唃厮啰时期佛的教壁画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0-06-28 09:33:00 点击数:


2号岩窟洞口及残存壁画

   24日,青海民族大学科考组宣布,他们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5座岩窟内发现总面积大约200平方米的古代唃厮啰时期佛教壁画遗存。壁画画面主要由释迦牟尼、弥勒佛及诸多表示某种佛教教义的几何形图案组成。初步判定壁画作品的年代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


1号岩窟残存壁画

   据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白果介绍,遗存由大小不一的5个岩窟点为主,残存壁画画面主要由释迦牟尼、弥勒佛、千佛、供养人、莲花及诸多表示某种佛教教义的几何形图案组成。



2号岩窟洞口及残存壁画

   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教授谢继胜认为,可初步判定这批壁画作品的年代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如果推断准确,这些壁画将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对弥补佛教后弘初期实物资料匮乏意义深远。


在岩窟堆积土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擦擦”(身高在10厘米左右的泥塑佛像和佛塔)

   6月24日专电 青海民族大学科考组24日宣布,他们于2010年4月28日至30日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考察时,在5座岩窟内发现总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的古代唃厮啰时期佛教壁画遗存。
   由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白果,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唐卡专业学生扎西尖措,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学生东主组成的考察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批壁画遗存。
   据了解,处于11世纪的唃厮啰政权是吐蕃王朝后裔建立的政权。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崩溃,在近一个世纪内,西藏地区佛教事业曾全面瘫痪,许多佛教遗存,特别是佛教艺术毁灭殆尽。但处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化隆地区,作为吐蕃后裔唃厮啰政权的中心之一,佛教香火不断,成为西藏佛教再度复兴的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佛教后弘期下路弘传的圣地,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白果介绍,遗存由大小不一的5个岩窟点为主,残存壁画总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画面主要由释迦牟尼、弥勒佛、千佛、供养人、莲花及诸多表示某种佛教教义的几何形图案组成。壁画上除了藏文六字真言等藏文经咒外,依稀可辨部分汉文题记。此外,在岩窟堆积土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擦擦”(身高在10厘米左右的泥塑佛像和佛塔)、藏文蝴蝶装雕版印经和墨书西夏文残片。
   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教授谢继胜认为,此次发现的岩窟壁画与以往在西宁北山寺、互助白马寺、尖扎金刚岩窟等青海其他地区发现的疑似唃厮啰时期的壁画或雕塑遗迹形成了一个证据链,可初步判定这批壁画作品的年代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如果推断准确,这些壁画将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对弥补佛教后弘初期实物资料匮乏意义深远。
   “最新发现的岩窟壁画填补了汉藏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空白,展示了藏汉佛教艺术在唃厮啰时代或者说西夏前期可能存在的联系,为相关的藏汉文献提供了图像的证据。”谢继胜说,此次发现的壁画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讨论,例如壁画中着吐蕃装的僧人、独特的帽子、几何图案等,其中或许融入了些许后代的艺术因素。
   目前,谢继胜、白果领衔的研究小组正在对该遗迹展开全面的考察研究。

相关推荐
  • 青海开工建设旅游项目

      坎布拉景区综合开发、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互助国家级旅游度假开发区…… 目前,青海省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正在红红火火建设。11月24日,记者从青海省旅游局获悉,今年青海省已开工建设旅游项目183个,总投资达49.3亿元,同比增长15.5%,到位资金16.1...

    2011-12-01 编辑:admin 9785
  • 第六届西藏拉萨纳木措国际徒步大会启动

      7月12日,由拉萨市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主办,拉萨市旅游局、当雄县人民政府承办,北京三夫天越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吉祥喜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执行承办的第六届纳木措国际徒步大会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主办方公布了活动主题、徽标等,...

    2011-07-14 编辑:admin 5990
  • 海南州召开助企纾困暨金融政策落实工作推进会

    州委副书记、常务副州长程树山,州政府副州长独金萍参加会议。

    2022-06-19 编辑:索南多杰 6165
  • 作为一名藏族人以及藏文化研究

    作为一名藏族人以及藏文化研究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博士生导师格勒4月2日接受了新华网电话连线专访,讲述了亲身经历的藏区变化,并介绍了有关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格勒:出生在最低层农奴家庭 生命没有保障 主持人:格勒老师,您好!您眼中看到的西藏是什么样的,...

    2008-04-03 编辑:admin 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