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热情歌手
作者:晓雪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4-15 11:25:15
点击数:
世界屋脊上的热情歌手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前年,我应邀参加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一次到青海,写了六首短诗,其中《青海》一首的最后几句是:“这里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也是神话的摇篮,/诗歌的起点。”
青海确实是出神话、出诗歌、出诗人的好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四位藏族青年诗人陆续登上诗坛,引起全国读者的注意。他们是生于1935年的饶阶巴桑、生于1933年的伊丹才让、生于1934年的丹真贡布和生于1936年的格桑多杰。四颗闪亮的诗星,有两颗——伊丹才让和格桑多杰,就是从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升起的。那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现在,青海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诗人更是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包括今天在座和没有到会的,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了。
格桑多杰同志的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2年、1985年在第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他的诗《喳曲的传说》和《黎明分娩的新城》先后两次获优秀创作奖。我作为评委之一,首先读到了这两篇精美的诗作。
《喳曲的传说》是根据藏族的神话传说写的一首小叙事诗,作者用朴素清新的抒情语言,塑造了次仁卓玛这样一个勤劳美丽、永远年轻的藏族姑娘的形象,她由于“家贫穷得如风吹水洗”,“被皮鞭赶进了牧主的牛棚”,才八岁就“离不开黑暗的牢笼”。“她蜷缩在牛群里呼喊阿妈,/寒风吞没了凄惨的哭声”;“她赤脚走进积雪的牧野,/带血的脚印和落尔永秋叶一样鲜红”;“冻痛的双肩紧贴牛犊的脖颈取暖”,/红肿的双脚踩进刚落地的牛粪;/黑糌粑同着泪水一起拌,/粗糌粑就着寒风一起咽。”“白云看见她忘记了行游,/高山看见她沉思低头,/山花望着她洒下了泪珠”。次仁卓玛的哭声和呼唤,“终于被感动”,“高岩上响起了爆裂的巨声”,地心里涌出了温泉,“大地阿妈把心窝里的温暖,/永不停息地向她的女儿输送”。从此牧犊姑娘不再忍饥受寒,“康南草原花团锦簇永不凋零”。“高原上的喳曲卡象夜空繁星,/她永给人温暖不分春夏秋冬,/象母亲对儿女的深厚情谊,/是那样无限的博大无尽的永恒。”这是一首歌颂藏家女儿和大地母亲的优秀诗作。简洁明丽的诗歌语言,动人心魄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使我想起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想起海涅的《罗累莱》。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都是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创作的。我认为《喳曲的传说》也应当算是藏族诗人格桑多杰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代表作。
《黎明分娩的新城》则是一首歌颂农奴翻身、民族解放、雪山草原上“海水般蔚蓝明澈的新城”、“松耳石般光泽迷人的新城”,在“黎明”这“纯洁无瑕的母亲”怀抱里“惊心动魄地”诞生的抒情长诗。诗人用三十二小节四行或五行的短句,激情澎湃而又凝练含蓄地歌唱“远来亲人的英姿”,歌唱“解放者与黑暗挑战”,歌唱“藏汉民族优秀的儿女”,如何“挥动壮实的臂膀,/掘开僵硬的草甸,/宽厚的脊背搬砖运石,/筑起坚固的城基”;欢呼“苦难的众人伸开自己的双腿,/走出黑暗的深渊”,“勇敢的牧人举起求生的钢刀,/将债蛇、魔舌一起析断”,欢呼翻身农奴“把身上的桎梏劈碎,/伸出双臂昂然站起,/让熬寒的胸膛里热血重流,/敢把敲骨吸髓的“法典”火焚”;欢呼“山山吹来不尽的暖流,/滩滩点起不灭的火光”,“城垛上嫩草茵茵,城头上山花绚烂”,于是在太阳的万道金辉照耀下,一座新时代“松叶般苍翠的新城”诞生了!“雪山搂抱的新城,/显出青春美妙的姿容,/同草原溶合成一体的颜色,/同昂首挺胸的大地构成一幅画卷。”我们的诗人站在世界屋脊之上,以火焰般的激情放声高唱:“东方夜空的礼花为你贺庆”,“ 夜幕里你显得高峻雄伟,/日光里你显得宽畅富饶,/雨季里你显得坚实峥嵘,/风雨里你显得壮丽温暧。”诗人庄严地最后宣告:“凌辱与幸福怎么交替?/就以你睁开眼睛分界”,“两重天的经历就从你的生辰划线。”这是诗人对自己故乡的黎明和民族的解放的最激情的赞美,对亲爱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的最豪迈的颂歌。
格桑多杰说:“面对时代,面对人生,面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沃土,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我写诗,是一种追求,我愿做高海拔风雪中的一棵小草,传递一个信息,报告一个春天到来的信息。”我们从他的一系列诗篇中,感受到青藏高原上“春天到来的信息”,倾听到翻身解放的藏族人民心灵的声音和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前进的脚步。对故乡、对生活、对自己的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深深的爱,贯穿在他的每一首诗中。他赞美“依山傍水”歌舞不绝的家乡“深秋比春美”(《家乡的深秋比春美》);他邀请“只在天空飞翔”的大鹰落到草原上作客,亲眼看一看“帐房里的景色”(《大鹰,你落下来吧》);他歌唱春天“为牛羊带来欢乐”、秋天“为草原送来五谷清香”的家乡的河(《家乡的河》);在他的笔下,“雪山的女儿”雪莲在狂风中“纵情欢笑”(《“卡瓦班玛”》);青藏高原象闪闪发光的“世界银塔”永远晶莹璀灿(《阳光的婴儿》);那雄伟壮丽的玛积雪山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多少次冬雪擦洗您巍峨的身姿,/多少次朝晖沐浴您那明净的面容。/狂飙是您劳累时发曲的深沉的呼吸,/浓雾是您坐骑升腾时扬起的烟尘。”(《玛积雪山的名字》)。
作为一位著名的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出生在旧社会暗无天日、惨无人性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藏族地区,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州、省两级的多种领导职务,亲自见证和参与了藏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对藏族人民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从长夜漫漫、备受奴役到迎来光明、当家作主,从凄风苦雨、极端贫困到温饱有余、走向富裕,从枷锁缠身、封闭落后到自由开放、自信进取的伟大历史巨变和幸福生活感受特别深。他既深深地扎根于藏族人民丰富深厚的现实生活、土壤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眼光和广阔胸怀,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所以他的诗,如《情系无声的地方》、《太阳之血脉》、组诗《蓝光的灿星》、组诗《垛妮达山的清露》等等,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闪耀着鲜明的时代光彩,能够把民族性和当代性、把神话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有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丰富内涵和深邃意境。《北海抒情》抒发的不仅是诗人自己真挚深切、内心深处的个性感受,也是藏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浑厚感情:“我看惯悲凉野蛮的双眼呀,/第一次眺望中南海的楼房,/青春的血管顿时流淌幸福的火焰。”“每当见到闪耀银光的雪山,/就想起北海屹立的白塔,/每当渴饮喜马拉雅的清泉,/就想起北海荡漾的绿波,/每当见到傲放的雪莲花,/就想起北海夏天的圆叶,/每当放牧走过如画的草原,/就想起北海九龙壁的彩艳。/我怎能不深深地、深深地祝福——/为了高原繁荣而筹划的北京,/为了北京昌盛而辛劳的高原”。而对于一时糊涂跟着达赖到国外去的藏族同胞,诗人更是怀着无比深厚诚挚的亲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劝他们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南来的大雁声声呼叫寻觅春光,
不忘记千里草原春草的幽香,
天鹅展翅千里来探望深情的故土,
不忘记孵卵时湖水的滋养。
同胞啊,古称藏巴的雪乡人,
不要在异乡的峡谷徘徊凄惶;
回来吧!这边就是你慈母生长的故乡。
同胞啊,古称康巴的雪乡人,
不要在泥泞中蜷曲踟蹰,
回来吧!这边就是你繁荣富强的祖国。
同胞啊,古称安多的雪乡人,
不要再在恒河岸边洒泪忧伤,
回来吧! 这边有温柔的黄河,奔腾的长江。……
我愿我的歌是希夏帮马峰的甘霖,
洒落到炎热土地中盼雨者的心房!……
这首写在三十年前,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的著名诗篇:《这边是你的家乡——致旅印藏胞》,今天读起来仍有着震憾灵魂的思想艺术力量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格桑多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由于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繁忙,业余从事写作的时间很少,所以作品不算很多。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他始终以谋求和实现各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自己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职责,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自己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培养各民族的教育卫生、文化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个人的业余创作中,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与朝代同步,与人民同步”,坚持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坚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与这些年我们在报刊上不时可以见到的某些迎合低级趣味、粗鄙庸俗甚至专门写“下半身”、展览丑恶肮脏的所谓“诗歌”形式鲜明对比,格桑多杰从自己的真切感悟出发,充满激情、别开生面而又富有民族特色地抒写和展示的是昂扬奋发的青春理想、开拓进取的朝代精神和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真、善、美的境界。他在年过古稀之后,仍保持着歌颂伟大时代和英雄人民的饱满的政治热情,去年六月在病塌上还写了抗震救灾的组诗《汶川松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歌颂我们伟大时代的民族英雄、歌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格桑多杰写得最好、最深刻有力、最激荡有心的是献给人民的公仆、牧民的儿子杰桑•索南达杰的抒情长诗:《大千何处相存豪气,欲觅赤诚问昆仑》。
这首诗以雄大的气魄,磅礴的气势,燃烧的激情,淋漓酣畅地抒写了杰桑•索南达杰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以浓墨重彩的抒情语言塑造了一位如“恒星”般永远闪亮的当代民族英雄光辉形象。诗人以第二人称“你”亲切地称英雄:“你的精神明净如秋日的高空,/你的心底清澈如西海的涟漪。/你所踩出的路坦荡于可可西里的劲风,/你的汗珠洒在布满黄金和梦想的土地。/你的风尘抖落于五万里的“生命禁区”,/你的热量抛洒于海拔五千米的苍茫高地”。英雄为了查明高原的矿藏和动物资源,“带着多种疾病的步伐毅然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在“篝火的光幻下”写出报告,“一页文字溢满一片深沉的思考,/一个标点记录一次忠诚的心跳。”诗人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抒写英雄的事迹:“把妹妹坚持分配到艰苦的索加乡的是你,/放弃省城舒适工作返回长江源的是你;/给巴吾老人十几次送去买粮钱的是你,/寒冬腊月断然脱下棉靴给五保户老人的是你;/发出深深叹息的是你;/洒下男子汉泪珠的是你;/给孩子们从远方捡来七彩石的是你;/让索加乡的寂寥中书声朗朗是你啊!/卫士的心胸总有一轮太阳在燃烧,/卫士的信念总有明亮的晨光在闪烁”。这位“为国家为人民九死不悔”的牧民的儿子,“为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财富”,“和邪恶展开了血的较量”而英勇牺牲了,“面对呼啸而来的子弹”,他“立成了一座山的雕塑”。他再也不能喝妻子为他煮好的妈茶,再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一次慈父的亲吻”,但“可可西里湖的天鹅为英雄唱出一曲悠长的悲歌,/太阳湖的波涛为英雄缓奏哀乐”,“ 白云长游化做长长的哈达,/唐古拉的花草为英雄铺开金黄的道路,/草原的父老乡亲为英雄举行隆重的葬礼,/岗扎日雪山为英雄低垂下六千米的头颅。”他“巍巍忠魂的形象”、“浩浩正气的威姿”永远活在雪山草原的父老乡亲和各族人民的心中。
“肺腑之音沉沉,/断肠呼唤声声”。“日月运行是为了依循轨迹,/人生不倦是为了求得进取。”格桑多杰创作于1995年的这首长诗,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真实感人的当代英雄形象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感情奔放,思想深刻,调子高昂,风格豪壮,是歌颂伟大时代和民族英雄的雄健大气之作。当诗歌界有的人一味追求“私人化”、“拒绝任何价值的诱惑”,鼓吹要用“崇低”来代替“崇高”,远离理性、道德、责任和良知和时候,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雄健大气之作啊!
格桑多杰同志比我小一岁,也年过七十,开始步入老年了。但真正的诗人是诗心不老、精神不老,思想感情不老的。希望他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在美丽的青海湖畔,在世界屋脊之上,高高地站着,为我们伟大的时代,亲爱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继续放声歌唱!
青海确实是出神话、出诗歌、出诗人的好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四位藏族青年诗人陆续登上诗坛,引起全国读者的注意。他们是生于1935年的饶阶巴桑、生于1933年的伊丹才让、生于1934年的丹真贡布和生于1936年的格桑多杰。四颗闪亮的诗星,有两颗——伊丹才让和格桑多杰,就是从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升起的。那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现在,青海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诗人更是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包括今天在座和没有到会的,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了。
格桑多杰同志的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2年、1985年在第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他的诗《喳曲的传说》和《黎明分娩的新城》先后两次获优秀创作奖。我作为评委之一,首先读到了这两篇精美的诗作。
《喳曲的传说》是根据藏族的神话传说写的一首小叙事诗,作者用朴素清新的抒情语言,塑造了次仁卓玛这样一个勤劳美丽、永远年轻的藏族姑娘的形象,她由于“家贫穷得如风吹水洗”,“被皮鞭赶进了牧主的牛棚”,才八岁就“离不开黑暗的牢笼”。“她蜷缩在牛群里呼喊阿妈,/寒风吞没了凄惨的哭声”;“她赤脚走进积雪的牧野,/带血的脚印和落尔永秋叶一样鲜红”;“冻痛的双肩紧贴牛犊的脖颈取暖”,/红肿的双脚踩进刚落地的牛粪;/黑糌粑同着泪水一起拌,/粗糌粑就着寒风一起咽。”“白云看见她忘记了行游,/高山看见她沉思低头,/山花望着她洒下了泪珠”。次仁卓玛的哭声和呼唤,“终于被感动”,“高岩上响起了爆裂的巨声”,地心里涌出了温泉,“大地阿妈把心窝里的温暖,/永不停息地向她的女儿输送”。从此牧犊姑娘不再忍饥受寒,“康南草原花团锦簇永不凋零”。“高原上的喳曲卡象夜空繁星,/她永给人温暖不分春夏秋冬,/象母亲对儿女的深厚情谊,/是那样无限的博大无尽的永恒。”这是一首歌颂藏家女儿和大地母亲的优秀诗作。简洁明丽的诗歌语言,动人心魄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使我想起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想起海涅的《罗累莱》。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都是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创作的。我认为《喳曲的传说》也应当算是藏族诗人格桑多杰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代表作。
《黎明分娩的新城》则是一首歌颂农奴翻身、民族解放、雪山草原上“海水般蔚蓝明澈的新城”、“松耳石般光泽迷人的新城”,在“黎明”这“纯洁无瑕的母亲”怀抱里“惊心动魄地”诞生的抒情长诗。诗人用三十二小节四行或五行的短句,激情澎湃而又凝练含蓄地歌唱“远来亲人的英姿”,歌唱“解放者与黑暗挑战”,歌唱“藏汉民族优秀的儿女”,如何“挥动壮实的臂膀,/掘开僵硬的草甸,/宽厚的脊背搬砖运石,/筑起坚固的城基”;欢呼“苦难的众人伸开自己的双腿,/走出黑暗的深渊”,“勇敢的牧人举起求生的钢刀,/将债蛇、魔舌一起析断”,欢呼翻身农奴“把身上的桎梏劈碎,/伸出双臂昂然站起,/让熬寒的胸膛里热血重流,/敢把敲骨吸髓的“法典”火焚”;欢呼“山山吹来不尽的暖流,/滩滩点起不灭的火光”,“城垛上嫩草茵茵,城头上山花绚烂”,于是在太阳的万道金辉照耀下,一座新时代“松叶般苍翠的新城”诞生了!“雪山搂抱的新城,/显出青春美妙的姿容,/同草原溶合成一体的颜色,/同昂首挺胸的大地构成一幅画卷。”我们的诗人站在世界屋脊之上,以火焰般的激情放声高唱:“东方夜空的礼花为你贺庆”,“ 夜幕里你显得高峻雄伟,/日光里你显得宽畅富饶,/雨季里你显得坚实峥嵘,/风雨里你显得壮丽温暧。”诗人庄严地最后宣告:“凌辱与幸福怎么交替?/就以你睁开眼睛分界”,“两重天的经历就从你的生辰划线。”这是诗人对自己故乡的黎明和民族的解放的最激情的赞美,对亲爱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的最豪迈的颂歌。
格桑多杰说:“面对时代,面对人生,面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沃土,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我写诗,是一种追求,我愿做高海拔风雪中的一棵小草,传递一个信息,报告一个春天到来的信息。”我们从他的一系列诗篇中,感受到青藏高原上“春天到来的信息”,倾听到翻身解放的藏族人民心灵的声音和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前进的脚步。对故乡、对生活、对自己的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深深的爱,贯穿在他的每一首诗中。他赞美“依山傍水”歌舞不绝的家乡“深秋比春美”(《家乡的深秋比春美》);他邀请“只在天空飞翔”的大鹰落到草原上作客,亲眼看一看“帐房里的景色”(《大鹰,你落下来吧》);他歌唱春天“为牛羊带来欢乐”、秋天“为草原送来五谷清香”的家乡的河(《家乡的河》);在他的笔下,“雪山的女儿”雪莲在狂风中“纵情欢笑”(《“卡瓦班玛”》);青藏高原象闪闪发光的“世界银塔”永远晶莹璀灿(《阳光的婴儿》);那雄伟壮丽的玛积雪山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多少次冬雪擦洗您巍峨的身姿,/多少次朝晖沐浴您那明净的面容。/狂飙是您劳累时发曲的深沉的呼吸,/浓雾是您坐骑升腾时扬起的烟尘。”(《玛积雪山的名字》)。
作为一位著名的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出生在旧社会暗无天日、惨无人性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藏族地区,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州、省两级的多种领导职务,亲自见证和参与了藏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对藏族人民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从长夜漫漫、备受奴役到迎来光明、当家作主,从凄风苦雨、极端贫困到温饱有余、走向富裕,从枷锁缠身、封闭落后到自由开放、自信进取的伟大历史巨变和幸福生活感受特别深。他既深深地扎根于藏族人民丰富深厚的现实生活、土壤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眼光和广阔胸怀,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所以他的诗,如《情系无声的地方》、《太阳之血脉》、组诗《蓝光的灿星》、组诗《垛妮达山的清露》等等,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闪耀着鲜明的时代光彩,能够把民族性和当代性、把神话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有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丰富内涵和深邃意境。《北海抒情》抒发的不仅是诗人自己真挚深切、内心深处的个性感受,也是藏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浑厚感情:“我看惯悲凉野蛮的双眼呀,/第一次眺望中南海的楼房,/青春的血管顿时流淌幸福的火焰。”“每当见到闪耀银光的雪山,/就想起北海屹立的白塔,/每当渴饮喜马拉雅的清泉,/就想起北海荡漾的绿波,/每当见到傲放的雪莲花,/就想起北海夏天的圆叶,/每当放牧走过如画的草原,/就想起北海九龙壁的彩艳。/我怎能不深深地、深深地祝福——/为了高原繁荣而筹划的北京,/为了北京昌盛而辛劳的高原”。而对于一时糊涂跟着达赖到国外去的藏族同胞,诗人更是怀着无比深厚诚挚的亲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劝他们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南来的大雁声声呼叫寻觅春光,
不忘记千里草原春草的幽香,
天鹅展翅千里来探望深情的故土,
不忘记孵卵时湖水的滋养。
同胞啊,古称藏巴的雪乡人,
不要在异乡的峡谷徘徊凄惶;
回来吧!这边就是你慈母生长的故乡。
同胞啊,古称康巴的雪乡人,
不要在泥泞中蜷曲踟蹰,
回来吧!这边就是你繁荣富强的祖国。
同胞啊,古称安多的雪乡人,
不要再在恒河岸边洒泪忧伤,
回来吧! 这边有温柔的黄河,奔腾的长江。……
我愿我的歌是希夏帮马峰的甘霖,
洒落到炎热土地中盼雨者的心房!……
这首写在三十年前,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的著名诗篇:《这边是你的家乡——致旅印藏胞》,今天读起来仍有着震憾灵魂的思想艺术力量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格桑多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由于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繁忙,业余从事写作的时间很少,所以作品不算很多。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他始终以谋求和实现各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自己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职责,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自己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培养各民族的教育卫生、文化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个人的业余创作中,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与朝代同步,与人民同步”,坚持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坚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与这些年我们在报刊上不时可以见到的某些迎合低级趣味、粗鄙庸俗甚至专门写“下半身”、展览丑恶肮脏的所谓“诗歌”形式鲜明对比,格桑多杰从自己的真切感悟出发,充满激情、别开生面而又富有民族特色地抒写和展示的是昂扬奋发的青春理想、开拓进取的朝代精神和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真、善、美的境界。他在年过古稀之后,仍保持着歌颂伟大时代和英雄人民的饱满的政治热情,去年六月在病塌上还写了抗震救灾的组诗《汶川松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歌颂我们伟大时代的民族英雄、歌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格桑多杰写得最好、最深刻有力、最激荡有心的是献给人民的公仆、牧民的儿子杰桑•索南达杰的抒情长诗:《大千何处相存豪气,欲觅赤诚问昆仑》。
这首诗以雄大的气魄,磅礴的气势,燃烧的激情,淋漓酣畅地抒写了杰桑•索南达杰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以浓墨重彩的抒情语言塑造了一位如“恒星”般永远闪亮的当代民族英雄光辉形象。诗人以第二人称“你”亲切地称英雄:“你的精神明净如秋日的高空,/你的心底清澈如西海的涟漪。/你所踩出的路坦荡于可可西里的劲风,/你的汗珠洒在布满黄金和梦想的土地。/你的风尘抖落于五万里的“生命禁区”,/你的热量抛洒于海拔五千米的苍茫高地”。英雄为了查明高原的矿藏和动物资源,“带着多种疾病的步伐毅然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在“篝火的光幻下”写出报告,“一页文字溢满一片深沉的思考,/一个标点记录一次忠诚的心跳。”诗人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抒写英雄的事迹:“把妹妹坚持分配到艰苦的索加乡的是你,/放弃省城舒适工作返回长江源的是你;/给巴吾老人十几次送去买粮钱的是你,/寒冬腊月断然脱下棉靴给五保户老人的是你;/发出深深叹息的是你;/洒下男子汉泪珠的是你;/给孩子们从远方捡来七彩石的是你;/让索加乡的寂寥中书声朗朗是你啊!/卫士的心胸总有一轮太阳在燃烧,/卫士的信念总有明亮的晨光在闪烁”。这位“为国家为人民九死不悔”的牧民的儿子,“为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财富”,“和邪恶展开了血的较量”而英勇牺牲了,“面对呼啸而来的子弹”,他“立成了一座山的雕塑”。他再也不能喝妻子为他煮好的妈茶,再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一次慈父的亲吻”,但“可可西里湖的天鹅为英雄唱出一曲悠长的悲歌,/太阳湖的波涛为英雄缓奏哀乐”,“ 白云长游化做长长的哈达,/唐古拉的花草为英雄铺开金黄的道路,/草原的父老乡亲为英雄举行隆重的葬礼,/岗扎日雪山为英雄低垂下六千米的头颅。”他“巍巍忠魂的形象”、“浩浩正气的威姿”永远活在雪山草原的父老乡亲和各族人民的心中。
“肺腑之音沉沉,/断肠呼唤声声”。“日月运行是为了依循轨迹,/人生不倦是为了求得进取。”格桑多杰创作于1995年的这首长诗,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真实感人的当代英雄形象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感情奔放,思想深刻,调子高昂,风格豪壮,是歌颂伟大时代和民族英雄的雄健大气之作。当诗歌界有的人一味追求“私人化”、“拒绝任何价值的诱惑”,鼓吹要用“崇低”来代替“崇高”,远离理性、道德、责任和良知和时候,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雄健大气之作啊!
格桑多杰同志比我小一岁,也年过七十,开始步入老年了。但真正的诗人是诗心不老、精神不老,思想感情不老的。希望他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在美丽的青海湖畔,在世界屋脊之上,高高地站着,为我们伟大的时代,亲爱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继续放声歌唱!
相关推荐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郊藏族同胞欢庆藏历新年
2月19日,拉萨西郊安居苑的藏族同胞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敬献“切玛”、敬献哈达,共同庆祝藏历新年。
2015-02-24 编辑:admin 4895甘孜州乡城县发现明代精美壁画
乡城热宫村村庙内的明代壁画 温教授现场考察 9月2日,我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温玉成教授一行“蒙古史迹调查组”来到甘孜州乡城县青德乡开展调查工作。 在青德乡热宫村村庙,温玉成教授发现村庙该出殿堂一、二层四壁及二层三壁壁...
2011-09-06 编辑:admin 7022《扎西热巴》获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最高奖
近日,在以“西部情怀”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西藏大学表演的《扎西热巴》从参演的22所高校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本次活动的最高奖项。 据西藏大学演出团负责人介绍,《扎西热巴》是集西藏传统艺术经典——藏戏和热巴舞于一体的舞蹈节...
2010-06-25 编辑:admin 5056让八项规定真正成为“铁八条”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印发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亲力亲为,说到做到,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释放了上行下效、正风肃纪的正能量。党风政风从“一日新”到“日日新”,从“一事清”...
2014-02-13 编辑:admin 753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