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头饰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藏族民俗网 时间:2008-07-10 08:59:07 点击数:

 古代藏人的发式大概有辫发、披发、椎髻等几种,但妇女忌讳披发,认为那是妖女的发式。至今,各种辫式仍在藏区各地呈现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特点。玉树地区藏族妇女辫饰的特征,主要在辫套上反映。辫套上金黄而透明的蜡贝是松脂的化石,稀少而名贵。一般,辫套在顶端嵌一颗红色玛瑙或珊瑚珠,随其数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辫套多为绸缎质地,也有棉布质地的。其颜色有墨绿、枣红、深蓝、纯黑等,镶有彩边。有几乎与人身等齐的,有自肩至膝弯的,也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绸料图案短辫套,前两者上的装饰为依次排列的金属铆钉或银圆。更多的是依次排列的蜡贝、珊瑚等。安多地区的银盾装饰仅在玉树的曲麻莱等地可见这种银制辫饰品雕缕着精美的图案,大的如龙碗,小的如酒盅,自上而下有序地排列下来。

 辫套为妇女后背辫梢相连的装饰品,是藏族妇女常见的一种头饰,它是用艳丽的绒布精心缝制而成,上面刺绣着美丽的花纹图案,并钉缀有各种饰物。大多宽约10厘米,长130厘米左右,既是装饰,又是护发工具。妇女们往往将它成对地佩戴在身后,有的地区戴在身前。农牧区辫套各式各样,农区所用辫套呈长方形,宽十二三公分,长自后脊背及辫梢。两侧相仿的“佳仑”和相夹其间的“扎序”组成,“佳仑”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它宝石,“扎序”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框内佩带八九个草帽形、直径10公分左右的银盾做装饰,向下至膝窝外续以红穗交绺。银盾是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妇女普遍青睐的饰品,它是用白银压制而成,状如倒扣着的圆碗,周围有压花,顶端为一圈压制突出的圆珠,规格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4至5厘米。牧区妇女的辫套有大小两种样式,大辫套形长方,中央布有形如碗状的大银盾6个,周围分别排列有23个小碗状银盾,辫套下方续以红穗。小辫套呈正方形,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下方也续红穗。

 姑娘出嫁前,一般要举行戴头饰仪式。那时,家人要郑重地请来当地具足善良、福运和子孙满堂之条件的老年妇女,为新娘梳理头发,把精美的发套佩戴在新娘的发辫上,所以发套又是已婚妇女的标志。西藏地区的藏族妇女将长发分成三股,编成三条大辫子,每根辫子的末稍挂一个银盾,每个银盾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左为父,中为夫,右为母,如哪根辫子上的银盾没有了,说明对应的亲人已经故去。青海、甘肃、四川地区妇女的银盾都镶饰在用红布制做成的发套上,所饰的银盾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多为三十,大者如汤碗。
相关推荐
  • 汉藏佛学研讨会京举行

      9月21日上午9时,第二届汉藏佛学学术研讨会暨觉囊佛教文化论坛在新落成不久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本次会议以“汉藏融通,艺文涵泳”为主题,以学术为助力,借助宗教界的有力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四十余位学者将针对...

    2012-09-25 编辑:admin 8535
  • 长年闭关的班智达活佛

    嘛呢班智达活佛  班智达,是梵文音译,意为学识渊博的大学者。最初由藏传佛教授予弘扬佛教方面有重大功绩的高僧大德,后来清朝廷也授予此号,即成为兼有政教职位的称号。  嘛呢班智达活佛是青海省化隆县赛智寺寺主,同时也是湟中县塔尔寺、民和县西沟乡宏善寺(藏语称巴州寺...

    2017-05-08 编辑:admin 15173
  • 坎布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园区面积为217平方公里,最低海拔约1900米,园区内的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风景独特,引人入胜。今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这里确定为2022年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之一。...

    2020-10-28 编辑:青阳卓玛 7861
  • 藏族隐居地郎木寺静如处子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看那连绵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坝,深切的峡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样都能满足我们对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编特地为想出游的你准备了生活家出游指南,边玩边享受探险的刺激,背起包去体验在路上的感觉...

    2008-10-14 编辑:admin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