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上赤诚歌唱
作者:马海轶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4-15 16:02:13
点击数:
在大地上赤诚歌唱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众所周知,藏族历来是以情感的质朴奔放、热烈坦率被世人所称道。在这个民族中,既有马背上放歌的骑手,也有本真抒情的诗人,格桑多杰就是这些本真抒情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诗人何为”和“诗歌何用”的质询甚嚣尘上,在提问者看来,这些问题本身在他们有意构建的语境中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漫长时间养育的诗歌。超过了在生活中艰难成长的诗人;还有人热衷于讨论商业成功、世俗名誉与艺术价值的关系,并蓄意将他们对立起来,结论是追求艺术真谛的人们注定要备受寂寞与冷落;而许多诗人也应声起舞,不可避免陷入形而上的论争,他们多方突围、寻求路径,其结果是为数不少的人进退失据,免不了尴尬和焦虑。但这种十有八九的现当代艺术家都会遭遇的困境,奈何不了格桑多杰这样的诗人。格桑多杰只为大地母亲执著歌唱,歌唱本身就是欢乐和价值。回顾他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他从未在是否歌唱,为什么歌唱的问题上犹豫过,权衡过,动摇过。假如说,生活曾经给他带来过尴尬和冷落,那诗歌就是温暖,就是战胜困厄的秘密法宝。
只要关注过民族文学的有关论述,我们就不难看出普遍存在于创作意识中文化归宿的迷茫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如果摆脱了理论话语的逻辑控制,回到生活现场和个体创作中,我们就会发现,对于不再使用母语写作的诗人和作家,仅仅依靠族别意识的规劝诱导来确证“民族身份”也是难能如愿的。一种论调认为,民族诗歌产生和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脱离了民族语言这个关键环节,就诗人的身份在族别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没有意义的。综观格桑多杰的创作,他显然不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他更不会把理论迷惑带到写作里。他一贯热烈赤诚、坦荡的心灵似乎只能容纳壮美辽阔的草原,诗意盎然的生活,他钟情于藏族人民永远在路上的生活和他们热烈的爱情。人们终将看到,他讴歌的对象超越了语言,肤色和种族,他寻找的是能在所有人情感中都能激起共鸣的通感。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廓清了几乎没有价值的理论迷雾。
我想要完全说清自己对格桑多杰诗歌构想、意境和内涵的体会,只有回到他的作品,回到他带着心跳的字里行间。诗人在《蓝光的灿星》一诗里写道:“厚大的脚印,/带着雨泥的厚实,/蓝光照射的是祖辈的足迹,/确有汗迹的,/有血迹的,/有绝望中再次站立的……。”这首诗里表现的对大地母亲的忠诚与挚爱,对大地的诗意奉献与回报,只有用赤子才能比拟;他热爱广袤的、厚实的、缄默着、生长着的大地,并把大地和自己的血与汗、希望与绝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其说他在诗歌展现了心灵之思,之痛,之美,不如说展现了大地上一切崇高精神和这些精神在纯净心灵中的影子。
半个世纪以来,诗人生活、行走在世界最高的山脉间和最辽阔的草原上。“你与我擎起心灵的烛光/虔诚地走进陌生的高山/你与我举起夜光的酒杯/亲切地靠近金色的土地”(《遗忘》)通过大地观照自身,通过自然感悟人生,通过描述山岳河流,花草树木来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他与这片金色的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有生活具像、风土人情,但已不是唯一的焦点,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再是生活的注释,而作为对生命、生存、生态长久静观之后省悟获得的诗化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将大地的自然性、文化的精神性、悠久的民族传统和当代思维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展示了恢宏的境界、迫人的气势,展示了清晰、质朴、刚健、温暖而深沉的美。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既感受到一种强悍的、粗放的、震人心魄的强劲旋律,也清醒的体味到安静的、神秘的、难以诉说的悠长韵味。若是有疑问,你可以吟咏《吐鲁番》这首诗中的句子:“天地的深渊是浓郁的/情感的深处是透明的/你一定是幸喜于碧蓝波涛的感发/是最初在大海的平面下寻访彼岸”。
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一个始料未及的事实,那就是都市里的人们身陷忙碌,无瑕念及土地,而土地上的人又因穷困而神往城市,他们不甘于操铁牵牛、耕种家园,我们在漫长的季节里再难听到来自土地的问候;而格桑多杰的诗歌交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当代文明日渐远离而又值得追寻的怀念。“旷野里吹燃火的心脏/,转动双角为犁;/毅然倒耕凌空的蓝土,/播出蓝绿的憧憬。//弯曲的角,/ 触动了蜂的翅膀;/弯曲的盾招回无私的春梦,/山溪从此唱起深沉的歌。(《弯曲的犛牛角》)” 作为一个诗人,我不相信过去的都是无意义的,我也不相信现在,或者将来的就是最美好的。有许多诗人永远生活在过去,怀念中包含了对岁月流逝和生命宝贵的感叹。
“央金啦/,你在拉萨河畔背过多少次清水/铜勺搅起过多少层迷人的波纹?/酥油茶滋养过你少女的美容,/年轻的风姿映照在羊卓雍湖上;/你在奇木错湖整理过节日的彩裙,/班公湖的天鹅和你试比过盛装;/你骑着河曲的骏马驰过花海般的草场,/藏北草原上的犏母牛乳汁多么香甜。…”《这边是你的家乡》诗里表现的正是格桑多杰对土地不加夸饰、不许掩盖、不必重建的心心相印;大地上的美中之美,人心里的美中之美,在他的笔触下律动着蓬勃的力量并向着我们逼近。因此,在他传统而质朴的写作中,包含了一位当代诗人的精神求索,也包含了当代人对于永恒理想的再次怀念和触摸,是对我们的时代和全体境遇的关怀和同情。
格桑多杰深知,真正的诗歌绝不是为粉饰和装点生活而设,它更多关注思考着一个群体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价值,这些命运和价值既是现实的,也是永恒的,他与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息息相关。为了实现个性对群体,诗歌对现实的真切关怀,他选择了土地,他愿意真挚的回顾大地的历史,进而揭示蕴藏其中的神秘和永恒。这在《弯曲的犛牛角》一诗里表现得分外清晰:“攀援山群的背脊,/掘出第三级的希望使它不再弯曲;/绝望之后的路从密云深处延向四野,/痛苦之后的芬芳悠然无垠。”
当格桑多杰超越理论之争,专注于歌唱一些更具普遍性的情感时,他的词语,他的句式,他的感情特征以及抒发这些感情所用的方式和擅长的意象,他所劲捷追踪的心灵景致恰好体现了民族歌手的特征:对自然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风格高爽,气氛热烈,即使有忧伤,也是明朗的忧伤。从这个意义说,他在承担艺术家重要使命的同时,担当了本民族情感的发言人。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发言人,他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陆上说:“我的肺腑是雪谷炽烈的热情/我的翅膀是故乡形象的生命/不掀开碧波群山要抱怨/不矫健高旋小雀也会怨恨”(《黎明分娩的新城》)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诗人何为”和“诗歌何用”的质询甚嚣尘上,在提问者看来,这些问题本身在他们有意构建的语境中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漫长时间养育的诗歌。超过了在生活中艰难成长的诗人;还有人热衷于讨论商业成功、世俗名誉与艺术价值的关系,并蓄意将他们对立起来,结论是追求艺术真谛的人们注定要备受寂寞与冷落;而许多诗人也应声起舞,不可避免陷入形而上的论争,他们多方突围、寻求路径,其结果是为数不少的人进退失据,免不了尴尬和焦虑。但这种十有八九的现当代艺术家都会遭遇的困境,奈何不了格桑多杰这样的诗人。格桑多杰只为大地母亲执著歌唱,歌唱本身就是欢乐和价值。回顾他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他从未在是否歌唱,为什么歌唱的问题上犹豫过,权衡过,动摇过。假如说,生活曾经给他带来过尴尬和冷落,那诗歌就是温暖,就是战胜困厄的秘密法宝。
只要关注过民族文学的有关论述,我们就不难看出普遍存在于创作意识中文化归宿的迷茫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如果摆脱了理论话语的逻辑控制,回到生活现场和个体创作中,我们就会发现,对于不再使用母语写作的诗人和作家,仅仅依靠族别意识的规劝诱导来确证“民族身份”也是难能如愿的。一种论调认为,民族诗歌产生和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脱离了民族语言这个关键环节,就诗人的身份在族别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没有意义的。综观格桑多杰的创作,他显然不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他更不会把理论迷惑带到写作里。他一贯热烈赤诚、坦荡的心灵似乎只能容纳壮美辽阔的草原,诗意盎然的生活,他钟情于藏族人民永远在路上的生活和他们热烈的爱情。人们终将看到,他讴歌的对象超越了语言,肤色和种族,他寻找的是能在所有人情感中都能激起共鸣的通感。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廓清了几乎没有价值的理论迷雾。
我想要完全说清自己对格桑多杰诗歌构想、意境和内涵的体会,只有回到他的作品,回到他带着心跳的字里行间。诗人在《蓝光的灿星》一诗里写道:“厚大的脚印,/带着雨泥的厚实,/蓝光照射的是祖辈的足迹,/确有汗迹的,/有血迹的,/有绝望中再次站立的……。”这首诗里表现的对大地母亲的忠诚与挚爱,对大地的诗意奉献与回报,只有用赤子才能比拟;他热爱广袤的、厚实的、缄默着、生长着的大地,并把大地和自己的血与汗、希望与绝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其说他在诗歌展现了心灵之思,之痛,之美,不如说展现了大地上一切崇高精神和这些精神在纯净心灵中的影子。
半个世纪以来,诗人生活、行走在世界最高的山脉间和最辽阔的草原上。“你与我擎起心灵的烛光/虔诚地走进陌生的高山/你与我举起夜光的酒杯/亲切地靠近金色的土地”(《遗忘》)通过大地观照自身,通过自然感悟人生,通过描述山岳河流,花草树木来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他与这片金色的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有生活具像、风土人情,但已不是唯一的焦点,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再是生活的注释,而作为对生命、生存、生态长久静观之后省悟获得的诗化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将大地的自然性、文化的精神性、悠久的民族传统和当代思维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展示了恢宏的境界、迫人的气势,展示了清晰、质朴、刚健、温暖而深沉的美。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既感受到一种强悍的、粗放的、震人心魄的强劲旋律,也清醒的体味到安静的、神秘的、难以诉说的悠长韵味。若是有疑问,你可以吟咏《吐鲁番》这首诗中的句子:“天地的深渊是浓郁的/情感的深处是透明的/你一定是幸喜于碧蓝波涛的感发/是最初在大海的平面下寻访彼岸”。
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一个始料未及的事实,那就是都市里的人们身陷忙碌,无瑕念及土地,而土地上的人又因穷困而神往城市,他们不甘于操铁牵牛、耕种家园,我们在漫长的季节里再难听到来自土地的问候;而格桑多杰的诗歌交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当代文明日渐远离而又值得追寻的怀念。“旷野里吹燃火的心脏/,转动双角为犁;/毅然倒耕凌空的蓝土,/播出蓝绿的憧憬。//弯曲的角,/ 触动了蜂的翅膀;/弯曲的盾招回无私的春梦,/山溪从此唱起深沉的歌。(《弯曲的犛牛角》)” 作为一个诗人,我不相信过去的都是无意义的,我也不相信现在,或者将来的就是最美好的。有许多诗人永远生活在过去,怀念中包含了对岁月流逝和生命宝贵的感叹。
“央金啦/,你在拉萨河畔背过多少次清水/铜勺搅起过多少层迷人的波纹?/酥油茶滋养过你少女的美容,/年轻的风姿映照在羊卓雍湖上;/你在奇木错湖整理过节日的彩裙,/班公湖的天鹅和你试比过盛装;/你骑着河曲的骏马驰过花海般的草场,/藏北草原上的犏母牛乳汁多么香甜。…”《这边是你的家乡》诗里表现的正是格桑多杰对土地不加夸饰、不许掩盖、不必重建的心心相印;大地上的美中之美,人心里的美中之美,在他的笔触下律动着蓬勃的力量并向着我们逼近。因此,在他传统而质朴的写作中,包含了一位当代诗人的精神求索,也包含了当代人对于永恒理想的再次怀念和触摸,是对我们的时代和全体境遇的关怀和同情。
格桑多杰深知,真正的诗歌绝不是为粉饰和装点生活而设,它更多关注思考着一个群体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价值,这些命运和价值既是现实的,也是永恒的,他与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息息相关。为了实现个性对群体,诗歌对现实的真切关怀,他选择了土地,他愿意真挚的回顾大地的历史,进而揭示蕴藏其中的神秘和永恒。这在《弯曲的犛牛角》一诗里表现得分外清晰:“攀援山群的背脊,/掘出第三级的希望使它不再弯曲;/绝望之后的路从密云深处延向四野,/痛苦之后的芬芳悠然无垠。”
当格桑多杰超越理论之争,专注于歌唱一些更具普遍性的情感时,他的词语,他的句式,他的感情特征以及抒发这些感情所用的方式和擅长的意象,他所劲捷追踪的心灵景致恰好体现了民族歌手的特征:对自然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风格高爽,气氛热烈,即使有忧伤,也是明朗的忧伤。从这个意义说,他在承担艺术家重要使命的同时,担当了本民族情感的发言人。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发言人,他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陆上说:“我的肺腑是雪谷炽烈的热情/我的翅膀是故乡形象的生命/不掀开碧波群山要抱怨/不矫健高旋小雀也会怨恨”(《黎明分娩的新城》)
相关推荐
吕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11月15日,州委书记吕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共和县交通要道疫情防控服务点、核酸采样点、居民小区、餐馆、药店、商铺及高风险区外围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2022-11-16 编辑:索南多杰 2397青海湖塔尔寺跻身5A级景区网媒认知形象百强
互联网时代及移动终端蓬勃发展,使得游客越发倾向于将自身旅游经历、旅游体验在网络空间传播,为潜在消费者提供最真实的参考依据。记者近日从青海省旅游局获悉,国内旅游研究机构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旅游目的地网络媒体形象指数”,形成的“国家5A级旅游景...
2014-03-17 编辑:admin 43192008拉萨雪顿节在罗布林卡公园欢乐落幕
上演藏戏白玛文巴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今天下午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公园欢乐闭幕。 每年藏历6月30日是西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也被译为吃酸奶的节日。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最早是一种纯宗教节日活...
2008-09-06 编辑:admin 3940【扫黑除恶】扫黑除恶知识点重要集合(一)
1.习近平总书记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批示精神指的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文摘》(第160期)《当前农村涉黑问题新动向值得关注》上作出重要批示:从此件看,当前农村涉黑问...
2019-06-10 编辑:admin 4488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