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与有情
作者:肖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4-10 17:14:44
点击数:
无声与有情
——略记读格桑多杰短诗《情系无声的地方》之感
——略记读格桑多杰短诗《情系无声的地方》之感
《情系无声的地方》是格桑多杰诸多作品中的一个精品。
这首体式短小的诗歌,笔触却浓烈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诗人怀着虔诚之心,以人文化的地势地貌为创作资源,通过在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水区的一个藏族牧羊女的极为朴素的角度,运用了使宏观缩小、令局部放大的手段,聚焦了这三条大水源的内涵,并将其喻意为三位充满茂密神性的母亲。那是三位智慧而又宁静的女神。在诗人柔和的目光里,她们又似同藏传佛教中“度母”的形象,能够免除一切魔障病苦,能够帮助善良百姓增长福慧寿命。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它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滋润着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人民,她们就更是祖国母亲的象征了。诗人正是怀着如此深切的感情,并以简练的艺术表现,使得三尊典雅端庄的“女佛”本相造型,随着诗行的铺展,悠然显现——
右臂播种着五谷与鲜花
左臂端执着净水与中华
翠玉在声响
她们各自清秀明亮
她们各种年轻慈祥
这首体式短小的诗歌,笔触却浓烈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诗人怀着虔诚之心,以人文化的地势地貌为创作资源,通过在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水区的一个藏族牧羊女的极为朴素的角度,运用了使宏观缩小、令局部放大的手段,聚焦了这三条大水源的内涵,并将其喻意为三位充满茂密神性的母亲。那是三位智慧而又宁静的女神。在诗人柔和的目光里,她们又似同藏传佛教中“度母”的形象,能够免除一切魔障病苦,能够帮助善良百姓增长福慧寿命。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它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滋润着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人民,她们就更是祖国母亲的象征了。诗人正是怀着如此深切的感情,并以简练的艺术表现,使得三尊典雅端庄的“女佛”本相造型,随着诗行的铺展,悠然显现——
右臂播种着五谷与鲜花
左臂端执着净水与中华
翠玉在声响
她们各自清秀明亮
她们各种年轻慈祥
青藏高原是诗人特定的情感故乡。
很明显,其创作材料,来自直接意象的集合,但以诗中限定的线索而言,是从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出发,把值得赞美和追慕的女神,把神秘宗教之境的至高圣像,置于诗的特殊语境里,将其揉捏融会层层间际着的递进关系中,并使其升华到对母亲一样的伟大祖国之讴歌。不但完成了艺术技术意义上的游刃有余,亦以敛裹和浸透在硬质中的温柔之情,完成了审美追求的自由纵横。因此,那个牧羊女就幻化成了人间活生生的美的象征,女神也不再是不可接近的美的摹写,而与“度母”有相类似性质的宗教蕴涵,则演绎为慈善的、辉煌的、均匀的、同时能够穷照于读者心灵的光芒了。应该说,只有明亮的心,才能对精神世界的明亮有所知觉;只有慈祥的人,才能领受到博大慈祥的浩渺。
另外,诗人寄于这首诗中的关于水的思绪,基本上是用叙事的方式贯穿的。诗人一边回答了自己“是谁在这里走过”的发问:是诗人自己,一边还设置了自己与牧羊女的人物关系——诗人在三江源地,轻轻揭开了她的头帕,又按照藏族人民的习俗,舀了三铜勺水向天地敬泼供谢,然后又小心翼翼地为她拂去了身上的冰花。所谓无声有情,正是诗人在这一系列体现着怜惜之心的行为中实现的。这些行为,在文词的排列上是断续的,貌似不着主旨,而这里的怜惜,决不是悲悯,它经由断和续的处理,强调的是人与人的靠拢和贴近,是要让自己的视角中,也嵌入并叠合出牧羊女崭新的视角。当然,诗人和牧羊女之间最为重要的关连是水。而水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从诗人笔下“开天出世的“三江源”,到“圣洁母亲”端执的“净水”,再到她们“心肠深底”的“河床”,最后通达到尼罗河、亚马逊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这些水流既有彰显的区别,也有紧密的联系,其间还包容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表达和传递着一种生命的流淌,一种生命的流动,一种生命的流通。所以,普通百姓生活的本身,青藏高原大自然的景象,乃至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水流以及生活于水流之畔的人民,就都成为了郑重接受赞美和讴歌的那个最为辽阔的无声之处。更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关于水的思绪,还反映了从作者到作品的一种特别的虚静之态。以创作个体而言,虚,是能容起纳伏,是胸隐大象;静,是远离浮燥,是怀藏气致——这是格调的高远。以创作文本而言,虚,是不闭塞,是写大意境;静,是不碎乱,是妙入圆通——这是气韵的流畅。正是圆通和流畅的兼融,营造了这首诗无声有情的意味,使得它明显地不受限于一个或者某个民族、或者某种宗教,也不受限于某些读者,或者某类审美。它自己追寻的和它所引导的,仅仅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理想,即,和平,而和平是全部人类共同的终极向往。
由这首短诗可见,格桑多杰做为一个当代藏族诗人,一方面保持着与质朴的藏文化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他又能够自如地置身于汉语言文学创作的话语系统之内。同时,从他的坦诚所形就的从容平和的人文态势中,亦可见他对大自然的美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所饱含的深情,对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翘盼。
很明显,其创作材料,来自直接意象的集合,但以诗中限定的线索而言,是从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出发,把值得赞美和追慕的女神,把神秘宗教之境的至高圣像,置于诗的特殊语境里,将其揉捏融会层层间际着的递进关系中,并使其升华到对母亲一样的伟大祖国之讴歌。不但完成了艺术技术意义上的游刃有余,亦以敛裹和浸透在硬质中的温柔之情,完成了审美追求的自由纵横。因此,那个牧羊女就幻化成了人间活生生的美的象征,女神也不再是不可接近的美的摹写,而与“度母”有相类似性质的宗教蕴涵,则演绎为慈善的、辉煌的、均匀的、同时能够穷照于读者心灵的光芒了。应该说,只有明亮的心,才能对精神世界的明亮有所知觉;只有慈祥的人,才能领受到博大慈祥的浩渺。
另外,诗人寄于这首诗中的关于水的思绪,基本上是用叙事的方式贯穿的。诗人一边回答了自己“是谁在这里走过”的发问:是诗人自己,一边还设置了自己与牧羊女的人物关系——诗人在三江源地,轻轻揭开了她的头帕,又按照藏族人民的习俗,舀了三铜勺水向天地敬泼供谢,然后又小心翼翼地为她拂去了身上的冰花。所谓无声有情,正是诗人在这一系列体现着怜惜之心的行为中实现的。这些行为,在文词的排列上是断续的,貌似不着主旨,而这里的怜惜,决不是悲悯,它经由断和续的处理,强调的是人与人的靠拢和贴近,是要让自己的视角中,也嵌入并叠合出牧羊女崭新的视角。当然,诗人和牧羊女之间最为重要的关连是水。而水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从诗人笔下“开天出世的“三江源”,到“圣洁母亲”端执的“净水”,再到她们“心肠深底”的“河床”,最后通达到尼罗河、亚马逊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这些水流既有彰显的区别,也有紧密的联系,其间还包容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表达和传递着一种生命的流淌,一种生命的流动,一种生命的流通。所以,普通百姓生活的本身,青藏高原大自然的景象,乃至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水流以及生活于水流之畔的人民,就都成为了郑重接受赞美和讴歌的那个最为辽阔的无声之处。更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关于水的思绪,还反映了从作者到作品的一种特别的虚静之态。以创作个体而言,虚,是能容起纳伏,是胸隐大象;静,是远离浮燥,是怀藏气致——这是格调的高远。以创作文本而言,虚,是不闭塞,是写大意境;静,是不碎乱,是妙入圆通——这是气韵的流畅。正是圆通和流畅的兼融,营造了这首诗无声有情的意味,使得它明显地不受限于一个或者某个民族、或者某种宗教,也不受限于某些读者,或者某类审美。它自己追寻的和它所引导的,仅仅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理想,即,和平,而和平是全部人类共同的终极向往。
由这首短诗可见,格桑多杰做为一个当代藏族诗人,一方面保持着与质朴的藏文化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他又能够自如地置身于汉语言文学创作的话语系统之内。同时,从他的坦诚所形就的从容平和的人文态势中,亦可见他对大自然的美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所饱含的深情,对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翘盼。
相关推荐
中韩(西宁)美术作品交流展在西宁开幕
中韩(西宁)美术作品交流展在青海省博物馆开幕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中,两国艺术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文化。 8月16日上午,中韩(西宁)美术作品交流展在青海省博物馆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中...
2010-08-18 编辑:admin 5775考古新发现:西藏昌都新发现7座暴露墓葬
3月17日至27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组联合考古调查队,在对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配套九条公路工程、供电工程等项目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估工作时发现了墓葬群,并立即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
2022-03-30 编辑:拉毛太 7014柴达木盆地发现青铜器时代岩画
考古人员近日在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发现一处青铜器时代的岩画。 察汗特买图岩画是青海省文物部门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被列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重要新发现之一,具体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向东120公里左右的那仁布日格斯台冬季...
2010-11-25 编辑:admin 9602贵南县扶贫局五措并举认真开展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建档立卡工作
为切实做好海南州贫困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继续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我州贵南县扶贫开发局结合贫困村实际,采措得力措施,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
2014-07-01 编辑:admin 6790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