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情歌中的骏马
作者:龙仁青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8-11-18 09:25:15
点击数:
如果对“浪漫”一词作一个准确而形象的词义解释,笔者认为“我骑着马儿唱情歌”这句频繁出现在藏族情歌——拉伊中的歌词,是最能够表达此内涵和意义的。
情歌在藏区广为流传,并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在西藏和康区,流行着一种大体为六言三顿,四行一首的情歌,当地人谓之“杂鲁”或者“泽鲁”,均是情歌之意,这种优秀的民间文化,造就出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书写的那些凄婉清丽的情歌,基本采用了这种民间情歌的格式。而在以青海为主的广大安多藏族地区,有一种被称作“拉伊”的情歌更是风靡农村牧区,几乎达到了有口皆“唱”的地步。
拉伊,藏语意为山歌,它与“杂鲁”不同,在句式和形式上更为自由活泼,语言朴实,比喻形象,不拘一格。基本形式为两段体,第一段通过一些相似、相近的事物作比喻,借以开头和起兴,第二段则为本意。句数一般不等,主要取决于歌者的表现能力和内容多寡,少则三四句、多则十句或更多,普遍为每首六、八、九句。字数亦未划一规定,六言、七言、八言不等。但同一首拉伊中,一般每句字数一样多。少数为杂言。唱腔约40多种,场合不同,条件不同,唱腔不同,即兴编词,即兴吟唱。
一部藏文版的安多拉伊情歌集,书名为《藏族拉伊·牵引青年之钩》,1981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入安多藏族情歌(拉伊)计有六百余首,售价0.80元。该书系由俄日、多吉才让搜集整理,青海省群艺馆选编的。该书序言说,该书是根据1981年在青海西宁举办的全省藏族民间歌手培训会上,由朋毛太、却吉卓玛、才友加等民间歌手演唱的拉伊曲目搜集整理并选编的。
闲暇之余,笔者对这部情歌集进行即兴翻译,发现这六百多首情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马进行比喻和起兴的,大概占这些情歌的三分之一。藏族作为兴起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也不足为怪,但蕴含在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依然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首先引起笔者兴趣的是这些拉伊中不断提及的马的产地。
远在干加的马场里,
不知道有匹千里马,
若知道有匹千里马,
一定会备上金马鞍,
一定会带上银马辔。
眼前寂静的村庄里,
不知道有个好姑娘,
若知道有个好姑娘,
一定会买来金耳环,
一定会带上银戒指。
干加系藏语地名,指的是河西地区,也就是黄河以西、祁连山北、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一区域包括甘肃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和宁夏的广大草原。
“河西养马”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河西有正规的养马业大约从秦朝就开始了。秦统一了中国,兴牧师苑于边郡,从甘肃庆阳到天水以西的大片地方,大都用于畜牧业,而且愈西则养马数量越多。时至汉代,官方更为重视养马,早在景帝(公元前154年)已在西北设马苑36所。到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河西地区养马达三十余万匹(《甘肃通志》)。自后汉以后,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片土地上仍然在大力开拓养马。据《魏书·食货志》记载:“马乃至200万匹”。
隋、唐继承北魏养马的基础,扩大养马地区,设场牧马,隋代还从波斯(伊朗)诸国购求良马,用来改良马种。
唐代承袭隋代养马规模,创建多种马政要项:如设太仆寺、卫府寺掌管全国厩牧舆马之事,在全国各处还设置养马牧场多至六十余所;并且奖励民间饲育马匹,对所有官私马匹都设有簿籍,产马成绩十分显著。由于当时“丝绸之路”的畅通,阿拉伯各国的良马和养马知识也随之传入,河西一带的马匹受到积极的影响。唐代初期马牧场不仅设在河西,而且扩展到河曲草原。在公元755年陇右马政机构统计官营马场的养马数达33.58万匹。可见在唐代盛期马政建设和马匹生产都很有成绩。
明代甘肃行太仆寺,诏令民间养马,并在甘肃设立苑马寺掌管各卫、监的马政,督理苑马生产。《明史·兵志》称:苑马寺在河西拥有五卫、六监、二十四苑,每苑养马四千至一万匹。
清代时,在河西一带驻有许多马步绿营,所有较好的草原,悉为满族官府占有。官办马场大小约有41处。
到了民国时期,河西官办马场较有规模而受人重视的,还有甘肃的山丹马场。由于大马营草原养马条件优越,所以它能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大西北解放。
著名的“河曲马”就产生在这里,河曲马至今还是青海、甘肃的著名马种。可以推断,这首拉伊所歌颂的千里马,指的就是河曲马。
在拉伊中,还经常提到阿柔马,阿柔是祁连山麓下的一片肥美草原,从区域上说,仍然属于河西地区。
在蒙古草原的养马场,
善跑的骏马有很多,
在那下部的马场里,
有没有更好的千里马?
在自家寂静的村庄里,
美丽的姑娘有很多,
在那附近的村庄里,
有没有更好的好姑娘?
这里其实是提到了我国著名的优良马种——蒙古马。
蒙古马主要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在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广大草原均有分布。其主要特性是:体质粗糙结实,体格中等,四肢坚实有力,持久力强。毛色复杂,青毛、骝毛、黑毛较多。载重500-600千克。适应性强,能在雪深40厘米下采食干草。在恶劣的条件下仍能生存。性成熟为1-1.5岁,初配年龄为3岁,繁殖年龄为15到18岁,繁殖成活率一般为50%。
青海知名的马种主要为河曲马、大通马。有人认为它们都属于蒙古马系,其实,这是对青海马种的误读。青海马种主要应该是吐谷浑培育出的青海骢的后代,它是由青海本土马和伊朗良马改良而来的。河曲马史称吐谷浑马,显然指的就是青海骢,而大通马则是吐谷浑后裔(即今天的土族)迁徙至大通河流域,并在这里定居后,用他们带来的马匹和育马技术培育出来的优良马种。只是在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统兵西征,占据了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东部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驻军屯牧,13世纪中叶,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大理国,在现在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该县蒙古族就是忽必烈军队后裔)区域内设立军马场,受他们带来的蒙古马的影响,青海名马才有了显著的蒙古马的特征。
除了产地,拉伊中还不断提及马的毛色、体格以及改良技术等,特别是像绢马交易、茶马互市等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藏族拉伊中几乎可以随处可见。
是不是真的想骑马?
如果是真的想骑马,
从西宁城里买马鞍,
从湟源街上买马辔,
等到了前面草滩上,
收不收缰绳你自己看。
是不是真的找情人?
如果是真的找情人,
在袖子口里还信物,
在佛爷面前留誓言,
等到了风言风语时,
处不处朋友你自己看。
这里提到的西宁、湟源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绢马、茶马交易之地。从这首拉伊中也可以看出,这里同时也是骑马所用的器械的主要销售地。
当然,拉伊作为情歌,它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历史、传达文化,但是,当情歌作为一个骑手对爱情的礼赞,在他充满深情的吟唱中,却又是如此真切地反映出了那一段段曾经的过往,使情歌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而那匹骏马,却也是如此轻盈地驰骋在这情歌之中。
情歌与马的结缘,使情歌在表达了那份缠绵爱意的同时,更是多了一份随兴、自由、洒脱的浪漫情怀。
情歌在藏区广为流传,并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在西藏和康区,流行着一种大体为六言三顿,四行一首的情歌,当地人谓之“杂鲁”或者“泽鲁”,均是情歌之意,这种优秀的民间文化,造就出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书写的那些凄婉清丽的情歌,基本采用了这种民间情歌的格式。而在以青海为主的广大安多藏族地区,有一种被称作“拉伊”的情歌更是风靡农村牧区,几乎达到了有口皆“唱”的地步。
拉伊,藏语意为山歌,它与“杂鲁”不同,在句式和形式上更为自由活泼,语言朴实,比喻形象,不拘一格。基本形式为两段体,第一段通过一些相似、相近的事物作比喻,借以开头和起兴,第二段则为本意。句数一般不等,主要取决于歌者的表现能力和内容多寡,少则三四句、多则十句或更多,普遍为每首六、八、九句。字数亦未划一规定,六言、七言、八言不等。但同一首拉伊中,一般每句字数一样多。少数为杂言。唱腔约40多种,场合不同,条件不同,唱腔不同,即兴编词,即兴吟唱。
一部藏文版的安多拉伊情歌集,书名为《藏族拉伊·牵引青年之钩》,1981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入安多藏族情歌(拉伊)计有六百余首,售价0.80元。该书系由俄日、多吉才让搜集整理,青海省群艺馆选编的。该书序言说,该书是根据1981年在青海西宁举办的全省藏族民间歌手培训会上,由朋毛太、却吉卓玛、才友加等民间歌手演唱的拉伊曲目搜集整理并选编的。
闲暇之余,笔者对这部情歌集进行即兴翻译,发现这六百多首情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马进行比喻和起兴的,大概占这些情歌的三分之一。藏族作为兴起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也不足为怪,但蕴含在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依然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首先引起笔者兴趣的是这些拉伊中不断提及的马的产地。
远在干加的马场里,
不知道有匹千里马,
若知道有匹千里马,
一定会备上金马鞍,
一定会带上银马辔。
眼前寂静的村庄里,
不知道有个好姑娘,
若知道有个好姑娘,
一定会买来金耳环,
一定会带上银戒指。
干加系藏语地名,指的是河西地区,也就是黄河以西、祁连山北、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一区域包括甘肃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和宁夏的广大草原。
“河西养马”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河西有正规的养马业大约从秦朝就开始了。秦统一了中国,兴牧师苑于边郡,从甘肃庆阳到天水以西的大片地方,大都用于畜牧业,而且愈西则养马数量越多。时至汉代,官方更为重视养马,早在景帝(公元前154年)已在西北设马苑36所。到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河西地区养马达三十余万匹(《甘肃通志》)。自后汉以后,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片土地上仍然在大力开拓养马。据《魏书·食货志》记载:“马乃至200万匹”。
隋、唐继承北魏养马的基础,扩大养马地区,设场牧马,隋代还从波斯(伊朗)诸国购求良马,用来改良马种。
唐代承袭隋代养马规模,创建多种马政要项:如设太仆寺、卫府寺掌管全国厩牧舆马之事,在全国各处还设置养马牧场多至六十余所;并且奖励民间饲育马匹,对所有官私马匹都设有簿籍,产马成绩十分显著。由于当时“丝绸之路”的畅通,阿拉伯各国的良马和养马知识也随之传入,河西一带的马匹受到积极的影响。唐代初期马牧场不仅设在河西,而且扩展到河曲草原。在公元755年陇右马政机构统计官营马场的养马数达33.58万匹。可见在唐代盛期马政建设和马匹生产都很有成绩。
明代甘肃行太仆寺,诏令民间养马,并在甘肃设立苑马寺掌管各卫、监的马政,督理苑马生产。《明史·兵志》称:苑马寺在河西拥有五卫、六监、二十四苑,每苑养马四千至一万匹。
清代时,在河西一带驻有许多马步绿营,所有较好的草原,悉为满族官府占有。官办马场大小约有41处。
到了民国时期,河西官办马场较有规模而受人重视的,还有甘肃的山丹马场。由于大马营草原养马条件优越,所以它能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大西北解放。
著名的“河曲马”就产生在这里,河曲马至今还是青海、甘肃的著名马种。可以推断,这首拉伊所歌颂的千里马,指的就是河曲马。
在拉伊中,还经常提到阿柔马,阿柔是祁连山麓下的一片肥美草原,从区域上说,仍然属于河西地区。
在蒙古草原的养马场,
善跑的骏马有很多,
在那下部的马场里,
有没有更好的千里马?
在自家寂静的村庄里,
美丽的姑娘有很多,
在那附近的村庄里,
有没有更好的好姑娘?
这里其实是提到了我国著名的优良马种——蒙古马。
蒙古马主要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在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广大草原均有分布。其主要特性是:体质粗糙结实,体格中等,四肢坚实有力,持久力强。毛色复杂,青毛、骝毛、黑毛较多。载重500-600千克。适应性强,能在雪深40厘米下采食干草。在恶劣的条件下仍能生存。性成熟为1-1.5岁,初配年龄为3岁,繁殖年龄为15到18岁,繁殖成活率一般为50%。
青海知名的马种主要为河曲马、大通马。有人认为它们都属于蒙古马系,其实,这是对青海马种的误读。青海马种主要应该是吐谷浑培育出的青海骢的后代,它是由青海本土马和伊朗良马改良而来的。河曲马史称吐谷浑马,显然指的就是青海骢,而大通马则是吐谷浑后裔(即今天的土族)迁徙至大通河流域,并在这里定居后,用他们带来的马匹和育马技术培育出来的优良马种。只是在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统兵西征,占据了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东部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驻军屯牧,13世纪中叶,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大理国,在现在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该县蒙古族就是忽必烈军队后裔)区域内设立军马场,受他们带来的蒙古马的影响,青海名马才有了显著的蒙古马的特征。
除了产地,拉伊中还不断提及马的毛色、体格以及改良技术等,特别是像绢马交易、茶马互市等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藏族拉伊中几乎可以随处可见。
是不是真的想骑马?
如果是真的想骑马,
从西宁城里买马鞍,
从湟源街上买马辔,
等到了前面草滩上,
收不收缰绳你自己看。
是不是真的找情人?
如果是真的找情人,
在袖子口里还信物,
在佛爷面前留誓言,
等到了风言风语时,
处不处朋友你自己看。
这里提到的西宁、湟源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绢马、茶马交易之地。从这首拉伊中也可以看出,这里同时也是骑马所用的器械的主要销售地。
当然,拉伊作为情歌,它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历史、传达文化,但是,当情歌作为一个骑手对爱情的礼赞,在他充满深情的吟唱中,却又是如此真切地反映出了那一段段曾经的过往,使情歌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而那匹骏马,却也是如此轻盈地驰骋在这情歌之中。
情歌与马的结缘,使情歌在表达了那份缠绵爱意的同时,更是多了一份随兴、自由、洒脱的浪漫情怀。
相关推荐
中国藏文化交流团十四日对斯里兰卡进行访问
由中国藏学研究专家学者、藏传佛教活佛以及西藏自治区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中国藏文化交流团当地时间14日至16日对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 交流团14日在科伦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中国藏文化图片展和涉藏专题报告会。交流团团长、中国藏学...
2017-12-19 编辑:admin 7482青海电大藏文计算机技术实训基地已揭牌成立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藏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参观洛藏科技车间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藏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3月16日,洛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贵德举行“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藏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及2016年首届新生...
2016-03-17 编辑:admin 6289第三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近日罗布林卡开幕
开幕式现场 8月3日上午,第三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唐博会)在拉萨罗布林卡开幕。 据了解,唐博会作为中国拉萨雪顿节八大活动之一,从8月3日开幕到8月11日结束,期间在罗布林卡向游人免费展示89位当代西藏优秀唐卡画师和技师的230多件作品。参展画家、西藏唐卡画...
2013-08-04 编辑:admin 5587青海贵南培养千位藏族文艺能人
7月初的一天,贵南藏族文化艺术开发传播中心内,三十多名青年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民族舞蹈。凭借文化中心户这个平台,这些昔日草原上的放羊娃,如今吃上了“文化饭”。据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委宣传部部长马晓伟介绍,类似的文化中心户贵南县有十余家,近年来,共培养出近千位文...
2009-07-11 编辑:admin 4954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