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孕育与形成
作者:lhasa
来源:拉萨雪顿节
时间:2008-11-14 08:56:36
点击数:
最早的藏戏
白面具戏早于蓝面具戏,但具体发端于何时,没有确定的说法。据说,白面具戏唱腔“朗达”中穿插的“哎咳咳咳、哎咳咳咳”的叫喊声,是直接模仿藏族早期祭祀仪式中动物的鸣叫声发展而来的。8世纪时,藏族民间歌舞百戏,包括各种宗教艺术表演都已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这就为藏言辞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世纪建造的桑耶寺,在其壁画上反映它落成的欢庆场面中,有三个白面具藏戏队演出的画面。一个在正殿大门处,另两个在正殿左右两侧的院墙上。画面一致,有七个戴白山羊皮面具的“阿若娃”(后改称“温巴”)、两个甲鲁、三个拉姆。其中一个拉姆在司钹,靠近司鼓的伴奏者站着。这种演出形式,除拉姆少了四个,还少了一个司钹的伴奏者外,与今天的白面具藏戏的开场仪式戏的演出形式完全一样。
在桑耶寺壁画上,对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表演,下边用藏文注有“短嘎尔”字样,意为歌舞戏剧。在后来的许多文字记载中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都被称为“短嘎尔”。如第司桑结嘉措写的《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目录》载:“众人称为拉姆的短嘎尔演出了《诺桑王传》”。在噶厦财政机构“孜恰勒空”档案文书登记中,各种藏戏或藏戏剧团均写作“拉姆短嘎尔”。白面具戏中阿若娃的腰饰“贴热”和手持的道具彩箭,在早期民间歌舞和艺术表演如“阿卓”“仲孜”(野牛舞)、谐钦、热芭、林芝的羌博中都有所见,白面具戏与这些表演艺术的结构也都是由开场、正式节目(正戏)、结尾三段组成。据此可见,藏族最古老的白面具戏在8世纪时已基本形式,13世纪后才逐步丰富、完善,其发展的速度是比较慢长的。
牦牛舞
与后来发展成熟的蓝面具藏戏融为一体的民间牦牛舞,早在8世纪白面具藏戏初步形成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密切.牦牛舞早在吐蕃初期民问原始祭祀的图腾拟兽舞蹈中就已出现。到7世纪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庆祝会上,就有人戴着狮、虎、牛等面具而舞(《西藏王统记》)。同一时期,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欢庆图》壁画中心部位,就有一个戴着白面具的牧人逗引着两头由人扮演的牦牛翩翩而舞,旁边有两个坐着司鼓司钹伴奏,其面具、服饰、道具有鼓钹伴奏的整个演出形式与白面具藏戏形式大体一致。到8世纪时,在桑耶寺反映该寺落成开光典礼庆祝场面的圆形壁画下部,同样有一个戴着白面具的牧人逗引两头人扮演的牦牛翩翩起舞,旁边有一人站着司鼓伴奏。由此可见,牦牛舞对女面具藏戏的影响。如传统剧目《卓娃桑姆》中反映白玛金国的牧场上“卓达卓嫫”(牧民牧女)生活,因有牦牛伴舞,格外有喜剧情趣。牦牛舞同时也用于大型集会、游行和庆典场合表演,易于形成热烈和喜庆的气氛。
“阿卓”鼓舞
在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们进行“阿卓”(藏族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山南地区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还保留“阿卓”这咱古老的大型鼓舞队,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做“阿若娃”。阿卓鼓舞队有两个领舞师“卓木”,两个道白报幕员“阿拉”,十名鼓手,八名歌女,由他们来扮演人物角色和表演各种小情节。阿卓鼓舞的结构由开场舞蹈“萨江萨短”、正式节目(或称正戏)和“扎西”(吉祥收尾)三段构成,这种结构形式与藏戏中完全一样的。桑耶寺主殿不远处,有赤松德赞为给他生了三个王子的后妃次央萨梅朵珍建造的神殿康松桑岗林。在这座神殿的壁画中,有桑耶寺落成庆典的热烈场面,其中有多种阿卓鼓舞队、谐钦歌舞队、宗教仪仗队和白面具戏的表演画面。同样内容、形式和场面的壁画,在桑耶寺正殿大门内右侧墙上亦有一处。
就是这幅圆形壁画的庆典场面里,一共有八个鼓舞队,其中三个队有七个鼓手两年领舞,两个队是六个鼓手两个领舞,两个队是三个鼓手两个领舞,一个队是四个鼓手一个领舞,领舞都戴与藏戏相同的白山头羊皮面具,手拿相同的彩箭。西藏有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古老歌舞艺术热芭。热芭最有代表性的《铃鼓舞》,所使用的鼓就是今天林芝地区跳神中女巫手持的独炳鼓;铃则是今四川金沙江流域山区祭祀“河神”时巫师手摇的圆叶铜铃(何永才《西藏舞蹈概说》)。热芭主要是舞蹈,也有比较多的歌唱、“喀谐”(连珠韵词致语)、赞歌,特别还有许多类似戏剧的杂曲短剧,如《贡布夏羌》(猎人与小鹿)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节目,反映猎人贡布多吉打鹿,被米拉日巴说法感化,与狗。鹿一起皈依佛法,动物戴着面具表演,猎人和米拉日巴则既唱县舞,还有少数说念韵词。后来许多藏戏剧种搬演此小剧目。
白面具戏早于蓝面具戏,但具体发端于何时,没有确定的说法。据说,白面具戏唱腔“朗达”中穿插的“哎咳咳咳、哎咳咳咳”的叫喊声,是直接模仿藏族早期祭祀仪式中动物的鸣叫声发展而来的。8世纪时,藏族民间歌舞百戏,包括各种宗教艺术表演都已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这就为藏言辞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世纪建造的桑耶寺,在其壁画上反映它落成的欢庆场面中,有三个白面具藏戏队演出的画面。一个在正殿大门处,另两个在正殿左右两侧的院墙上。画面一致,有七个戴白山羊皮面具的“阿若娃”(后改称“温巴”)、两个甲鲁、三个拉姆。其中一个拉姆在司钹,靠近司鼓的伴奏者站着。这种演出形式,除拉姆少了四个,还少了一个司钹的伴奏者外,与今天的白面具藏戏的开场仪式戏的演出形式完全一样。
在桑耶寺壁画上,对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表演,下边用藏文注有“短嘎尔”字样,意为歌舞戏剧。在后来的许多文字记载中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都被称为“短嘎尔”。如第司桑结嘉措写的《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目录》载:“众人称为拉姆的短嘎尔演出了《诺桑王传》”。在噶厦财政机构“孜恰勒空”档案文书登记中,各种藏戏或藏戏剧团均写作“拉姆短嘎尔”。白面具戏中阿若娃的腰饰“贴热”和手持的道具彩箭,在早期民间歌舞和艺术表演如“阿卓”“仲孜”(野牛舞)、谐钦、热芭、林芝的羌博中都有所见,白面具戏与这些表演艺术的结构也都是由开场、正式节目(正戏)、结尾三段组成。据此可见,藏族最古老的白面具戏在8世纪时已基本形式,13世纪后才逐步丰富、完善,其发展的速度是比较慢长的。
牦牛舞
与后来发展成熟的蓝面具藏戏融为一体的民间牦牛舞,早在8世纪白面具藏戏初步形成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密切.牦牛舞早在吐蕃初期民问原始祭祀的图腾拟兽舞蹈中就已出现。到7世纪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庆祝会上,就有人戴着狮、虎、牛等面具而舞(《西藏王统记》)。同一时期,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欢庆图》壁画中心部位,就有一个戴着白面具的牧人逗引着两头由人扮演的牦牛翩翩而舞,旁边有两个坐着司鼓司钹伴奏,其面具、服饰、道具有鼓钹伴奏的整个演出形式与白面具藏戏形式大体一致。到8世纪时,在桑耶寺反映该寺落成开光典礼庆祝场面的圆形壁画下部,同样有一个戴着白面具的牧人逗引两头人扮演的牦牛翩翩起舞,旁边有一人站着司鼓伴奏。由此可见,牦牛舞对女面具藏戏的影响。如传统剧目《卓娃桑姆》中反映白玛金国的牧场上“卓达卓嫫”(牧民牧女)生活,因有牦牛伴舞,格外有喜剧情趣。牦牛舞同时也用于大型集会、游行和庆典场合表演,易于形成热烈和喜庆的气氛。
“阿卓”鼓舞
在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们进行“阿卓”(藏族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山南地区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还保留“阿卓”这咱古老的大型鼓舞队,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做“阿若娃”。阿卓鼓舞队有两个领舞师“卓木”,两个道白报幕员“阿拉”,十名鼓手,八名歌女,由他们来扮演人物角色和表演各种小情节。阿卓鼓舞的结构由开场舞蹈“萨江萨短”、正式节目(或称正戏)和“扎西”(吉祥收尾)三段构成,这种结构形式与藏戏中完全一样的。桑耶寺主殿不远处,有赤松德赞为给他生了三个王子的后妃次央萨梅朵珍建造的神殿康松桑岗林。在这座神殿的壁画中,有桑耶寺落成庆典的热烈场面,其中有多种阿卓鼓舞队、谐钦歌舞队、宗教仪仗队和白面具戏的表演画面。同样内容、形式和场面的壁画,在桑耶寺正殿大门内右侧墙上亦有一处。
就是这幅圆形壁画的庆典场面里,一共有八个鼓舞队,其中三个队有七个鼓手两年领舞,两个队是六个鼓手两个领舞,两个队是三个鼓手两个领舞,一个队是四个鼓手一个领舞,领舞都戴与藏戏相同的白山头羊皮面具,手拿相同的彩箭。西藏有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古老歌舞艺术热芭。热芭最有代表性的《铃鼓舞》,所使用的鼓就是今天林芝地区跳神中女巫手持的独炳鼓;铃则是今四川金沙江流域山区祭祀“河神”时巫师手摇的圆叶铜铃(何永才《西藏舞蹈概说》)。热芭主要是舞蹈,也有比较多的歌唱、“喀谐”(连珠韵词致语)、赞歌,特别还有许多类似戏剧的杂曲短剧,如《贡布夏羌》(猎人与小鹿)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节目,反映猎人贡布多吉打鹿,被米拉日巴说法感化,与狗。鹿一起皈依佛法,动物戴着面具表演,猎人和米拉日巴则既唱县舞,还有少数说念韵词。后来许多藏戏剧种搬演此小剧目。
相关推荐
天祝县召开中小学藏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研讨会
会议现场9月16日,甘肃天祝县召开了中小学藏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研讨会,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省教育厅民教处处长哈登巴特尔、副市长周小红、原武威市副市长赵永红及县上领导马国荣、王元林、董兴莲、雷蕴玉、牛继荣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大力实...
2009-09-18 编辑:admin 5359巴桑与《天路》的情缘
巴桑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山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这首被誉为“青藏高原幸福之声”的歌曲,自2002年推出以来,一直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而它的首唱者就是拥有天籁歌喉的西藏军区文工团演员巴...
2010-12-14 编辑:admin 5804香格里拉城区部分公共车乘车可用IC卡
为迎接“两节”的到来,香格里拉县公交车公司将逐步推行IC卡,这种可充值的公交卡将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 从8月7日起,香巴拉小镇、日月星城业主陆续可以领到已充值50元的公交IC卡。目前,在2路车和新开通的8路车上都安装了车载计费感应系统。乘车时,IC卡只...
2010-08-10 编辑:admin 7723共和县“四个突出”提升干部基本能力再上新水平
共和县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东风,围绕“三基”重点工作,采取“四个突出”培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突出“两学一做”,强化学习意识。举办了全县“两学一做”专题培训班,先后分三批组织270余...
2016-09-01 编辑:admin 9120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