所以当“我们”用好运和武力征服“土人”后,反过来又被“土人”的文化所征服:
后来,西藏的王朝崩溃了。远征到这里的贵族们,几乎都忘 记了西藏是我们的故乡。不仅如此,我们还渐渐忘记故乡的语言。我们现在操的都是被我们征服了的土著人的语言。当然,里面不排除有一些我们原来的语言的影子,但也只是十分稀薄的影子了。我们仍然是自己领地上的王者,土司的称号是中原王朝赐给的。
于是在麦其王朝生存的空间,就有了本地苯教、西藏佛教和印度教三种文化相互浸染、渗透、交汇、融合的历史事实了。了解了这段事实,我们不再发出“麦其土司到底是怎样起源的”这样的疑问了,甚而会发世界各族文化的征服与被征服莫不如此的感慨。从特殊意义推向普遍意义,是阿来所追求的,也是在作品中隐显的。
但小说不仅仅是叙述族群的历史,它将历史纳入小说时,已赋予了深厚的内涵。三种民族的起源蕴含了这部小说的三条文化线索:一条主线,两条辅助线。
主 线:卵生说→兄弟故事→兄弟倾轧→(麦其土司、叔叔)→(哥哥、我)→权力
辅助线1:天神起源说→等级制度→不平等的起源→社会结构→权力的能力
辅助线2:人魔起源说→性→种族繁衍→生命的企求→权力的继承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曾提到,阿来笔下的卵生说不是“原版”而星加进了“九个土司”,并且他们既是亲戚,又是敌人。这其实就是各个民族问流传的兄弟故事的模式。阿来用这个模式借以说明兄弟间为了“百姓和土地”相互兼并和倾轧的幕后主使是权力!阿来自己强调《尘》的写作动机是“权力”,他“坦陈自己原来的计划是推出长篇三部曲,主题分别是‘权力’、‘宗教’和‘经济’。”所以贯穿在小说中的主线就是傻子“我”和哥哥两人谁当麦其土司继承人的问题,中间补叙出父亲和叔叔的权力之争,叔叔的出走印度是失败者的另一种出路。土司之间的连年征战又是为了更大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之战早在传说中就孕育了。这就是说,《尘》围绕川西北藏区的社会变迁,力图展示人类历史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力世象,通过麦其土司的个别家世,透视出“权力的普世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如果没有民族起源的传说,是缺乏有力的说服力的。所以“卵生说”的民族起源传说是整个小说的主线,贯穿始终,当麦其土司的两个继承人先后被仇人的两个儿子杀死后,终于从肉体上解决了这个世袭之家的权力传承之争,“尘埃”也就“落定”了。
两条辅助线则分别从权力的功能和权力的继承两个方面辅助说明权力的作用,以及权力对人的命运的影响等与权力密切相关的问题。“天神起源说”旨在强调神的智慧、神勇,故而具备了做王者的资质和条件,权力是“天赋”的,从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是“天赋”的,不是“人”为的。权力的作用在于分出高低贵贱,掌握了权力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随意处置别人的命运,难怪在一次次见到由于权力之威,使得“壮实的男人”和“漂亮的姑娘”都纷纷“脱帽致礼”和“做出灿烂的表情”之后,作为一个潜在的土司权力继承人,即便有点先天犯傻,“我”仍旧禁不住会发出“啊,当一个土司,一块小小土地上的王者是多么好啊”这样由衷的感叹,进而有意无意中参与到权力的角逐中,在对权力既恐惧又渴望,既逃避又追求的矛盾中完成了“傻子”的身份认定。而“我”的记事就是从性启蒙开始的,“卓玛算不得我的情人,而是我的老师”,性意识的觉醒,象征着权力意识的觉醒,所以对权力的反叛者的惩罚,除了使用武力(行刑人)镇压外,还使用精神压迫。“性”之所以成为压迫人的工具,是因为它以权力做后盾。因此,第二条辅助线就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性欲和繁衍。正因为麦其王朝的两位继承者都无嗣而亡,这个王朝如果没有外界因素,也到了“落定”的时候了。人魔结合因为涉足过分的欲望而自取灭亡,权力的继承被中断,一切将归人新的轮回。
如此,三个关于民族起源的传说贯穿小说始终,言传出作者体验到的权力,而族群(或王朝)的权力,只能说是“自己领地上的王者,(因为)土司的称号是中原王朝赐给的”,即受制于更大的权力,而再大的权力都逃不过那个在“什么也没有之前”就存在的神人——时间的洗刷和磨砺,这又返回到神话,从而彰显出小说的寓言和普世意义,这就是阿来关于小说的信念:“这是阿释人类历史的一种方法,也是阐释人类文化的一种方法”。
阿来,一位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以下简称《尘》)捧走了茅盾文学奖。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神话和传说的角度,探讨族群文化对创作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小说构思的影响,以及作家实现写一部“寓言小说”的意图。
作为一个王朝衰亡史的证词,小说中不能不提及此王朝曾经的历史和此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和生活方式,又因为作家采取了小说这样一种载体作为历史传承的叙述方式,它所保存的、传承的文化因子的可靠性比起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专业人士的考证要打一些折扣,也即小说在叙述历史时具有了口述式的轻松随意,也正因为如此,小说作为一种传承的方式,在保存、传播本民族文化方面成了正史的补本,甚至在传递信息的广度、速度和大众接受程度等方面优于正史。《尘》已达第九次印刷22万册的销售量(不包括盗版),又于2003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等事实,就说明了用小说表达历史更容易被大众所
接受。不管阿来多么不希望自己仅仅被认定为“一个藏族作家在写自己民族的东西”,但《尘》首先摄住汉语阅读者的心灵的、的确是那异域清新而奇特的风情。那皑皑白雪的雪域清晨,那经幡猎猎的神秘官寨,那飘满柏香、草药味的桑烟,无不渗透着一个远离现代工业城市文明的族群的生活气息;那浓浓的酥油茶,那高亢的民歌,那念经的喇嘛,无不言传出一个与汉文化迥异的精神文化世界,诉说着一个族群的宗教,信仰和对世界,人生的感悟、理解。这些生活的底蕴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神话、传说和民俗言传了出来,带上了藏民族特定的审视世界的思维方式。
神话:通向族群文化的契机
作为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现象和万物起源的解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尘》中的土司王朝这个族群当然也不例外。小说在开篇提到“辖日”(骨头)时说:
世界是水、火、风、空。人群的构成乃是骨头,或者根子。
如果稍做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与中原文化中的世界的组成物质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有所不同,也不完全同于西方哲学中所说的火、水、土、风四种物质,甚至与藏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教义的五源说(地、水、火、风、空)相差一种物质:地!是作者因小说写作的随意性而没做历史的考证,还是故意设置的障眼法?迷惑似乎在下面的叙述中有了回应:
在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神话中,有个不知在哪里居住的神人说声:“哈”立即就有了“虚空”。神人又对虚空说声:“哈”就有了水、火和尘埃,再说声那个神奇的“哈”,风就吹动着世界在虚空中旋转起来。
显然,这段描述吻合了藏族关于世界起源的五源说,但我又为什么说“似乎”呢?因为作者并没有忠实地把第一元素称为“地”。而称为“尘埃”。也许从物质本质上讲,“地”和“尘埃”没有区别,但在汉语语境中“地”给人的感觉是坚实、牢固,正如傻子少土司的理解:“在我所受的教育中,大地是世界上最稳固的东西。”而“尘埃”则给人一种飘浮感,微不足道、飘浮不定。并且作者将小说的题目定为《尘埃落定》,是值得深味的。可见,作者在安排这一细节时,并不是将历史信手拈来做民族特色的点缀,而是设下玄机,独具匠心。
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起源中都有世界最初是混沌一片之说,也以不同的方式分出了天、地,但唯有藏族苯教中把“空”作为了五元素之一,并由此产生了本民族的宇宙观。苯教在论及世界及生物起源时说:“最初是本无空,由空稍有本有,由有略生洁白之霜,由霜略生似乳之露。”“宇宙开始是空,是混沌的境界,此后生出‘有识’云云”可见“空”是虚空,无时无空,无边无际,无知无识。佛教传人藏区后,把此种宇宙观关照到万物、生命现象上,用“缘起性空”来解释世界与生命现象。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应的条件和相应的关系中产生并发展的。事物不可能以一种独立的不依赖他物的状态而生存,而必然依赖于他物而生存,由于种种因缘关系而存在,所以称为“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无此则无彼,此灭则彼灭。”有了他缘,才有自身,它缘消失,自身不存。所以说自身实际上是“空”的。“缘起性空”是事物普遍的一种存在现象。由于缘起,因而性空;本为性空,故依缘起。因此,生命并不能以“有”或“无”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生命本质上是一种“空”的状态,处于非有非无状态,即有无相即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空”。所以生命在于诸多因缘的联系,联系一中断,一种生命体便解体,诸因缘又聚合为另一生命体。宇宙整体的演化是无限循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生命及一切现象因缘而合,因缘而散,散后转化为其他事物;一种生命灭亡后转为其他生命或其他事物,从而产生了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中国的五行说也讲五种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西方哲学中的四大元素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却绝少把生命个体与宇宙间普遍的生命现象作为统一的生命体系而对待。这抑或与藏族的生存空间有关吧。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在高山环绕,峡谷深切的“地球第三极”,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生物资源极为珍贵。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生存极限中,生命的拷问,灵魂的归属,时间的断想,宇宙的奥秘更容易进入思考的范围,从而在宗教中保留有更多的形而上的追求与探寻,进而也保留了探寻的结果——空!这就是几千年来积淀在藏族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电是这个族群思考世界的方式。一个个体无论他在后来接受了多少汉文化的教育,也无论他如何流利地用汉语写作,在他的思维方式中集体无意识是无法抹去的。何况他也并不想抹去,而把它作为让读者了解作品、了解这个族群的契机而加以利用,使《尘》在揭示普遍存在的意义上显出了优势。
正因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小说叙述的语调是平淡、甚至是宁静的,即使是叙说自己的王朝的衰亡、亲身父母、哥哥,甚至是自己死亡时,语调也像是藏族阿依讲故事时一样悠远平静。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时问在小说中隐含的双重含义:故事展开的具体时间段和宇宙间的时间——宿命。”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土司王朝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而后又从有到无的轮回过程。实现了从“空——有——空”的轮回。如果这只是个案的话,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会发生什么事呢?“傻子”我也曾追溯道:有土司以前,这片土地上是很多酋长。有土司以后,他们就全都消失了。那么土司之后起来的又是什么呢?我没有看到。
“我”是没有看到,因为作品在“尘埃落定”前就让“我”死在了仇杀者的刀下。可大智若愚的“我”却又在真实的将来尚未降临时,就预见到了另一种空灵的景象:是的,什么都没有了。尘土上连个鸟兽的足迹我都没有看到。大地上蒙着一层尘埃,像是蒙上了一层质地蓬松的丝绸……
有转向无,无转向有,万物就在宇宙这个时空的长河里,周而复始。这是寓言?不是,因为它就渗透在藏族的观念中。这不是寓言?是,因为今天的现实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导致了那“敬仰神灵、崇尚神话”的“血性刚烈的英雄时代”、“蛮勇过人的浪漫时代”的结束;而“从一种文明过渡到另一种文明,人心委琐而浑浊”,因此,让看破红尘的僧人翁波意西说出“什么东西都有消失的一天”的宿命,让渺小的人类认识到命运之外其实是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尘》表达的内容与其说是让人认识土司制度被“现代性”摧毁的社会“规律”,不如视为借用某段历史展示无处不在又神秘莫测的超然之物:时间!这莫非就是那个说“哈”的神人?
在藏区,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慌不忙,这在汉族作家马丽华的笔下有所描述:在时间问题上,“相信轮回转世的人们会说,干嘛着急忙碌着,还有下一辈子呢!。”这才是小说《尘》的生存语境。
在这个神话的涵盖下,个体生命消失了,官寨消失了,土司制度消失了,尘埃是“我”——父亲酒后和汉族太太所生的“傻儿子”;尘埃是大哥——贪恋权欲,勇敢而尚武;尘埃是麦其土司一一智谋大度而难舍钱权;尘埃是时政——混乱而无序。“尘埃就是土司、官寨及其相关的一切”,尘埃就是一切的一切,并在这里完成一次轮回。而在外在形态上小说同样配之以十二大章、四十九小节的佛教数字呈现轮回的意义。十二是四个三之和,三是佛教中最基本的一个数字,代表佛、法、僧的三位一体,表示圆满。四十九是七七之积,据佛教经典论述,人死后,点上七七四十九天的佛灯,能使亡者的灵魂在去天界路上,不致迷失方向;家属服孝期为四十九天。这种主题与形式的结合,这种“特别的题材,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手法,其实都不是为了特别而特别”,而是为了言传出一种普遍的意义,追求一点寓言般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归。”
[FS:PAGE]神话决定了这个族群最初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也孕育了特定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既定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用小说来叙述历史时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出这种异文化的特质。神话在这里既是小说事实,又是解读小说主题的契机。有了这把钥匙,又按怎样的路径走进族群文化呢?
传说:贯穿族群文化的脉络
用传说的形式保存族群活动的痕迹是本小说又一大特征。关于民族的起源,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1)确实有书说,我们黑头藏民是顺着一根羊毛绳子从天而降,到这片高洁峻奇的土地上来的。
(2)传说雪域大地上第一个王,从天上降下来时,就是这样(坐在两个人肩头上)让人直接用肩抬到王位上去的。
(3)(经堂里的)那些画告诉所有的麦其,我们家是从风与大鹏乌的巨卵里来的。……最后一下说“哈”的结果是从大鹏鸟产生天边的巨卵“哈”出了九个土司。土司们挨在一起,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你的儿子又娶了我的女儿。土司之间都是亲戚。土司之间同时又是敌人,为了土地和百姓。
(4)有人说,黑头藏民是因为一个人受到罗刹魔女诱惑而产生的种族。
从以上四则表述,可以总结出三种族群起源说:
1. 天神起源说——佛教来源
《贤者喜筵》等藏文史籍,记载着某些古老的传说,在吐蕃王朝的早期,人神简直融为一体。赞普就是天上的神,被派到人问执掌国政,当他的儿子长大到能够骑马奔驰时,自己便沿着彩虹般的天绳向上攀登,一直消隐在无限蔚蓝悠远的苍穹。第八代赞普直贡赞普因与牧马人罗昂达泽决斗,失手误砍天绳,他再也没有能回到天国,而把陵墓留在人寰。这段史料和文选(1)(2)的内容相吻合,说明天神起源于佛教传说。
2.卵生说——苯教来源
“卵生世界”,卵生万物的观点,是苯教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基本观点。出自14世纪一位藏族学者手中的《朗氏家族史》中说:“五大(地、水、火、风、空)之精华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壳生成白色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转为经螺,卵液产生出六道有情…’从中又产生‘圆内团’,逐渐演变一人,叫做耶门,他成为朗氏家族的祖先。”苯教认为:“宇宙开始是空,是混沌法的境界,从此生出‘有识’然后生两仪,其一明亮为父,另一凶险为母,然后生冷,生霜,生珠,从霜露中出现如镜之湖,此湖卷为一卵。从卯中孵出一鸟。其一称为光亮,另一称为黑暗,二鸟相交生了三卯;一白一黑一花。从白卵中生出世间神系;从黑卵中生出粗犷黑人,即阿修罗之前身;从花卵中生出一种祈祷……世间神开辟了有人居和无人居的世界。……从而出现了‘恰’的世系,即人类;‘木’的世系,即天神;‘楚’的世界,即动物。”这段史料和文选(3)的内容相近,说明北族群起源于卵生,鸟是其祖先。
3.人魔结合说——印度佛教的印痕
在佛教传人藏区时,有许多印度神被专请过来做护法,比如吉祥天女班台拉姆,原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司命运、财富和美貌的女神。公元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专请吉祥天女作大昭寺护法,坐镇该寺三楼的护法神殿。据民间传说罗刹魔女也是被来自印度乌杖那地方的莲花生大师降伏后,做了一个湖区的护法的。文
(4)就表明了黑头藏民和魔女结合的情况。
这三种不同的族群起源说,显示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尘》的故事展开的空间具有了文化混合性特征?我们不难从作家阿来的出生地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名的由来找到答案。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史书记载,“阿坝”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当时,西藏吐蕃军队为了攻打松州,压兵20万在今日的松潘草地一带,以后逐渐进入四土(今马尔康)地区和岷江上游及南坪等地区。唐文成公主进藏后,藏汉修好。进入阿坝地区的吐蕃军队,由于没有得到藏王松赞干布的旨令,不敢返回拉萨地区,所以,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进行耕牧。由于他们多是从西藏阿里地区而来,所以自称为:“阿瓦”(意为:开发此地的阿里人)。久而久之,“阿瓦”一词变成了这一地区的名称。由于“阿瓦”的“瓦”字,康巴,拉萨一带读音为“巴”,而安多语为“瓦”,所以,当用汉字记名时,用了“阿巴”。关于这段“移民”史,阿来在小说中也有描述:
多少年以前——到底是多少年以前,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至少是一千多年前吧,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西藏来到这里,遇到了当地土人的拼死抵抗。传说里说到这些野蛮人时,都说他们有猴子一样的灵巧,豹子一样的凶狠。再说他们的人数比我们众多。我们来的人少,但却是准备来做统治者的。要统治他们必须先战胜他们。祖先里有一个人做了梦,托梦的银须老人要我们的人次日用白色英石作武器。同时,银须老人叫抵抗的土人也做了梦,要他们用白色的雪团来对付我们。所以,我们取得了胜利,成了这片土地的统治者。那个梦见银须老人的人,就成了首任“嘉尔波”——我们麦其家的第一个王。
土人,就是土著居民,他们自古信奉的是藏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它有极强的生命力。小说中佛教传播者翁波意西不仅没有找到信徒,自己反被割了舌头成了麦其土司的书记官,就是这种史实的最好注脚。基督教传教士查尔斯的失败同样补证了苯教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甚至藏语说得比汉语还好的二太太也未被完全接受,始终处于孤寂中。所以当“我们”用好运和武力征服“土人”后,反过来又被“土人”的文化所征服:
后来,西藏的王朝崩溃了。远征到这里的贵族们,几乎都忘 记了西藏是我们的故乡。不仅如此,我们还渐渐忘记故乡的语言。我们现在操的都是被我们征服了的土著人的语言。当然,里面不排除有一些我们原来的语言的影子,但也只是十分稀薄的影子了。我们仍然是自己领地上的王者,土司的称号是中原王朝赐给的。
于是在麦其王朝生存的空间,就有了本地苯教、西藏佛教和印度教三种文化相互浸染、渗透、交汇、融合的历史事实了。了解了这段事实,我们不再发出“麦其土司到底是怎样起源的”这样的疑问了,甚而会发世界各族文化的征服与被征服莫不如此的感慨。从特殊意义推向普遍意义,是阿来所追求的,也是在作品中隐显的。
但小说不仅仅是叙述族群的历史,它将历史纳入小说时,已赋予了深厚的内涵。三种民族的起源蕴含了这部小说的三条文化线索:一条主线,两条辅助线。
主 线:卵生说→兄弟故事→兄弟倾轧→(麦其土司、叔叔)→(哥哥、我)→权力
辅助线1:天神起源说→等级制度→不平等的起源→社会结构→权力的能力
辅助线2:人魔起源说→性→种族繁衍→生命的企求→权力的继承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曾提到,阿来笔下的卵生说不是“原版”而星加进了“九个土司”,并且他们既是亲戚,又是敌人。这其实就是各个民族问流传的兄弟故事的模式。阿来用这个模式借以说明兄弟间为了“百姓和土地”相互兼并和倾轧的幕后主使是权力!阿来自己强调《尘》的写作动机是“权力”,他“坦陈自己原来的计划是推出长篇三部曲,主题分别是‘权力’、‘宗教’和‘经济’。”所以贯穿在小说中的主线就是傻子“我”和哥哥两人谁当麦其土司继承人的问题,中间补叙出父亲和叔叔的权力之争,叔叔的出走印度是失败者的另一种出路。土司之间的连年征战又是为了更大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之战早在传说中就孕育了。这就是说,《尘》围绕川西北藏区的社会变迁,力图展示人类历史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力世象,通过麦其土司的个别家世,透视出“权力的普世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如果没有民族起源的传说,是缺乏有力的说服力的。所以“卵生说”的民族起源传说是整个小说的主线,贯穿始终,当麦其土司的两个继承人先后被仇人的两个儿子杀死后,终于从肉体上解决了这个世袭之家的权力传承之争,“尘埃”也就“落定”了。
两条辅助线则分别从权力的功能和权力的继承两个方面辅助说明权力的作用,以及权力对人的命运的影响等与权力密切相关的问题。“天神起源说”旨在强调神的智慧、神勇,故而具备了做王者的资质和条件,权力是“天赋”的,从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是“天赋”的,不是“人”为的。权力的作用在于分出高低贵贱,掌握了权力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随意处置别人的命运,难怪在一次次见到由于权力之威,使得“壮实的男人”和“漂亮的姑娘”都纷纷“脱帽致礼”和“做出灿烂的表情”之后,作为一个潜在的土司权力继承人,即便有点先天犯傻,“我”仍旧禁不住会发出“啊,当一个土司,一块小小土地上的王者是多么好啊”这样由衷的感叹,进而有意无意中参与到权力的角逐中,在对权力既恐惧又渴望,既逃避又追求的矛盾中完成了“傻子”的身份认定。而“我”的记事就是从性启蒙开始的,“卓玛算不得我的情人,而是我的老师”,性意识的觉醒,象征着权力意识的觉醒,所以对权力的反叛者的惩罚,除了使用武力(行刑人)镇压外,还使用精神压迫。“性”之所以成为压迫人的工具,是因为它以权力做后盾。因此,第二条辅助线就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性欲和繁衍。正因为麦其王朝的两位继承者都无嗣而亡,这个王朝如果没有外界因素,也到了“落定”的时候了。人魔结合因为涉足过分的欲望而自取灭亡,权力的继承被中断,一切将归人新的轮回。
如此,三个关于民族起源的传说贯穿小说始终,言传出作者体验到的权力,而族群(或王朝)的权力,只能说是“自己领地上的王者,(因为)土司的称号是中原王朝赐给的”,即受制于更大的权力,而再大的权力都逃不过那个在“什么也没有之前”就存在的神人——时间的洗刷和磨砺,这又返回到神话,从而彰显出小说的寓言和普世意义,这就是阿来关于小说的信念:“这是阿释人类历史的一种方法,也是阐释人类文化的一种方法”。
相关推荐
发挥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为了充分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向广大学生展示本民族传统的游牧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追求,培养他们创新探索的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质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以及藏族这一古老游牧民族的民俗文...
2014-05-21 编辑:admin 73174000余只大天鹅欢天喜地在青海湖“过新年”
1月1日,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获悉,4000余只大天鹅在青海湖“过新年”。 据介绍,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前期进行环湖巡查工作时,在青海湖鸟岛、布哈河口、铁卜加河口、泉湾、尕日拉临近湖岸水域观测记录到在那里越冬的4275只大天鹅,此外还记录到...
2009-01-02 编辑:admin 5444藏族歌唱家德西美朵专辑《心灵的哈达》发行
据悉,中国十大著名女高音藏族歌唱家德西美朵经典歌曲演唱专辑《心灵的哈达》于10月正式发行。 德西美朵,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2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刘亚琴教授,1975年毕业后在四川峨影乐团担任独唱演员。198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
2014-10-29 编辑:admin 3338青海果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月”活动
四月份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保护宣传月”。为不失时机地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围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虫草资源”这一主题,连日来,由果洛藏族自治州中藏药材资源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宣传活动,在大武镇格萨尔广场拉开了帷幕。 这次宣传内容主要包括:...
2008-04-16 编辑:admin 7626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