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学院:为雪域高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柯昌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8-10-08 15:38:41
点击数:
—西藏民族学院走过 50 年不平凡历程
1960年,13岁的穷苦喇嘛丹增脱去袈裟,走出藏北草原深处的一所古寺,来到位于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步入社会后,他从《西藏日报》的普通记者,成长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
像丹增一样,在西藏民族学院成立50年来培养出的3万多名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西藏自治区的区、地、县级领导干部,构成西藏干部的主体力量。
10月5日,西藏民族学院迎来建校50周年华诞。50年来,西藏民族学院始终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共命运,始终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生力军
1958年9月15日,在渭水河畔的古都咸阳,西藏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西藏公学”诞生了。1965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
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的西藏民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并重的综合性现代高等民族院校。
西藏民族学院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第一: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班,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专科专业。1979年,语文系招收汉语文本科班,开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批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2004年,西藏民院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50年来,西藏民族学院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输送了3万余名建设人才。他们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是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生力军。
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西藏民族学院在创建之初,就坚持不懈地在师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西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在课程设置上,西藏民院根据本校学生的来源、民族构成以及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要奔赴西藏就业的现实情况,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课程,构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西藏民院开设的“藏族史”“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党的民族政策,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西藏民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及西藏的重大庆典活动时,都要请老同志给师生作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报告。
建设西藏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藏学重镇
西藏民族学院以藏学、民族学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旗帜,在民族理论和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藏学专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顾祖成教授致力于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主持编纂了《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等;彭英全教授致力于民族和宗教理论研究,主编有《西藏宗教概说》、《民族理论纲要》等;于乃昌教授长期致力于西藏民族审美文化研究,著有《西藏审美文化》,并获多项成果。
以深厚的学术实力为支撑,西藏民族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大项目《西藏通鉴》和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级项目,项目包含了西藏体育史、《史记》民族思想、藏语报刊史等,并承担了西藏自治区8部志书的编撰任务。《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明清治藏史要》等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褒奖。
1960年,13岁的穷苦喇嘛丹增脱去袈裟,走出藏北草原深处的一所古寺,来到位于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步入社会后,他从《西藏日报》的普通记者,成长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
像丹增一样,在西藏民族学院成立50年来培养出的3万多名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西藏自治区的区、地、县级领导干部,构成西藏干部的主体力量。
10月5日,西藏民族学院迎来建校50周年华诞。50年来,西藏民族学院始终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共命运,始终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生力军
1958年9月15日,在渭水河畔的古都咸阳,西藏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西藏公学”诞生了。1965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
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的西藏民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并重的综合性现代高等民族院校。
西藏民族学院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第一: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班,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专科专业。1979年,语文系招收汉语文本科班,开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批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2004年,西藏民院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50年来,西藏民族学院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输送了3万余名建设人才。他们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是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生力军。
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西藏民族学院在创建之初,就坚持不懈地在师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西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在课程设置上,西藏民院根据本校学生的来源、民族构成以及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要奔赴西藏就业的现实情况,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课程,构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西藏民院开设的“藏族史”“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党的民族政策,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西藏民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及西藏的重大庆典活动时,都要请老同志给师生作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报告。
建设西藏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藏学重镇
西藏民族学院以藏学、民族学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旗帜,在民族理论和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藏学专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顾祖成教授致力于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主持编纂了《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等;彭英全教授致力于民族和宗教理论研究,主编有《西藏宗教概说》、《民族理论纲要》等;于乃昌教授长期致力于西藏民族审美文化研究,著有《西藏审美文化》,并获多项成果。
以深厚的学术实力为支撑,西藏民族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大项目《西藏通鉴》和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级项目,项目包含了西藏体育史、《史记》民族思想、藏语报刊史等,并承担了西藏自治区8部志书的编撰任务。《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明清治藏史要》等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褒奖。
相关推荐
甘孜州石渠县发现吐蕃时期石刻群
甘孜州石渠县发现吐蕃时期(唐代)石刻群 10月9日,记者从石渠县唐蕃古道考古新发现发布会上获悉,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组成的专家组在石渠县境内新发现规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吐蕃时期(唐代)石...
2013-10-12 编辑:admin 7379多康地区民间弹唱大赛西宁赛区火热启动
9月5日上午十点,由青海藏语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第四届多康地区民间弹唱大赛西宁赛区海选赛在省广播电视台拉开帷幕。 选手正在调音准备 西宁赛区评委 海选赛上由来自省内外各地的弹唱爱好者29人参赛。经过层层角逐,最终10名选手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复赛阶段,其中有三名女...
2011-09-07 编辑:admin 5621海南州妇联“四服务四送”活动温暖基层妇女心
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海南州妇联坚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以狠抓干部作风转变和服务妇女儿童办实事为重点,组织开展“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大走访活动,通过“服务村民送项目、服务妇女送帮扶、服务儿童送关爱、服务孤老送温暖”...
2014-05-23 编辑:admin 68322008年西藏大学普高招生章程
为了做好我校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学校基本情况 第一条 学校名称:西藏大学 第二条 学校校址: 老校区:拉萨市江苏路36号 新校区:拉萨市藏大路东端 医学院校区:拉萨市罗布林卡...
2008-06-02 编辑:admin 845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