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桑多杰诗歌印象
作者:李鸿然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4-15 16:10:27
点击数:
读格桑多杰诗歌印象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格桑多杰同志是我非常敬重的诗人。20世纪80年代初在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担任中文系主任时,我曾受命主持国家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这是一项包括新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研究,格桑多杰等藏族诗人当然都在研究范围之内。1986年11月,研究成果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50万字,取名《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周杨同志题写了书名,玛拉沁夫同志担任顾问,我算是主编。《史稿》诗歌部分,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饶阶巴桑、伊丹才让、丹真贡布和格桑多杰的作品,对格桑多杰诗集《牧笛悠悠》中的一些篇什,特别是《你是阳光的婴儿》、《玛积雪山的名字》、《老同志,你眺望什么》、《昆仑的云》、《醒来吧,萨尔格》等,作了简要介绍或粗浅分析。进入21世纪后,我与许多读者一样,仍旧爱读格桑多杰的诗,在近几年奉命撰写的《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通论》和《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六十年》书稿中,也写了我的读后感。也就是说,近三十年,作为一个读者,我时断时续但相当认真地阅读着格桑多杰的诗,受益良多;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写过一些评述格桑多杰诗歌的文字,不过这些评述带着读后感的粗浅,与今天的发言一样,基本上属于阅读印象。
格桑多杰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有作品发表,从那时到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已超过半个世纪。他早期的诗歌,贴近社会生活,关注人民命运,反映青藏高原伟大的历史变革,表现藏族人民解放前的痛苦与解放后的喜悦,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都是无庸置疑的。格桑多杰早期的诗歌难免稚嫩,比较质朴,笔触大多停留在实际社会生活层面和个人情感情绪层面,但是作品绝无矫情和伪饰,不论是描写社会情境,记录族群记忆,还是抒发个人情感,都鲜明地呈现出一个“真”字: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即使在诗坛被假大空主宰,矫情和伪饰成为诗潮的时候,他照常坚持着这种本真状态,拒绝虚伪的颂歌体式,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诗歌精神。进入新时期以后,格桑多杰努力探索,使自己的诗歌向真善美统一的境界迅猛挺进。这一时期,格桑多杰的职务不断提升,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从事创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古文章憎命达,从来骚宦不一家”,这是一位早年投身革命、延安时期便开始创作、解放后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著名少数民族作家的诗句。这种感慨,让人想到政治与艺术的矛盾,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矛盾,集“骚宦”于一体的作家诗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们对他们社会认知或作品评价方面的矛盾。新时期的格桑多杰也面临这一系列的矛盾,可是他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矛盾。比如,政治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在他身上没有互相制约,倒是相辅相成的。他的创作并不拒绝政治,有些作品写的就是政治人物和事件,但经过诗人审美化、心灵化之后,作品如同黄钟大吕,具有不同寻常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大千何处存豪气,欲觅赤诚问昆仑》就是这样的作品。我们在诗中看到,索南达杰带着多种疾病,完全忘记自己,为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财富,怎样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最后和“邪恶”展开血的较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首英雄交响曲。它描写英雄壮举,揭示英雄崇高的内心世界,可谓大气盘旋,感天动地;而表现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深切悼念和妻子儿女对英雄的无限哀思,则细腻幽婉,荡气回肠。最为重要的是,长诗使我们看到了索南达杰以“无私”和“奉献”铸成的“透明人生”,以“钢铁”和“璞玉”筑起的“高风亮节”,看到了风雪高原上一个“大写的人”,昆仑山前一座伟岸的“雕塑”,茫茫天宇中一颗“闪亮的恒星”。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优劣的尺度”。谈“艺术优劣的尺度”排除“艺术感染力”似有不妥,但是标举“强化和照亮的程度”,却非常精辟。索南达杰的英雄壮举本来就感人至深,格桑多杰又以成熟政治家的眼光和杰出诗人的笔力,用“诗家语”加以“强化和照亮”,正是这首诗成为艺术精品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这块土地,应当是出诗人的地方,因为这里的自然生态和地域人文美丽,丰富,神奇,写诗的人“可得江山之助”。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公布的由权威专家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传统的名山名湖纷纷落马,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的最新排行,单是西藏就占了三个;而中国最美的五大名湖排行中,第一名就是青海湖。看相关图片和介绍文字,让人激动不已。许多年来品读格桑多杰的诗,我也常有这种心情。《你是阳光的婴儿》、《玛积雪山的名字》都是为人称道的名篇。《你是阳光的婴儿》,曾被邵燕祥称引,全诗分写四千米的歌,五千米的歌,六千米的歌,七千米的歌,八千米的歌,以朴素显现美丽,以简约蕴藉丰富,以平实暗示神奇,意象葱笼,意境深邃,意味无穷。作品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美学形态,但就整体看,达到了一与多的统一。如果用中国美学术语分析,其主导性的美学形态,该是王国维说的“壮美”,不过从五千米歌到八千米歌中的壮美,与四千米歌中的优美,又是和谐统一的。如果用西方美学术语分析,作品主导性的美学形态是黑格尔说的“崇高”,从五千米歌到八千米歌,都有这种特点。只是作品中的“崇高”不仅与“优美”联系,而且偏于西方美学崇高论中的高峻、雄伟、广大、浩瀚、神奇,没有西方美学崇高论中的险恶、阴森、恐怖、狰狞、粗糙等。诗人在甘孜哲多山面对的实情实境,当然不能排除后者,可是他歌唱的,却是五千米上茂密的森林、醉人的松香,六千米上高洁的雪莲、壮丽的雪线,七千米上每天清晨第一个迎接地球万道金光的石羊,八千米上撕开夜幕探望飞天姑娘的山鹰。诗人舍弃了西方美学崇高范畴中的对抗、动荡、不平衡、不和谐,呈现的主要是雄伟、博大、圣洁、和谐、圆满。诗人的选择取舍,更多地体现了雪域高原上一位藏族诗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正因为这样,我觉得用藏族美学来分析这首诗也许更为合适。比如,藏族诗学强调“语自在”,看重“圆满”。五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就在他的巨著《西藏王臣记》的开篇祝颂,愿自己“庄严的喉舌成为语自在王”;在《<诗镜>难释》中,他一再论述整体美,把“圆全无缺”作为重要的美学原则。我推想,如果以“语自在”和“圆满”解读《你是阳光的婴儿》,我们对这首诗的分析,可能会更正确更深刻一些吧?
我个人认为,格桑多杰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成就,可以在五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学座标系上进行评价。
第一,在藏族文学坐标系上,格桑多杰作为新中国藏族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功绩。1933年出生的伊丹才让,1934年出生的丹真贡布,1935年出生的饶阶巴桑和1936年出生的格桑多杰,是人们公认的当代四大藏族诗人。如今伊丹才让和丹真贡布已经离世,饶阶巴桑早已停止写作,让人扼腕叹息,可是当看到格老豪气与诗情不减当年,人们又感到欣慰与神旺。作为藏族文学的一面旗帜,格老人品和文品的精神召唤力量与艺术示范作用,是现实的,也是永远的。
第二,在青海文学座标系中,格桑多杰是最地道的青海诗人。青海人,写青海,作品在青海广泛传播并为青海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歌唱塔尔寺、三江源、可可西里、玛积山、昆仑山和青藏高原的其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青海作家和诗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范本,对青海作家和诗人攀登文学高峰,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三,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坐标系上,格桑多杰是先行者和领军人之一。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外大多是弱势文学,在美国属于“少数话语”,同样是势单力孤,遭受歧视,因此在美国文学界也有人用“政治正确”为之张扬。我们国家情况不大相同,1949年10月茅盾先生提出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学运动以来,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已成为新中国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如今已成为一个不可轻视的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集团军的阵势,从边缘走向前沿,许多作家和诗人以一流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格桑多杰不论作为一名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还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学集团军的先行者和领军人,都功不可没。
第四,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座标系上,格桑多杰同样是一位重要诗人。中国文学是多民族、多地域、多语种的文学,他向文学中国提供的藏族的、青海的那些名篇和青藏高原文化元素,他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的用汉语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宝贵经验,都是十分珍贵的。最后我还要说:诗歌是藏族文学的强项,中国诗坛常为之骄傲;格老作为藏族诗歌的旗帜,不仅翼盖一代,还影响了几代人。因此人们称他是“阿克格桑”,一直为人景仰。在我心目中,中国诗歌高原上的“阿克格桑”,是一位大手笔诗人,同时也是一个“阳光的婴儿”。
第五,在世界文明坐标上,格桑多杰也是一位世界性诗人,他对各种人类问题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世界屋脊、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的歌唱,都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世界性,而且在世界文学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世界人民对青藏高原认识的加深,世界各国的读者对格桑多杰的诗歌必然有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刚才吉锹马加省长已经作了十分精辟而又极富诗意的论述,我就不再多说了。
祝格老人笔双健
格桑多杰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有作品发表,从那时到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已超过半个世纪。他早期的诗歌,贴近社会生活,关注人民命运,反映青藏高原伟大的历史变革,表现藏族人民解放前的痛苦与解放后的喜悦,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都是无庸置疑的。格桑多杰早期的诗歌难免稚嫩,比较质朴,笔触大多停留在实际社会生活层面和个人情感情绪层面,但是作品绝无矫情和伪饰,不论是描写社会情境,记录族群记忆,还是抒发个人情感,都鲜明地呈现出一个“真”字: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即使在诗坛被假大空主宰,矫情和伪饰成为诗潮的时候,他照常坚持着这种本真状态,拒绝虚伪的颂歌体式,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诗歌精神。进入新时期以后,格桑多杰努力探索,使自己的诗歌向真善美统一的境界迅猛挺进。这一时期,格桑多杰的职务不断提升,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从事创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古文章憎命达,从来骚宦不一家”,这是一位早年投身革命、延安时期便开始创作、解放后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著名少数民族作家的诗句。这种感慨,让人想到政治与艺术的矛盾,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矛盾,集“骚宦”于一体的作家诗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们对他们社会认知或作品评价方面的矛盾。新时期的格桑多杰也面临这一系列的矛盾,可是他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矛盾。比如,政治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在他身上没有互相制约,倒是相辅相成的。他的创作并不拒绝政治,有些作品写的就是政治人物和事件,但经过诗人审美化、心灵化之后,作品如同黄钟大吕,具有不同寻常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大千何处存豪气,欲觅赤诚问昆仑》就是这样的作品。我们在诗中看到,索南达杰带着多种疾病,完全忘记自己,为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财富,怎样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最后和“邪恶”展开血的较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首英雄交响曲。它描写英雄壮举,揭示英雄崇高的内心世界,可谓大气盘旋,感天动地;而表现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深切悼念和妻子儿女对英雄的无限哀思,则细腻幽婉,荡气回肠。最为重要的是,长诗使我们看到了索南达杰以“无私”和“奉献”铸成的“透明人生”,以“钢铁”和“璞玉”筑起的“高风亮节”,看到了风雪高原上一个“大写的人”,昆仑山前一座伟岸的“雕塑”,茫茫天宇中一颗“闪亮的恒星”。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优劣的尺度”。谈“艺术优劣的尺度”排除“艺术感染力”似有不妥,但是标举“强化和照亮的程度”,却非常精辟。索南达杰的英雄壮举本来就感人至深,格桑多杰又以成熟政治家的眼光和杰出诗人的笔力,用“诗家语”加以“强化和照亮”,正是这首诗成为艺术精品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这块土地,应当是出诗人的地方,因为这里的自然生态和地域人文美丽,丰富,神奇,写诗的人“可得江山之助”。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公布的由权威专家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传统的名山名湖纷纷落马,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的最新排行,单是西藏就占了三个;而中国最美的五大名湖排行中,第一名就是青海湖。看相关图片和介绍文字,让人激动不已。许多年来品读格桑多杰的诗,我也常有这种心情。《你是阳光的婴儿》、《玛积雪山的名字》都是为人称道的名篇。《你是阳光的婴儿》,曾被邵燕祥称引,全诗分写四千米的歌,五千米的歌,六千米的歌,七千米的歌,八千米的歌,以朴素显现美丽,以简约蕴藉丰富,以平实暗示神奇,意象葱笼,意境深邃,意味无穷。作品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美学形态,但就整体看,达到了一与多的统一。如果用中国美学术语分析,其主导性的美学形态,该是王国维说的“壮美”,不过从五千米歌到八千米歌中的壮美,与四千米歌中的优美,又是和谐统一的。如果用西方美学术语分析,作品主导性的美学形态是黑格尔说的“崇高”,从五千米歌到八千米歌,都有这种特点。只是作品中的“崇高”不仅与“优美”联系,而且偏于西方美学崇高论中的高峻、雄伟、广大、浩瀚、神奇,没有西方美学崇高论中的险恶、阴森、恐怖、狰狞、粗糙等。诗人在甘孜哲多山面对的实情实境,当然不能排除后者,可是他歌唱的,却是五千米上茂密的森林、醉人的松香,六千米上高洁的雪莲、壮丽的雪线,七千米上每天清晨第一个迎接地球万道金光的石羊,八千米上撕开夜幕探望飞天姑娘的山鹰。诗人舍弃了西方美学崇高范畴中的对抗、动荡、不平衡、不和谐,呈现的主要是雄伟、博大、圣洁、和谐、圆满。诗人的选择取舍,更多地体现了雪域高原上一位藏族诗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正因为这样,我觉得用藏族美学来分析这首诗也许更为合适。比如,藏族诗学强调“语自在”,看重“圆满”。五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就在他的巨著《西藏王臣记》的开篇祝颂,愿自己“庄严的喉舌成为语自在王”;在《<诗镜>难释》中,他一再论述整体美,把“圆全无缺”作为重要的美学原则。我推想,如果以“语自在”和“圆满”解读《你是阳光的婴儿》,我们对这首诗的分析,可能会更正确更深刻一些吧?
我个人认为,格桑多杰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成就,可以在五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学座标系上进行评价。
第一,在藏族文学坐标系上,格桑多杰作为新中国藏族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功绩。1933年出生的伊丹才让,1934年出生的丹真贡布,1935年出生的饶阶巴桑和1936年出生的格桑多杰,是人们公认的当代四大藏族诗人。如今伊丹才让和丹真贡布已经离世,饶阶巴桑早已停止写作,让人扼腕叹息,可是当看到格老豪气与诗情不减当年,人们又感到欣慰与神旺。作为藏族文学的一面旗帜,格老人品和文品的精神召唤力量与艺术示范作用,是现实的,也是永远的。
第二,在青海文学座标系中,格桑多杰是最地道的青海诗人。青海人,写青海,作品在青海广泛传播并为青海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歌唱塔尔寺、三江源、可可西里、玛积山、昆仑山和青藏高原的其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青海作家和诗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范本,对青海作家和诗人攀登文学高峰,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三,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坐标系上,格桑多杰是先行者和领军人之一。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外大多是弱势文学,在美国属于“少数话语”,同样是势单力孤,遭受歧视,因此在美国文学界也有人用“政治正确”为之张扬。我们国家情况不大相同,1949年10月茅盾先生提出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学运动以来,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已成为新中国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如今已成为一个不可轻视的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集团军的阵势,从边缘走向前沿,许多作家和诗人以一流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格桑多杰不论作为一名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还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学集团军的先行者和领军人,都功不可没。
第四,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座标系上,格桑多杰同样是一位重要诗人。中国文学是多民族、多地域、多语种的文学,他向文学中国提供的藏族的、青海的那些名篇和青藏高原文化元素,他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的用汉语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宝贵经验,都是十分珍贵的。最后我还要说:诗歌是藏族文学的强项,中国诗坛常为之骄傲;格老作为藏族诗歌的旗帜,不仅翼盖一代,还影响了几代人。因此人们称他是“阿克格桑”,一直为人景仰。在我心目中,中国诗歌高原上的“阿克格桑”,是一位大手笔诗人,同时也是一个“阳光的婴儿”。
第五,在世界文明坐标上,格桑多杰也是一位世界性诗人,他对各种人类问题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世界屋脊、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的歌唱,都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世界性,而且在世界文学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世界人民对青藏高原认识的加深,世界各国的读者对格桑多杰的诗歌必然有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刚才吉锹马加省长已经作了十分精辟而又极富诗意的论述,我就不再多说了。
祝格老人笔双健
相关推荐
勉萨派传承人旦增个人作品展亮相西藏群艺馆
5月4日,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和西藏唐卡画院联合承办的“指尖神韵”——西藏唐卡传承人旦增个人作品展在区群艺馆展出。 西藏自治区非遗中心普查部保护部主任平措介绍,“指尖神韵”唐卡展目前已成为...
2017-05-05 编辑:admin 5111海南州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为四川灾区捐款408497.80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数万人的伤亡,大部分房屋倒塌,群众无家可归,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牵动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在州委、州政府的号召下,全州干部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捐款,支援灾...
2008-05-20 编辑:admin 67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专家座谈会在西宁举行
宏觉寺是唐蕃古道上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桥梁纽带,是历代班禅爱国爱教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宏觉寺不仅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汉民族团结和谐方面起到了广泛积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020-08-18 编辑:青阳卓玛 7626青海艺苑龙羊峡景区推广研讨会在龙羊峡举行
3月29日,由海南州旅游局和青海艺苑旅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青海艺苑龙羊峡景区推广研讨会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假日酒店举行。青海省旅游局行管处、海南州旅游局、共和县发改局、共和县旅游局、以及青海铁航国旅、青海印象国旅、青海海峡国旅、...
2014-03-31 编辑:admin 609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