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僧人的朝圣之旅》译文选摘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时间:2009-06-10 09:48:11 点击数:

书名:《法主达玛斯瓦敏传》(Biography of Dharmasvamin)
               ——一个藏族僧人的朝圣之旅
    藏文-英文编译者:乔治•罗列赫(George Roerich),前苏联莫斯科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哲学部主任、教授。
    出版者:K.P.贾亚斯瓦尔研究所 (K.P.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印度 巴特那 1959。
    英文汉译者:马维光,前驻印度使馆文化参赞。
    藏文译审:刘洪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本书
    久闻 13世纪一位名叫达玛斯瓦敏(Dharmasvamin)的藏族佛教朝圣者写有一部印度游记,现找到一种英文版本,书的篇幅不大,但提供了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以后的印度佛教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全书已译出,不久将出版发行。
    据称,玄奘离印度不久,印度佛教和社会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佛教势力进一步削弱,大乘佛教吸收民间信仰,密宗占了统治地位;佛教偏安于波罗王朝(Pala Dynasty )统治的印度东北部一角和尼泊尔等地。中世纪异族异教入侵,建立中央政权,激发了印度社会更大的变化。佛教最终在其发源地走向灭亡。
    印度佛教在本土的消亡,给印度学者研究其佛教文化的那一部分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得不参阅流失在外的梵文、巴利文原文、汉文、藏文佛教文献。20世纪50年代印度学者T• R•桑克里迪亚因(Tripitakacharya Rahula Sankrityayana)曾去西藏,取回一些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佛教文献,其中包括达玛斯瓦敏的朝圣游记。游记系由达玛斯瓦敏口述,居士曲达(Upasaka Chos-dar)记录的。根据这部手稿的底片,印度巴特那K• P• 贾雅斯瓦尔研究所所长A• S• 阿勒塔卡尔(Altekar)邀请前苏联莫斯科东方研究所哲学部主任乔治• 罗列赫(George Roerich)将藏文原文译为英语,并由该研究所 1959年出版。阿勒塔卡尔还写一篇《总编辑序言》予以评述。罗马拼音的藏文原文并附书后。本书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材料弥足珍贵,值得一阅。
    现摘出部分章节,在刊物上选登,作为推介,以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译文不当和谬误之处定当不少,望读者不吝指正。
    关于作者
    梵名:法主(达玛斯瓦敏) (Dharmaswamin)。
    藏名:恰译师曲吉贝(Chag lo tsa-ba  Chos-rje-dpal )。
    法主(Dharmasvamin)恰译师大师(公元1197-1264年)从师 12名印度的大班智达(Mahapanditas,大学者),获得学识渊博和受人尊敬的僧人学位(“法主”)。他出生于西藏山南地区(洛瓦)聂 (Lower gNal)北部的第乌让(ITe u-ra)叫做“恰仲”村(Chog-gron)的五角白色城堡内。他的个人导师是他的伯父,被派往印度金刚宝座寺圣地去的恰译师•扎炯 (Chaglo-tsa-ba dGra-bcom)。扎炯死于印度的朝圣。年青的达玛斯瓦敏继承先辈的遗志决心完成朝圣和学法。他在尼泊尔学法8年,去印度朝圣两年。在印度朝圣期间,正值异族异教入侵,又经历大病袭击,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终于回到故土,获得荣耀。公元1256年八思巴和忽必烈曾要他去蒙古传道,因腿疾,行至北宁堡不得不折路而返。1264年在其故里第乌让的寺庙圆寂。他口述了他朝圣旅途中的见闻,由居士曲达笔记,而使后人获得关于13世纪印度佛教和社会的宝贵历史材料。
    全书分为十三章,现仅摘选第五章、第八章、第十章,即其在金刚宝座寺、灵鹫山和那烂陀见闻部分登出,以飨读者。
    第五章     造访金刚宝座寺和记述
    从吠舍离边境 向南,8 驿程之外就是金刚宝座寺。恒河在旁,由西向东流。清早出发渡河,不到傍晚是不能到达(河对岸)的。那里停有两条渡船,看上去像两只大箱子,用绳子拴在一起。它们可以装载大约三百名乘客。 河中有叫“那加拉”(nakra,鳄鱼)的海怪,身体有一只牦牛大小。有时这些鳄鱼打翻船,有时它们攻击船里面的乘客,用嘴巴叼走,极为危险!
    恒河对岸是摩揭陀国。藏语里这个词的意思是“居于中间”:“摩迪亚”(Madhya)意“中心”,“格里”(ga-ti)意“成为”,“达拉亚迪”(Dharayati)意“持有”,有着这三重意义的词组合起来而得名“摩揭陀”。从这个国家向四个方向各伸展 60由旬(Yojana)①,金刚宝座寺恰好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心。“教义”解释的“中心”是“那里有学习,反思,和禅坐的地方。”边远地区是以缺乏学习研究等为特征的。
    金刚宝座寺位于摩揭陀国的南部地区,被称为“南方”。那里坐落着灵鹫山、 那烂陀,王舍城和竹林园(Veluvana)。
    前辈达玛斯斯瓦敏和克什米尔班智达来访时,超戒寺(Vikramasila) 仍然存在。可是在达玛斯瓦敏访问这个国家的时候,它却无迹可寻,突厥大兵将其夷为平地, 并将基石扔进恒河水中。
    达玛斯瓦敏访问金刚宝座寺的时候,该地廖无人烟,只发现四位僧人留在(庙内)。他们中的一人说: “糟糕的很!害怕突厥大兵, 所有的人都逃跑了。”他们把摩诃菩提佛陀神像前面的门用砖和泥封堵砌死,在近旁上他们放了另一个形象作为替身。他们把(庙的)外门也用灰泥堵上。为了防范非佛教徒,他们在灰泥表面画上一副大自在天的图像。僧人们说:“我们五个人不敢在这里呆下去,必须逃亡。”达玛斯瓦敏说,由于白日漫长,酷热,他们觉得疲惫不堪,在天黑的时候,他们呆在那里,并睡着了。如果突厥军队来了,他们也不会知道。
    黎明时分,他们沿着一辆大车的车印,向北方逃去。一连17天,达玛斯瓦敏都没有 看到神像(摩诃菩提神像)的面容。 就在这时,一名妇女出现了,她带来了可喜的消息 ,突厥军队已经离开远去。
    这样,达玛斯瓦敏返回金刚宝座寺,留下来围绕摩诃菩提神像膜拜和转经。
    一天传来消息说,国王要从森林(突厥军队到来时,他逃去的森林)里归来。 国王是属于国王德瓦斯提拉(Devasthira)----属于佛主舅父家系----的后裔,  名叫“佛陀悉那”(Buddhasena),摩揭陀的统治君主,住居在金刚宝座这一地方(Vajrasana)。当国王从森林出来的时候,达玛斯瓦敏和他的四个出家的僧人正呆在道路上。国王骑在一只大象上。这个动物的身长近两米,身高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房屋。国王端坐在一个装饰着象牙和珠宝的坐榻里,头缠白色丝织围巾,也饰以各种宝石。周围由500士兵簇拥着,他们手持刀剑、长矛和弓箭,尖刃朝天。两个大汉用铁钩勾着象鼻牵领前进。  当国王从远处注意到达玛斯瓦敏和他的四个同伴的时候,他摘下丝头巾。 达玛斯瓦敏想到,“国王下边要做什么?”到了达玛斯瓦敏站立的地方,牵象人用鉄鈎勾住大象的鼻根,让(象)停住,五个扈从侍候国王从(大象)一边栓着的绳梯上下来。国王向达玛斯瓦敏和他的四个同伴打招呼说,“向佛陀之子致敬!”达玛斯瓦敏答道,“如此伟大的印度国王竟向一个平庸的信徒问候!藏人不开化,还不谙教理。”[FS:PAGE]
    金刚宝座寺有众多奇迹和无数极为神圣的崇拜物,如菩提树、摩诃菩提佛陀神像、护法大王阿育王所建的金刚宝座塔、如来的一颗佛牙、如西藏吹囊庙②释迦牟尼空宝座上的那两个双脚印、龙树尊者所建的石围栏和被称作度母祠的度母神庙。
    (金刚宝座寺可见到的奇迹当中)有龙王吹响海螺一说。金刚宝座寺东面在放置泥质供品的小建筑内的墙壁上有一个人头大小的洞。在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把耳朵放在上边可以听到像是海螺的声音,这预示着炎热季节的到来 ——达玛斯瓦敏如是说。
    在菩提树的下部,这位伟大的牟尼(圣贤)铺上拘莎草③制作的一块坐垫,背靠树干,达到大悟。在此,在这棵树的下面,跋陀罗卡勒巴(Bhadrakalpa)等所有的千佛都得到了大悟。金刚宝座寺的大塔(大精舍,Gandhola)在藏文叫作内殿“赤藏康”(Gandhakuti),或尖顶(Pinnacle),系护法大王阿育王所建,高35腕尺(Cubit)④。达玛斯瓦敏称,闪烁的尖塔犹如一团烈火,其明亮又如阳光照射地上银盾所折射出的光芒。这个尖塔的东门外,有三条铺面通道。
    尖塔之后,菩提树下面,由两根树干支撑着象征“金刚世界”的“世界金刚杵”(Visva-vajra),半由旬大小,昭示金刚宝座之所在。金刚杵的中央,生长出菩提树。⑤ 照管两个树干的事务交付给了护法大王阿育王的“东庙”。菩提树耸立在一个雕堡式的结构内,南、北、西三面由砖墙环绕,生长着尖的鲜绿色树叶。开启一扇门,可以看到菩提树下面,有一个宽大的壕沟,上面覆盖着金刚杵,盆状,两支树干像是由此生长出来。  信众用奶酪、牛奶和香料,如檀香木、樟脑等膜拜这颗菩提树。他们从远处把供品装在器皿中带来,倒出,流进(壕沟)。这样,他们膜拜菩提树,而持续地保持它的湿润。  
    大精舍内的摩诃菩提佛陀神像的高度2腕尺,即36英寸。人们永远看不够这尊神像,不想离去,再看别的。达玛斯瓦敏说,就是很少信仰的人,站立在神像前,也不会感动得的不流泪。这个展现的神像或称“应化身”(nirmana-kaya)具有给以极大护佑的神力。正如《庄严经》(Sutralamkara)所言:——“创造、出生、以及正觉•••••••”。展现的身躯有三种:流行的身躯,如绘制的肖像等;展现转世的生灵如鸟和鹿等;展现身躯的最高形式是展现于12种业绩的身躯。自我展现的形象属于流行形象(一类)。
    传说,这个神像为一个幼小的婆罗门儿童,在佛陀圆寂约80年之后所建立。故事说,从前有三个兄弟在一起玩,最小的孩子哭了起来,跑到妈妈那里。妈妈问为什么哭,孩子说,“我两个哥哥信仰非佛教徒,所以修了一个异教徒的庙。他们告诉我,佛教徒不好,异教徒好,这就伤了我的心。”妈妈说,“你们仨兄弟不要吵!在北面大雪山脚下有一个异教天帝马赫什瓦拉(Mahesvara)⑥的神像,去问这个大神,哪个教义更好,异教徒的,还是佛教徒的?”三个兄弟然后说,“我们去不到那里。”妈妈说,“我有一种油膏,使你们疾走如飞”,随后在他们脚上涂了一些,送他们上路。沿途他们看到很多佛教僧人,都问他们走向何方。孩子们回答,他们去膜拜马赫什瓦拉。
    这两个年长的孩子充满了怀疑,认为“似乎佛教徒好些!”,年幼的孩子认为,“佛教徒好”,并且沾沾自喜起来。他们向马赫什瓦拉发问,这位大神说,“我主宰着八名世界之护卫者。今生今世的一切由我掌管。”当他们(孩子们)问到,“来世该做甚么呢?”马赫什瓦拉答道,“我无能为力,你们应当请教佛教僧人。”这三兄弟由此得出,佛教徒的理论更好。他们回到母亲的面前,妈妈说道,“以前我就知道佛教徒好,因为两个哥哥听不进去,我把你们送到那里。”孩子们都入了佛门。他们每一个要建立一个祭拜的实物。长兄在王舍城建立一个寺院,后来成为知名的竹林精舍(Vihara of Veluvana)。二弟在它的西边瓦腊纳西修一座寺院,叫做《法轮寺》(Dharmachakrapravartana)。小弟想,“我在家的辈分不太好。我的哥哥们更有地位。我是生就的最小。”妈妈说道,“你不应当不高兴!三份当中最好的是菩提树下的坐席,你得到了这个啊!在席位上,面向朝东方安放一尊神像。” 然后这个最小的儿子想,“我将让谁做这个神像,并且用什么材料呢?”在(他的)梦中,得到了下面的昭示——“材料(应该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珍贵物质,如金子等;一是香味物质如樟脑等;另一部分应当包括檀香膏之类。把这三部份放置大精舍之内。叫做“果息霞”(Gosirsha)的檀香在尼连禅那河岸上可以找到。到沙洞处去找寻。七日内不得让任何人进(大精舍)内。这个神像将会(自己)现身。不需要制作神像的人!”小儿子听说檀香木要在沙子中去找,他跑去搜寻,却没有发现,而非常苦恼。妈妈说,“我忘了告诉你,你要到一个大象躺卧过的坑中去找寻。”大象忍不住高温,会被(檀香)的香气吸引,躺卧在它的上边。从大坑中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以后,到了第七天,有一个人说,可以在昭示的时间之前打开房门。妈妈说过,在昭示的时间之前不应该打开大门,并言告道,“因为除了我没有任何人见过佛陀的真容,现在需要我查看(神像)是否像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够做这件事!二十岁的时候,我作为一名未进法门的世俗信徒,在大彻大悟获得正果的佛陀面前发誓入佛门!我将于百年离世。”没有听从妈妈的话,他们在昭示日子的一天前,打开了门。他们发现,除了右脚的一个小脚趾外,神像已经自然塑成。妈妈说道,“总的说,顶级的仿真度,但是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佛顶上)不能看见的肉髻,此像可见。它不现四种瑞相⑦。(佛主)说法,此像不现;佛体光彩熠熠,此(像)程度有减。除此四特点之外,神像近似佛陀本人。”妈妈是圣度母的(现身)。他献出一块绿宝石,他们用它做成神像的两个眼睛。传说镶于(神像)眉睫间的宝石发出的光芒从前只有在黄昏暗淡时刻才能见到。一个突厥士兵,爬上梯子,拔出宝石。人们说爬下梯子的时候,士兵掉了下来,(神像)的两只眼睛摔得粉碎。自此人们原能见到宝石的光辉消逝掉。达玛斯瓦敏说,“即使现在那里仍然有一个美丽白色的光点。”[FS:PAGE]
    庭院包括三条(铺面的)“大悟路径”(Chankrama)⑧、大精舍庙堂(Gandhola temple)以及菩提树,由圆形的石栏杆围绕起来,类似阿阇梨龙树所建立的墙。石栏之间的空隙可容纳一头西藏的壮牛,石柱的粗细相当于西藏的一个中等的廊柱。石柱建造坚固,一头强健的公牛也难以撞坏。石柱上端环以柱头,基础牢固。前有一通道环绕。石基易于清扫、擦光,不需涂抹灰泥。
    院内共有石柱20根。所有石头一律刨光,没有任何裂隙。石头上装饰有树叶等各种图案。达玛斯瓦敏指出,(梵文)“巴特拉”(Patra)用以表示一种图画或装饰。他还说道,石柱还用从那加(Naga)地区取来的芳香物制成的油膏以及用夜叉(Yakshas)吐出的一种香料制成的灰料涂抹,以示圣洁。达玛斯瓦敏称,院内摆放着西藏  “吹囊”(’Phrul-snan)寺释迦牟尼的空宝座,受人膜拜,一盏长明灯悬挂其前面。印度和尼泊尔的人们总是说,在西藏,只要看一眼释迦牟尼的面容,人们就可免于沉沦地狱。
    达玛斯瓦敏还提到,金刚宝座寺珍藏如来释迦牟尼的一颗佛牙,置于一个金质宝匣之内。在吉庆之日,装有佛牙的宝匣会被拿到(原意为“敦请”)院中,安放在一块莲花叶形状的大石板上。在上撒放混有“三白”(奶酪、牛奶、和黄油)、蜂蜜和糖的蜜甜的水。蜜水汇流石头之下,注入院子下面的许多铜罐之中,然后用于沐浴和饮食。达玛斯瓦敏称,佛牙在搬运中,它的(大小)上下两端总要增长。
    在金刚宝座寺,还有大牟尼的两个足印。起先,大彻大悟的佛陀产生一念——在未来的时代,掌握了佛经、规范了仪轨、具有睿智的生灵会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佛陀呢?他的心中产生了疑念。为了除掉这一疑念,佛陀在此石头上留下了这两个脚印。这块方正平整的石块,位于里面大门的前面,院子东大门外边大供灯的这一侧。它的(四边)每一边宽 3 腕尺,高1指距(Span)⑨,是法主恰译师(手)的五个指头的宽度。足印的长度为 4个指距,深 4个指头宽(英寸)。石材坚硬,色白,表面粗糙。留下两个足印后,菩萨禅定于菩提树下,而获正果。
    先前,产生过在足印上建立一个祭坛的设想,但是有学识的班智达们的意见是,如果建立祭坛,就得设门和祭司,就会(向膜拜者)收取酬劳,(那些要来观看足印的)信徒人数就会减少,因而没有建造祭坛。
    达玛斯瓦敏进一步说,这里有一个倒塌石门的遗迹,上部大约有  2 腕尺大小,有两根石柱支撑着,系阿阇梨哈雅库沙(Hayaghosha)所建。人们取水沐浴和用调配的香料香水洒浴足印时,总用额头触一触大门,这样祈福,因而在大门的石头上磨出一道印记。
    正对东大门,院墙之内,双足印石板之内,有一盏巨大的供灯。门板大小的一块平整的石板放置在树干粗细的石柱上,上边的石板层层递减,类似浮屠的梯级;金字塔形顶部放置一排供灯。排(灯)之首的是一盏大供灯,日夜长明,强风也吹不灭,火焰摇曳,发出的劈啪声(很远)都可听到。这盏大供灯,与其一处可见的佛祖石足印、庭院、摩诃菩提佛陀神像以及东大门都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中间的北大门之前有一座寺院。总共寺院有12座。每所寺院大约有10、6、7、15个僧人不等。达玛斯瓦敏称,僧舍外表像是一个浮屠,但内部仍是住房样式。根据达玛斯瓦敏,它们涂成鲜艳的白色,数量众多。又据达玛斯瓦敏,这种白色涂料取自河流,成块状,类似鱼类的内脏形状。雨后,这些浮屠更为洁白,涂料还不会被冲刷掉。[FS:PAGE]
    金刚宝座寺的四周生有茂密的丛林。
    达玛斯瓦敏大师访问金刚宝座僧团佛寺(Vajrasana-Sangha-Vihara)的时候,带有一部印度的《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Ash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经。寺庙的管理员,一个声闻(Sravaka)祭司查问道:“这是什么书?” 达玛斯瓦敏答道,这是《般若波罗密多经》。这个声闻祭司说道:“你倒像是一个好僧人,但是身揹一部大乘派的书是不好的。把它扔到河里去!”大师不得不把它藏起来。这个声闻祭司接着说:“佛陀没有宣讲过大乘;宣扬大乘的是一个叫龙树的,一个机灵有才智的人。” 达玛斯瓦敏供奉着的神像,不是观自在就是度母的化身。这个声闻祭司又说道:“你倒像是一个好僧人,但是供奉一个执掌家务的‘家长’(House-holder)(11)是不得当的。”
    这个声闻祭司,然后举起手来,依常理道了声祝福,“阿罗克沙霍!”,藏文的意思是——“健康平安!”。达玛斯瓦敏做过一次瞻礼后,他们问他,“他是谁?” 达玛斯瓦敏回答道,“布塔霍(Bhota ho)”,即“我是一个西藏人。”寺庙的管理人员不信他,认为具有一副美丽的牙齿还通晓梵文,一定是个印度人。他们说,“他是假装的!他不是西藏人!” 但是他们中的一个人,注意到了达玛斯瓦敏双脚的老茧,喊道,“看啊!看啊!这是穿靴子的标记!这是西藏具有的!”这时他们认识到达玛斯瓦敏真的是(西藏人)。他们问道,“怎么在西藏一个人会那么多的梵文呢?”达玛斯瓦敏回答说,他是学习来的,而他们笑了起来。
    达玛斯瓦敏在金刚宝座寺度过了三个月的夏季蛰居生活。达玛斯瓦敏说,那个时候,他为讲说不同方言的一批僧人充当翻译,他们筹集了千百件生活必需品,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而返回各自的国家。
    在金刚宝座寺地方,有一座度母神庙。庙内有女神的一个奇异的石头神像,面孔向着庙外张望。寺庙管理祭司有一次想到,“面容向庙外张望,而供奉却在(庙)内,这不好。”“那好吧,”女神说道,于是就把她的面孔转过来向(庙)內。这个神像就以“转面度母”而知名。就是现在,这个石头神像仍然存在。当觉沃杰(Jo-bo-rje)(12)访问这座神庙时,神庙之门自开,“转面度母”发出下面言辞:“如果人们希望从一个生灵的层次——这代表‘因’,到达佛的层次——这代表‘果’,人们必须净化菩提心(Bodhichitta)。”
    另有一个传说称,一名声闻派老师被河水冲走,肯定要死亡,他想起,“大乘教派有一个叫度母的,可救人溺水”,于是他喊起“尊圣度母!” 度母现身河水之中,并且言道:“你顺利的时候,从不想起我。现在你遭难,就喊起‘度母!度母!’,出来吧!” 随即女神用右手指出道路,河水退到(他的)齐腰处,于是这个人得救。他向上看,他看到女神伸展一手,伫立于河水当中。向(他的)许多同伴显现真身之后,女神再次复位成石头神像,被挪到(原义“敦请”)度母神庙,现在安放在那里,而以“河川度母”称之。
    还有一个叫做“嘲笑度母”——一个神奇的石头神像,右手掩面,表现女神嘲笑蔑视恶魔,恶魔魔罗(Mara)妄图在取得至高觉悟的时刻伤害大悟者。从前一个被魔鬼折磨的人祈求度母,度母显现他的面前,然后发出“哈-哈-哈-哈”的声音,随即(他的)病痛离他而消失。犹如上例,在演化为石头神像后,这一神像就叫做“哈哈度母”。[FS:PAGE]
    第五章的结尾叙述了法主恰译师大师对金刚宝座寺的访问。
    ①由旬(Yojana),印度计程单位,1由旬相当约 12至15公里。——译者
    ②大昭寺的别名。——译者
    ③拘莎草(Kusa grass), 印度人认为一种圣草。——译者
    ④腕尺{cubit}。古代长度测量单位。1腕尺相当于由肘到伸直指尖之臂长,相当于18英寸。
——译者
    ⑤原注:根据西藏的《大部》(Mahatuyas)的说法,(菩提伽耶)金刚宝座的中央为一个众
神所建的巨大的“世界金刚杵”所占据,菩提树生长在它的中心处。
    ⑥印度教湿婆大神的一个名号。——译者
    ⑦原注:四种瑞现姿态为:坐、卧、立、行。
    ⑧指佛陀大悟时漫步行走过的一块地方,信徒视为一个圣迹。——译者
    ⑨指距(span),通常相当 9 英寸。——译者
    (10)声闻派(Sravaka)。意“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后演绎成只修罗汉果原始佛教的上座部,即小乘教派信众。——译者
    (11)此处是小乘佛教徒对大乘佛教居士可成佛的一种揶揄,不敬的比喻。——译者
    (12) 对阿底峡的敬称。——译者
    第八章 访问灵鹫山
    总的说,印度的非佛教徒数量众多,声闻信徒较少,大乘信徒更少。印度的小乘信徒比起西藏的大乘信徒显得更为和善一些。在化缘的过程中,非佛教徒认为施舍(佛教僧人)是他们的责任。纯朴的民众,异教信众除外,都很虔诚;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僧侣,要下跪说道,“向拉胡拉致敬(Rahula he vandhanam)!”意即“向大师致敬!” 他们从不大摇大摆地走过神像和父母的房前。他们把一块红布视为赭红色圣袍。因为它是托钵僧的服饰,在路上即或发现四英寸的一小块,就是小孩子也会把它拾起。
    达玛斯瓦敏说,摩揭陀有 1512个村庄。灵鹫峰并不高。一般说,印度(即指摩揭陀)没有什么山,在西藏,灵鹫山只被看做是个中等高的山。灵鹫山呈圆形,周边为森林环绕。水从一些小山谷流下。一些山谷为岩石构成,是许多食人野兽的栖息地,如老虎、黑熊、棕熊等,因此一般人不敢深入(森林),只有一些班智达们,获得“大神通成就”的人住在那里,免遭受毒蛇和食人野兽的伤害。夏天山顶长满灌木丛和草类,呈一种青色;冬季草类枯萎,整山呈一片灰色。山上鸟类和树种繁多。在那里,法主恰译师对种族繁多的人们给与施舍,其中有的部族还持弓携箭。为了吓跑野兽,一些人敲起鼓,许多人带着海螺、铙钹和号角。一些人手持砍下的一束束竹片燃起的火光。就是当今,仍然流传着在山峰的峰顶一个令人心悦,溢出香气的地方,就是佛陀从前说法的席座。这里还留有一座建筑的断垣残壁,巴掌大和更大的碎砖块散布四周。峰顶有一砖塔,梯台式构造,每级二英寻(fathom)①半。砖塔的圆顶(字面意“瓶饰”)要比雅隆(Yar-lun)地方的唐波切(Than-po-che)的绥巴扎(bZod-pa-brag)浮屠大些。达玛斯瓦敏称,圣主(世尊)讲法的神圣地点就位于塔前。一名“大神通成就者”三年来一直住在这个塔基下面的一个洞里,未受野兽和蛇类的伤害,众人对他倍加崇敬。
    第八章讲述了法主达玛斯瓦敏 恰译师对灵鹫山的访问。
    第十章 侨居那烂陀 
    那烂陀,藏文为“人之君王”意,从前由一国王所建,因而得名。它位于恒河岸边更下方,距离金刚宝座寺西南方(误认为东南方)约两天的路程。如《宝行王正论》行文开始所说,“一位先王宗教之建树•••”,它的中央有七个巨大(高耸)尖塔,其中两个系国王所建,两个由大阿阇梨各建一个。外面,靠北边伫立着十四个(高耸)尖塔(Sikhara)①。它们的外边,建有大约八十所叫做“阿利卡”(a-ri-kha)的小僧舍,大部为国王所造;一些出自王后之手。它们遭到突厥人的破坏,完全无人照料,并无人供奉。它们全是砖结构,而许多完好无损。[FS:PAGE]
    这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圣僧、大师、大班智达罗睺罗•斯利跋陀罗(Rahula-sribhadra),他已年过九旬。摩揭陀的佛陀悉那国王尊仰这位大师和另外四名班智达以及大约七十名圣僧。一位名叫贾雅德瓦(Jayadeva)的富人,为他设置了镶有宝石的席座,装有称作“萨哈利(sa-ha-li)”的防蚊虫帘布。席座四周有可供拉起的围幔,以驱逐蚊虫,内有摇扇和灯台,拉起帷幔大师得以休息。达玛斯瓦敏说,大部分富有的人,都以类似的方式敬师为己任。达玛斯瓦敏还告之,叫做塔纳巴(Dha-na-ba)和库纳巴(Khu-na-ba)的两所寺院完好可以使用。一般说,在八十四所寺院里,建有八十四处人居房间(僧舍)。
    这里也有特别受崇敬、圣洁的四位神像:—— 卡萨尔巴纳神主(Lord  Khasarpana)②石像、“转颈”文殊师利(Manjusri)石像、坚那纳特(Jnananatha)③的奇异神像、“不佩戴首饰”的度母(Tara)像。卡萨尔巴纳(观自在)神主像安放在皇家寺院。传说,阿阇梨圣•月称(Acharya Arya Chandrakirti,音译“昌德拉吉尔蒂”)④和阿阇梨月官(Acharya Chandragomin,音译“昌德拉格敏”)⑤二人在辩论,月官不能立即作答,过了好一会才给出答案。答过之后,当阿阇梨月称提出一些有关佛法的问题,月官就装作要小解的样子,拿了一个罐子,溜了出去。达玛斯瓦敏讲道,故事说,阿阇梨月称出来看(月官到哪里去了),他看到卡萨尔巴纳神主石像的右手做出“与愿印”(danamudra),伸起一个手指,好像是在做相关的争辩。神像显现出为月官说法的姿势。就是当今,这个真人大小的神像仍然保持举起一个手指的姿态。阿阇梨月称,不偏不倚地,请求宣授佛法。对此,神像答道:“受文殊菩萨的保佑,你已经作为班智达轮回转世五百次。我不给你阐述(佛法)。禅定默想《秘密集会经》(Guhyasamaja)吧!”后来他禅定默想《秘密集会经》七天,他觉察到白色的观自在现身挺立在西方。达玛斯瓦敏补充道,虽然这一神像被称为“白色面容”,传说它也呈现过红色。当阿阇梨月称出去会见月官时,“向左转颈”的文殊师利神像,已被安放到一辆神车上,而月官被邀请去坐到另一辆车。但是他婉拒说,“乘坐到僧团寺院的车,对我不合适”。他们再三央求他,这时,月官说,“那么,我将站在妙音文殊(Manjughosa)的车子后面,像是给妙音文殊神像摇扇侍奉,而他就是这样做了。当出巡神车的队伍走到那烂陀以西一由旬,向南转向的时候,月官(突然)发觉神像活了起来。他向人们喊道,“快看啊!快看!” 可是幻象随即消逝,他又认识到他是一个物质(神像),而且一向如是,就是现今它的脖颈总是向左弯着。达玛斯瓦敏补充说,当人们向一个如真人一样大小木头神像祈祷的时候,这里就出现一个意念问题——认定它是一个真佛陀,这个神像真的会阐述佛法等事。如果认定它是一个物质的佛像、时尚的佛像,神的护佑就要停止。根据阿底峡的教诲,事物的本质是,人们观瞻到神圣的神像后,他们必须认定那就是那位真如来,因为他们在受到神的呵护。
    有一幅叫做塔拉特(Taratha)或称 “不佩戴首饰”的度母神像。从前,阿阇梨月官在菩萨位时,施舍完了他多次化缘所积攒的一切所得。这时,从南印度来了一个歌舞团,半个月以来,一直以歌舞音乐为(班智达们)取悦作乐。在讨取金钱的时候,他给与他们用来做服装的一块布,但是他们不接纳。他(月官)想到,“应当给他们什么呢?”他向度母神像祈祷,这是画在寺院东边墙壁上的一幅画像,画像开口说出话来:“把这些给他们吧!”说罢用左手从她的右手摘下几个戒指,送给月官。随后她双手和盘托出她肩胛上的饰物,于是响起了一阵响亮的口哨声。(那烂陀)的班智达们询问,“哪里来的这么多(首饰)?”调查完(此事),人们发现女神的神像上,他的指间和肩胛上只有首饰留下的痕迹,饰物却不见了,因此这个神像被称为“不佩戴首饰”的度母。人们注目那烂陀寺庙的西大门,在东面院墙的内墙面上,紧靠(神像)的双足的前边,留有月官祈求女神,俯首磕头行礼时额头的一记印痕。油脂从上滴出,化为黑点渗入地内,其痕迹却永远留在那里。这一吉祥的印迹现今亦可看到。
    关于坚那纳特神庙。突厥士兵的一名军官进驻奥丹塔普里(Odantapuri)的寺院,它位于那烂陀东边一天的行程。军官传唤了罗睺罗• 斯利• 跋陀罗大师的俗人支持者贾雅德瓦(Jayadeva)和他的一个家人。他们多日未归。后来一名行人为贾雅德瓦带来一个信息说,“这名婆罗门俗人支持者想告诉大师和弟子们,他已被这名军官扣押。军官说,他(贾雅德瓦)供养着众多侍奉大师的僧人。现在他们肯定要杀害大师和他的弟子。快逃跑!”听到逃跑的建议,大师表示,“你们逃跑吧!我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跑与不跑,是去是留,对我都是一样。”听到这个信息后,众人们请求大师,大师给了同样的回答。类似的消息纷纷传来,其余的众弟子全部跑掉。只有达玛斯瓦敏译师(Dharmasvamin-lo-tsa-ba)留在他身边,而轮到他劝大师离开。大师说,你,一个西藏人,和我留下是不明智的!所有居民和弟子们已经逃跑。你不逃,要被杀掉!”大师还斥责了他。达玛斯瓦敏答道,“就是被杀,我也不走!” 大师转为高兴,说道,“你在恪守戒誓而责任重大。现在如果你背我走,你走吗?你要走,我们两个都将逃掉!” 达玛斯瓦敏把老师背在肩上,在绕过廊柱的时候,老师说,“我们离开,让我们带一小篮子,放上糖、大米和我们珍爱的书。我们不会走远的。我有办法(救我们自己)。”西南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神殿,供奉一名护卫神,他们去了那里。大师说道,“这个坚那纳特奇异地显身于悉达瓦纳(Sitavana)火葬坟场的一块石头上,为尊者龙树(Arya-Nagarjuna)所发现,他迎请这尊神像至此圣所。”以前,突厥人搬走了这所(庙)的所有石料,不但不向神像涂抹圣油和敬拜,他们向它投掷秽物垃圾来亵渎它。参加(此举)的一个人回到奥丹塔普里,当晚腹痛暴亡。传说,第二天早上,发现神像毫发无损。次后突厥异教徒们不敢再靠近它,迈进它的门槛。[FS:PAGE]
    他们正在那里呆着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三百名突厥士兵,全副武装,准备战斗。他们一定会杀死他们,可是没有发现他们,而离去。(大师)的两名居士支持者关进铁窗牢狱许多天后,终于获释。
    达玛斯瓦敏称,这个护卫神像有一个面孔、四只手臂,比真人的个头略大。人们总要在神像上涂抹圣油。它呈绿色。人们祈求佑护,总是用额头触抵神像的肚脐,这里的石头(对他们)显出一种青绿色。
    达玛斯瓦敏第一次拜访罗睺罗大师的时候,他认为,“在摩揭陀,没有人在语法学识方面能超越他。但是逐渐显示出来,跟随大师研习语法的有好几位年轻的弟子,所有他们都比我更有学识。班智达既已来到摩揭陀,对我来说,最好是会见他。”——达玛斯瓦敏是如此表述的。后来大班智达为他宣讲《大师般尸诃》(Gurupanchasika)的“达居”(Tg.-rGyud )一节。达玛斯瓦敏认为,“我了解它,已然背记在心,现在没有必要再学它。”大班智达老师说,“去学习它的梵文注评,一直学到掌握它。” 达玛斯瓦敏研读它,这对他理解(正文)的意思极有帮助,特别感到有些(段落)值得钻研。
    夏日临近,大师说,“你应当去尼泊尔。在这里,你会死于热病。另一个西藏人来此学习,去年死掉。你过去广学佛法,如果性命有闪失,将是一个损失。无论如何,你应该离开!”朋友们也劝他走。达玛斯瓦敏想到,“夏天去尼泊尔,冬季回摩揭陀,我都要跨越恒河(“渡过恒河之艰难也够上一死”)。我还是在这里学习吧!”达玛斯瓦敏于是对老师说道,“就是我死掉,也请允许我在这里学习!”达玛斯瓦敏留了下来。夏季,有一次他的身上起了三百个溃疮,痛苦不堪。老师露出喜色地说,“你真万幸!” 达玛斯瓦敏想,“我病成这样,老师怎么还如此高兴呢?”老师说,“你的病,出于水,没有入内,排了出来。疮疖无生命之虑。你不会死的!”老师喜形于色。达玛斯瓦敏述说,那个时候他连一张地席都没有,受着剧烈伤痛折磨,随后健康日益恶化。达玛斯瓦敏补充说,有时他连印度人穿的那种叫巴尼息(ba-ni-hi)(即乌巴那,upanah),脚上只系上一个鞋带连着木制或皮制的鞋底,没帮没腰的鞋子都没有。
    有一个地区,聚集了许多非佛教徒举行祭祀。他们把许多头牲畜放置在一大片木头堆上,把它点燃。圣火烧化牲畜,尸骨火炭仍在冒烟暗燃,这时他们将做好的圆形的、三角形、长方形的曼荼罗坛城一个个地摆放在火灰堆的一头前面,口中喃喃地响起咒语声。这种牲祭的方法,任你怎么称是,并不是获取解脱的办法。真可谓是,“皈依异端邪道的人们(以为),对于他们来说,各式各样的伤害、缺乏(解脱)方法、狠毒的诅咒之路,以及对自我真实的信仰,都是行之有效的。” 达玛斯瓦敏言道,“ 这是异端的教诲,他们不了解(真正解脱)的方法;如果皈依“三宝”,人们就没有必要把希望寄托于这种教理。”
    达玛斯瓦敏讲道,印度和尼泊尔有一种绿色独根植物。它的叶子广布地面。(这种叶子)不能遭受山羊和牛畜践踏,如果(这种叶子)的其中一个被伤害,其余的叶子将会枯萎,就像一群朋友之间的情况一样:假如一个人变坏,就会像一片腐烂的“圆叶”那样,污染一个“圈子”,其余的人也会变坏。用刀割下叶子腐烂的那半,在上边撒上贝壳烧成的灰,它就成了酵母的代用品。然后用香料熏香,用布封起捂上两天。揭开布,他们把它叫巴那(pa-na)。西藏把这种饮料学名叫托姆宝拉(tom-bo-la),口语叫廓拉(go-la)⑥,尼泊尔也这样称呼。藏语把它称为:索孜(so-rtsi)⑦,或称涂牙剂。达玛斯瓦敏补充说,其色红,裨益牙齿,所以称之为索孜或涂牙剂。
    尼泊尔的石榴酸汁叫做“达利巴”(da-ri-ba),为佛教僧人用以制作一种饮料。印度(即摩揭陀)佛教僧侣不饮酒。
    在那烂陀的学业完成后,达玛斯瓦敏请求老师允其返回西藏,但是老师没有答应。又过一个月,老师开口说,你已经掌握了许多教理,这将有益众生。你应该回西藏了!”达玛斯瓦敏马上请辞,但是老师说,“今天再呆一宿!”并且说,“你明天起程,如今天走,夜里你得赶到船的渡口,要等候到凌晨,才有渡船。”一夜度过,次日早晨,老师衣冠齐整地给他送行,说道,“现在你可以走了!”老师叮咛道:“你是个好僧人,去西藏吧!” 说着留下了泪水。“我老了,西藏遥远。今生我们不能相见,我们将会面在佛国净土。”达玛斯瓦敏重新开启了他的旅程。达玛斯瓦敏说,他极为崇敬他的老师。法主恰译师在摩揭陀生活了整整两年。
    ①这里“尖塔”是指印度西卡拉式(Sikhara)尖顶形庙宇建筑。这种庙宇底部为长方形,向上体积递减,顶部呈尖锥形或圆锥形。——译者
    ②卡萨尔巴纳神主(Lord  Khasarpana)。大乘密宗崇拜的观自在的一种化身,卡萨尔巴纳有“翱翔”意。——译者)
    ③ 坚那纳特(Jnananatha)。密宗神,“知识主”意,从文中看,是一位保护神。——译者
    ④ 月称(Chandrakirti)。据2006年新编《佛教史》载,为7世纪南印度人,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后期中观派代表。注释龙树《中论》,恢复彻底怀疑论的传统,否认一切自性、一切实在;在轻蔑一切权威和教条的外观下,用“方便”的口号辩解一切个人可能的任性行为。这种思想成了密宗得以向纵欲主义方向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著有《八中论》等。他还是一名知名的因明论师。——译者
    ⑤ 月官(Chandragomin)。据2006年新编《佛教史》载,其为后期的“唯识论”瑜伽行派代表人物。并以精通声明和显密二教闻名于藏传佛教。著有《菩萨律仪二十论》等40余部,多有藏文译本。据说,月称用中观的“无自性”说解释“中道”,月官从瑜伽的“唯识性”阐发“中道”,连续争辩达七年之久。 ——译者
    (5a)A•S•阿勒塔卡尔(Altekar)在他的《总编辑序言》中分析说:
“ 根据达玛斯瓦敏所见,佛教和印度教的主要分歧点在于:
    1) 供奉的祭品涉及杀戮。达玛斯瓦敏两次提到,一大批牲畜如何在迦利和大自在天神像前面前被杀掉;有的时候它们甚至被活活炙烤而死。
    2) 佛教徒指责印度教徒伤害生灵,他们认为,这是绝对要予以谴责的。
    3) 佛教徒进而觉得,印度教徒的解脱方法不对头,他们可悲错误地相信实在的个我和灵魂。”
    ⑥一种贝子灰。——译者
    ⑦一种固齿药。——译者
相关推荐
  • 德格竹庆寺葛嘎副主任心系灾区

    日前,一批由甘孜州德格县琉璃光慈善医院组织捐助的180件药品和10吨大米从成都凤凰机场紧急运抵茂县,并分发到了灾民手中。茂县受灾群众激动地握着葛嘎院长的手说:“谢谢你们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德格县竹庆寺管会副主任、琉璃光慈善医...

    2008-06-22 编辑:admin 8068
  • 青海省藏医院荣获2019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多项大奖

    今年上半年,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及公示等环节,最终青海省藏医院院集体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民族医药著作二等奖。同时,国家级非遗项目藏医药浴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李先加、多杰才让完成的非遗项目《常用藏药炮制技艺汇编》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9-12-25 编辑:青阳卓玛 10461
  • 兴海县委党校开展基层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为了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加强村干部和农牧民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提升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近日,兴海县委党校开展农牧民基层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兴海县委党校副校长杨秀才让同志先后赴河卡镇宁曲村、龙藏乡桑什斗村、中铁乡龙吾隆村、...

    2019-09-02 编辑:admin 7292
  • 海南州第二批医疗机构药品配送招标结果公告

      根据青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企业招标工作的通知》(青卫药械〔2014〕1号)文件要求,我局于2014年1月25日公开进行招标评标工作,现将招标确定的配送企业公告如下(招标结果详见附件):   公告期从1月25日起至2月11日18时止,公告期内...

    2014-01-25 编辑:admin 1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