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藏区蓬勃发展的热土——海南藏族自治州
作者:金刚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19 08:37:57
点击数: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在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东与省会城市西宁、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毗连,西与海西州接壤,南与果洛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州相望,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地处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黄河谷地,整体呈边缘高中间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年平均气温-4.6℃-7.2℃,年降水量250-450毫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总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18%;自治州于1953年建政,现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五县,有36个乡(镇),4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18万人,有藏、汉、蒙、回、土、撒拉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7.6%,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7%,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海南历史悠久, 远在7000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史载历史源于秦汉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海南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古朴精深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明,使其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在这里传承和演绎, 巍巍昆仑和烟波浩渺的青海湖从来都是中华史前文明传说的发祥地, 唐蕃古道的遗风、藏汉和亲的佳话穿越时空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顺应潮流、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设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州的战略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继续实施“三线两区一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上努力建设“六个最大”,在发展速度上力争实现“三个两位数增长”和“两个翻一番”,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实十大跨越。要求全州上下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点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找准着力点,借助“十五”期形成的良好产业基础、领先于全省其他地区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优势和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81亿元,年均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亿元,年均增长10%,保持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海南各族人民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明确三大任务、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四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努力强化“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以“人一之、我十之”的良好精神状态,将开放活州作为基本着力点,以引资兴州作为主要突破口,把工业强州作为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宏伟蓝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断丰富特色经济内涵,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更为灿烂辉煌的明天。
海南是我省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区,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最富集和现代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宝地。青藏、青康、西久三条国道公路干线横穿境内5县14个乡(镇),连接东西、辐射青南,处于全省中心位置。自治州地域辽阔,山河瑰丽,资源丰富,宝藏荟萃,各种资源开发极富潜力。农牧业资源存量丰厚。海南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沃野千里,牧场辽阔,水草丰美,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4947.22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4%,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4%。年产饲草资源干物质总量为31.34亿公斤,草地理论载畜量为495万羊单位。境内畜种构成以羊为主,2006年末,全州各类牲畜存栏460万头(只),其中羊396万只,牦牛60万头。年产羊毛4990吨,肉类总量为46245吨,奶36656吨。藏系绵羊所产的“西宁大白毛”畅销国内外市场,是毛纺织的优良原料。“高原之舟”—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也是海南的主要畜种之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全州实有耕地128.64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支流冲积河谷地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单产较高。盛产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胡麻、甜菜等,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75776吨、油料35439吨、药材313吨、蔬菜33179吨。黄河谷地还出产西瓜、苹果、梨、桃、杏等水果。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和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加之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原冷凉性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极具潜力。
海南境内水域宽广,发展渔业前景看好。龙羊峡38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尼那、拉西瓦等黄河干流水电站及贵德黄河水域,均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水流稳等发展高原特色渔业的优越条件。
水电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黄河在州境内横贯五县,干流长411.3公里,干流水域落差大,跨度窄,水量丰富,是黄河水利电力资源的“富矿区”,电力蕴藏量900万千瓦;境内黄河流域主要支流水电蕴藏量约60万千瓦。我州境内已建成及正在修建的黄河干流梯级电站有龙羊峡、尼那、拉西瓦、羊曲、班多、茨哈等;曲什安河、大河坝河、茫拉河等支流梯级水电的开发也步入新的台阶;打造海南沿黄水电工业经济带战略构想正式起步。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锡、铁、汞及大理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铜、锡、汞、钨、大理石的储量均占省内首位,且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尤其是鄂拉山成矿带铜矿金属储量达120多万吨,占全省储量的60%,为全国七大铜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有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草原门户日月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全国五大最美丽的湖泊之首的高原明珠青海湖;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鸟岛;有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黄河风光和镶嵌在黄河南岸万绿从中而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塞外古镇河阴镇;有藏传佛教圣地赛宗寺;有能治疗各种疾病而驰名中外的贵德扎仓温泉,以及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待开发的生态、探险、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资源,前景十分广阔。中藏药材资源利用价值可观。自治州高原大陆性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物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冬虫夏草、甘草、雪莲、大黄、麻黄草等野生植物资源;有雪豹、白唇鹿、雪鸡、麝、水獭等野生动物资源,均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千帆竞发,时不我待,在“开放活州”、“引资兴州”战略思想的鼓舞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和谐家园的建设,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青海藏区强州品牌,并以高原人民独有的宽广胸怀真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到海南观光、投资兴业,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FS:PAGE] 共 和 县 概 况
共和县地处黄河上游,举世闻名的龙羊峡水电站在境内,全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位于其北域。首府恰卜恰镇是州政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1814万亩,拥有耕地25.2万亩。总人口12.08万人,有汉、藏、回、蒙、撒拉等20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4.9%。109、214国道贯穿境内,县乡公路四季畅通。邮政、电信服务功能齐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
共和县居于全州“三线两区一中心”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博大的世界屋脊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和精深的藏区文化泽被后世,为这方水土养育的儿女铸就新的辉煌、创造新的文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直以来,遐尔闻名的草原门户——日月山、屋脊宝鉴——青海湖、黄河明珠——龙羊峡水电站、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唐蕃古道的必由之路——倒淌河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在“三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该县正致力于打造青海藏区民族旅游文化重镇的品牌,一座集中展示安多藏文化独特魅力的高原新城将在勤劳而又纯朴、热情而又豪放的高原儿女的建设下,矗立在新世纪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青海征途的最前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又为该县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三业并举、联动发展”的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的启动,环青海湖地区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这将为巩固和提升我州在全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带两区”工业发展布局中,共和县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把共和建设成为六州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基地”的发展思路,这座美丽的高原新城正在成为实施“工业强州”目标的龙头先锋,恰卜恰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区的全面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全州工业发展布局,提升了“中心”产业聚集能力,强化了“中心”高强辐射作用,对加快全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恢复我州传统毛纺工业大州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历漫长蛰伏期的地方工业将重新焕发青春,以蓬勃的生气向世人昭示共和灿烂辉煌的明天。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朋友前来此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携手促进共和大发展。
[FS:PAGE] 贵 德 县 概 况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黄河上游建制最早,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河谷川水地区林木葱郁,阡陌纵横,盛产瓜果,是有名的“高原瓜果之乡”,首府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全县总面积3703平方公里,辖3乡4镇,119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居有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河阴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九曲黄河中贯贵德而过,境内流程76.8公里。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是我州“沿黄水电工业经济带”的重点建设开发区,也是“三点一线”旅游黄金线路的主要旅游、休闲、度假区,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公里,是青海省东部和省府西宁通往青南地区西久公路要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西久公路横贯贵德县境,循(化)贵(德)公路、贵(德)共(和)公路和水上航运线将贵德与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李家峡和国家名胜风景区青海湖相联,县乡公路已全面开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使贵德与外界沟通更为便捷。贵德已成为青海省和海南州最具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遵循“农业富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贵德县依峙自然禀赋优势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在注重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凭借“古八景”(仙阁插云、佛泉冬温、黄河春涨、南海溪声、素古积雪、东山烟雨、羊峡古碑、龙池灵湫)和丹霞千佛、河滨翠珠等为代表的“新八景”(石峡飞瀑、文昌仙阁、丹霞千佛、河滨翠珠、遗佛献珠、长虹卧波、梨花堆雪、虎台揽春),倾力打造“高原梨都”的旅游品牌,“天下黄河贵德清”饮誉在外,“西宁后花园”坐实于内,成为全省“三大旅游精品开发区”之一。按照全州经济发展布局,未来五年,贵德县将立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贵德古城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阿什贡丹霞地貌—松巴峡口为主的碧水丹霞风景旅游区和以黄河两岸为主的黄河风情旅游区、以拉西瓦电站—尼那电站—贺尔加大桥为主线的黄河漂流探险和高原明珠观光旅游区、以温泉为主的药浴疗养区以及以河滨公园、温泉宾馆、梨花别墅、玉泉山庄、民族风情园、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度假休闲区。通过连续举办“梨花艺术节”、“六月会”、“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活动,拓展了该县发展旅游业的宣传空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增强了休闲观光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贵德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青海王牌景点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高。
“才饮黄河水,又闻梨花香”美丽娟秀的高原梨都贵德热忱欢迎八方宾朋来到这片高原净土,尽情领略田园风光、投资兴业、携手发展。
[FS:PAGE] 贵 南 县 概 况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西倾山与黄河之间,全县总面积为6649.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达631.09万亩,耕地面积43.93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县府所在地为茫曲镇,位于茫拉河畔、三贵公路终点,距省会西宁2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157公里。全县辖4乡2镇75个村和3个城镇居委会,总人口为17529户69793人,分属藏、汉、回、蒙古、土族、撒拉等12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5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8%。
贵南县是我州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境内雨量较为充沛,水草丰美,尤宜发展草产畜牧业,截止2006年,贵南县退耕还林草总面积达51.1万亩(贵南县28.3万亩,贵南草业公司22.8万亩),其中牧草种植面积28.11万亩(贵南县14.92万亩,贵南草业公司13.19万亩),从加拿大引种栽培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种植了优良多年生牧草──无芒雀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从澳大利亚引种了一年生优良牧草──“天鹅”燕麦品种。据测产调查分析,全县人工草地年可产青干草总量8433万公斤。另外,全县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面积5万亩,年可产青干草5000万公斤。饲草总量达1.3亿公斤,每年牧草可实现总产值5000万元。在木格滩被纳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以后,贵南县进一步完善草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优质牧草种植和推广力度,扩大豆科类牧草及高产燕麦种植面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草产量,为全州乃至全省发展牛羊育肥业、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
“十一五”期间,州、县两级围绕“把贵南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草产业基地”的目标,积极推进饲草基地建设,设施畜牧业发展迅速,奶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油菜、青稞为主的旱作农业产量、品质显著提高,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进程日益加快,依托饲草产业发展,贵南县各族群众将在建设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州的康庄大道上愈行愈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热情奔放的贵南人民欢迎四海宾朋来到青藏高原观光旅游,并真诚希望能与您携手合作,共建自然和谐、山川秀美的新贵南。
[FS:PAGE] 同 德 县 概 况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三州交汇带。省道西久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黄河由东向西以半环状绕县半周。县域总面积4758平方公里,辖3乡2镇73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县城所在地尕巴松多镇为同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海拔3060半左右,常住人口约5000人,距州府恰卜恰256公里,离省会西宁282公里。同德县南部的河北、秀麻两乡为纯牧业乡,中部的尕巴松多镇及唐干、谷芒两乡为农牧结合的乡镇,紧邻黄河和巴曲河的巴沟乡为农业乡。
同德县有较为丰富的牧业、农业、矿产、水电、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其中尤以丰厚的宗日文化旅游资源和水能、矿产资源著称。作为宗日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熠熠生辉的古老文明散发着绚烂光彩,吸引着世人的脚步。尘封已久的高原原始旅游资源是先祖们馈贻后人的宝藏,这里有闻名省内外的宗日文化遗址;规模恢弘、幽静神秘的石藏、拉加、赛力亥宗教寺院;草密林深、惊涛拍岸的拉加、德阳、班多黄河大峡谷;青山绿水、风景秀美的河北、秀麻天然林区;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的千里大草原,多姿多彩、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这些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和雄浑的高原自然景观,为同德县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境内现已探明的矿藏有汞、金、钨、锑等14种,尤其是汞矿和钨矿,地质工作程度高,资源提交数量大,在青海矿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水能蕴藏量十分可观:黄河在本县流长206公里,出入口落差530米,同德境内黄河干流上已列入全省建设规划的中型电站有6座,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境内有黄河支流48条,较大的有1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8.15万千瓦。水电资源的开发将给同德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同德县经济以牧为主,农业为辅,小水电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有一定比重。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同德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奋发图强,加快发展,经济社会落后的面貌不断得到改变。GDP、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不断跃升,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进入了同德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德县将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真诚欢迎八方宾朋和有识之士来这片热土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FS:PAGE] 兴 海 县 概 况
兴海县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县界东与海南州同德、贵南县以黄河为界,南与果洛州玛沁县、玛多县毗邻,西与海西州都兰县接壤,北与海南州共和县相连。全县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牧业县,共有天然草场1515.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9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403.8万亩;年产鲜草22.7亿公斤。目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104.75万头(只)。县辖6乡2镇57个行政村,总人口6.21万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7.27%。县城距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138公里,距省会西宁271公里,国道214线横穿全县南北。境内矿产、水电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明显,其中高原瑰宝——冬虫夏草,以体大质优量多,饮誉国内外市场。
兴海县是海南州乃至青海省的富矿区,是全国31个重点找矿县和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中已探明储量达到一定规模可开发的有色金属有:赛什塘、铜峪沟铜矿,格尔沟银矿,索拉沟多金属矿,什多龙铅锌矿,日龙沟锡矿,满丈岗金矿等,潜在价值约300亿元。“十一五”期间,按照“把兴海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铜矿开发基地”的发展思路,根据“一带两区”工业发展布局,“以兴海为主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加工工业区”建设已启动实施。目前,赛什塘铜矿正在做相邻的铜峪沟铜矿的前期工作,也获得了邻近日龙沟锡矿的探矿权。据测,三个矿的潜在价值近100亿元,其中,赛什塘铜矿的潜在价值为27亿元,铜峪沟铜矿潜在价值为37亿元,日龙沟锡矿的潜在价值为45亿元。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横贯全县南北,野狐峡、班多峡就在县境内,黄河的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大河坝河流经全县,县内河流总径流量为12.92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24万千瓦。仅曲什安便可建梯级电站4座,其中毛多、尕曲两个电站已签订了正式开发合同,现已开工建设,在“十一五”及更长一段时间,兴海县将逐步在大河坝流域建成总装机达5.78万千瓦的七级梯级电站,在曲什安河流域建成总装机达13.3万千瓦的4座电站。海南已进入了水电资源开发的“黄金期”。
兴海山川巍峨,草原广袤,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高原风光更是旖旎诱人,素有“海南宝地”之称,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兴海人民以高原儿女独有的宽广胸怀,热忱欢迎八方宾朋与我们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
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在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东与省会城市西宁、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毗连,西与海西州接壤,南与果洛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州相望,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地处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黄河谷地,整体呈边缘高中间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年平均气温-4.6℃-7.2℃,年降水量250-450毫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总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18%;自治州于1953年建政,现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五县,有36个乡(镇),4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18万人,有藏、汉、蒙、回、土、撒拉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7.6%,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7%,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海南历史悠久, 远在7000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史载历史源于秦汉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海南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古朴精深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明,使其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在这里传承和演绎, 巍巍昆仑和烟波浩渺的青海湖从来都是中华史前文明传说的发祥地, 唐蕃古道的遗风、藏汉和亲的佳话穿越时空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顺应潮流、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设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州的战略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继续实施“三线两区一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上努力建设“六个最大”,在发展速度上力争实现“三个两位数增长”和“两个翻一番”,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实十大跨越。要求全州上下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点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找准着力点,借助“十五”期形成的良好产业基础、领先于全省其他地区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优势和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81亿元,年均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亿元,年均增长10%,保持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海南各族人民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明确三大任务、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四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努力强化“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以“人一之、我十之”的良好精神状态,将开放活州作为基本着力点,以引资兴州作为主要突破口,把工业强州作为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宏伟蓝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断丰富特色经济内涵,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更为灿烂辉煌的明天。
海南是我省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区,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最富集和现代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宝地。青藏、青康、西久三条国道公路干线横穿境内5县14个乡(镇),连接东西、辐射青南,处于全省中心位置。自治州地域辽阔,山河瑰丽,资源丰富,宝藏荟萃,各种资源开发极富潜力。农牧业资源存量丰厚。海南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沃野千里,牧场辽阔,水草丰美,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4947.22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4%,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4%。年产饲草资源干物质总量为31.34亿公斤,草地理论载畜量为495万羊单位。境内畜种构成以羊为主,2006年末,全州各类牲畜存栏460万头(只),其中羊396万只,牦牛60万头。年产羊毛4990吨,肉类总量为46245吨,奶36656吨。藏系绵羊所产的“西宁大白毛”畅销国内外市场,是毛纺织的优良原料。“高原之舟”—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也是海南的主要畜种之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全州实有耕地128.64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支流冲积河谷地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单产较高。盛产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胡麻、甜菜等,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75776吨、油料35439吨、药材313吨、蔬菜33179吨。黄河谷地还出产西瓜、苹果、梨、桃、杏等水果。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和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加之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原冷凉性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极具潜力。
海南境内水域宽广,发展渔业前景看好。龙羊峡38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尼那、拉西瓦等黄河干流水电站及贵德黄河水域,均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水流稳等发展高原特色渔业的优越条件。
水电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黄河在州境内横贯五县,干流长411.3公里,干流水域落差大,跨度窄,水量丰富,是黄河水利电力资源的“富矿区”,电力蕴藏量900万千瓦;境内黄河流域主要支流水电蕴藏量约60万千瓦。我州境内已建成及正在修建的黄河干流梯级电站有龙羊峡、尼那、拉西瓦、羊曲、班多、茨哈等;曲什安河、大河坝河、茫拉河等支流梯级水电的开发也步入新的台阶;打造海南沿黄水电工业经济带战略构想正式起步。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锡、铁、汞及大理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铜、锡、汞、钨、大理石的储量均占省内首位,且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尤其是鄂拉山成矿带铜矿金属储量达120多万吨,占全省储量的60%,为全国七大铜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有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草原门户日月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全国五大最美丽的湖泊之首的高原明珠青海湖;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鸟岛;有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黄河风光和镶嵌在黄河南岸万绿从中而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塞外古镇河阴镇;有藏传佛教圣地赛宗寺;有能治疗各种疾病而驰名中外的贵德扎仓温泉,以及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待开发的生态、探险、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资源,前景十分广阔。中藏药材资源利用价值可观。自治州高原大陆性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物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冬虫夏草、甘草、雪莲、大黄、麻黄草等野生植物资源;有雪豹、白唇鹿、雪鸡、麝、水獭等野生动物资源,均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千帆竞发,时不我待,在“开放活州”、“引资兴州”战略思想的鼓舞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和谐家园的建设,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青海藏区强州品牌,并以高原人民独有的宽广胸怀真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到海南观光、投资兴业,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FS:PAGE] 共 和 县 概 况
共和县地处黄河上游,举世闻名的龙羊峡水电站在境内,全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位于其北域。首府恰卜恰镇是州政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1814万亩,拥有耕地25.2万亩。总人口12.08万人,有汉、藏、回、蒙、撒拉等20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4.9%。109、214国道贯穿境内,县乡公路四季畅通。邮政、电信服务功能齐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
共和县居于全州“三线两区一中心”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博大的世界屋脊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和精深的藏区文化泽被后世,为这方水土养育的儿女铸就新的辉煌、创造新的文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直以来,遐尔闻名的草原门户——日月山、屋脊宝鉴——青海湖、黄河明珠——龙羊峡水电站、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唐蕃古道的必由之路——倒淌河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在“三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该县正致力于打造青海藏区民族旅游文化重镇的品牌,一座集中展示安多藏文化独特魅力的高原新城将在勤劳而又纯朴、热情而又豪放的高原儿女的建设下,矗立在新世纪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青海征途的最前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又为该县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三业并举、联动发展”的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的启动,环青海湖地区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这将为巩固和提升我州在全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带两区”工业发展布局中,共和县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把共和建设成为六州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基地”的发展思路,这座美丽的高原新城正在成为实施“工业强州”目标的龙头先锋,恰卜恰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区的全面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全州工业发展布局,提升了“中心”产业聚集能力,强化了“中心”高强辐射作用,对加快全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恢复我州传统毛纺工业大州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历漫长蛰伏期的地方工业将重新焕发青春,以蓬勃的生气向世人昭示共和灿烂辉煌的明天。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朋友前来此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携手促进共和大发展。
[FS:PAGE] 贵 德 县 概 况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黄河上游建制最早,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河谷川水地区林木葱郁,阡陌纵横,盛产瓜果,是有名的“高原瓜果之乡”,首府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全县总面积3703平方公里,辖3乡4镇,119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居有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河阴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九曲黄河中贯贵德而过,境内流程76.8公里。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是我州“沿黄水电工业经济带”的重点建设开发区,也是“三点一线”旅游黄金线路的主要旅游、休闲、度假区,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公里,是青海省东部和省府西宁通往青南地区西久公路要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西久公路横贯贵德县境,循(化)贵(德)公路、贵(德)共(和)公路和水上航运线将贵德与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李家峡和国家名胜风景区青海湖相联,县乡公路已全面开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使贵德与外界沟通更为便捷。贵德已成为青海省和海南州最具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遵循“农业富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贵德县依峙自然禀赋优势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在注重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凭借“古八景”(仙阁插云、佛泉冬温、黄河春涨、南海溪声、素古积雪、东山烟雨、羊峡古碑、龙池灵湫)和丹霞千佛、河滨翠珠等为代表的“新八景”(石峡飞瀑、文昌仙阁、丹霞千佛、河滨翠珠、遗佛献珠、长虹卧波、梨花堆雪、虎台揽春),倾力打造“高原梨都”的旅游品牌,“天下黄河贵德清”饮誉在外,“西宁后花园”坐实于内,成为全省“三大旅游精品开发区”之一。按照全州经济发展布局,未来五年,贵德县将立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贵德古城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阿什贡丹霞地貌—松巴峡口为主的碧水丹霞风景旅游区和以黄河两岸为主的黄河风情旅游区、以拉西瓦电站—尼那电站—贺尔加大桥为主线的黄河漂流探险和高原明珠观光旅游区、以温泉为主的药浴疗养区以及以河滨公园、温泉宾馆、梨花别墅、玉泉山庄、民族风情园、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度假休闲区。通过连续举办“梨花艺术节”、“六月会”、“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活动,拓展了该县发展旅游业的宣传空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增强了休闲观光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贵德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青海王牌景点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高。
“才饮黄河水,又闻梨花香”美丽娟秀的高原梨都贵德热忱欢迎八方宾朋来到这片高原净土,尽情领略田园风光、投资兴业、携手发展。
[FS:PAGE] 贵 南 县 概 况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西倾山与黄河之间,全县总面积为6649.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达631.09万亩,耕地面积43.93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县府所在地为茫曲镇,位于茫拉河畔、三贵公路终点,距省会西宁2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157公里。全县辖4乡2镇75个村和3个城镇居委会,总人口为17529户69793人,分属藏、汉、回、蒙古、土族、撒拉等12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5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8%。
贵南县是我州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境内雨量较为充沛,水草丰美,尤宜发展草产畜牧业,截止2006年,贵南县退耕还林草总面积达51.1万亩(贵南县28.3万亩,贵南草业公司22.8万亩),其中牧草种植面积28.11万亩(贵南县14.92万亩,贵南草业公司13.19万亩),从加拿大引种栽培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种植了优良多年生牧草──无芒雀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从澳大利亚引种了一年生优良牧草──“天鹅”燕麦品种。据测产调查分析,全县人工草地年可产青干草总量8433万公斤。另外,全县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面积5万亩,年可产青干草5000万公斤。饲草总量达1.3亿公斤,每年牧草可实现总产值5000万元。在木格滩被纳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以后,贵南县进一步完善草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优质牧草种植和推广力度,扩大豆科类牧草及高产燕麦种植面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草产量,为全州乃至全省发展牛羊育肥业、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
“十一五”期间,州、县两级围绕“把贵南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草产业基地”的目标,积极推进饲草基地建设,设施畜牧业发展迅速,奶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油菜、青稞为主的旱作农业产量、品质显著提高,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进程日益加快,依托饲草产业发展,贵南县各族群众将在建设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州的康庄大道上愈行愈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热情奔放的贵南人民欢迎四海宾朋来到青藏高原观光旅游,并真诚希望能与您携手合作,共建自然和谐、山川秀美的新贵南。
[FS:PAGE] 同 德 县 概 况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三州交汇带。省道西久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黄河由东向西以半环状绕县半周。县域总面积4758平方公里,辖3乡2镇73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县城所在地尕巴松多镇为同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海拔3060半左右,常住人口约5000人,距州府恰卜恰256公里,离省会西宁282公里。同德县南部的河北、秀麻两乡为纯牧业乡,中部的尕巴松多镇及唐干、谷芒两乡为农牧结合的乡镇,紧邻黄河和巴曲河的巴沟乡为农业乡。
同德县有较为丰富的牧业、农业、矿产、水电、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其中尤以丰厚的宗日文化旅游资源和水能、矿产资源著称。作为宗日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熠熠生辉的古老文明散发着绚烂光彩,吸引着世人的脚步。尘封已久的高原原始旅游资源是先祖们馈贻后人的宝藏,这里有闻名省内外的宗日文化遗址;规模恢弘、幽静神秘的石藏、拉加、赛力亥宗教寺院;草密林深、惊涛拍岸的拉加、德阳、班多黄河大峡谷;青山绿水、风景秀美的河北、秀麻天然林区;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的千里大草原,多姿多彩、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这些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和雄浑的高原自然景观,为同德县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境内现已探明的矿藏有汞、金、钨、锑等14种,尤其是汞矿和钨矿,地质工作程度高,资源提交数量大,在青海矿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水能蕴藏量十分可观:黄河在本县流长206公里,出入口落差530米,同德境内黄河干流上已列入全省建设规划的中型电站有6座,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境内有黄河支流48条,较大的有1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8.15万千瓦。水电资源的开发将给同德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同德县经济以牧为主,农业为辅,小水电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有一定比重。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同德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奋发图强,加快发展,经济社会落后的面貌不断得到改变。GDP、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不断跃升,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进入了同德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德县将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真诚欢迎八方宾朋和有识之士来这片热土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FS:PAGE] 兴 海 县 概 况
兴海县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县界东与海南州同德、贵南县以黄河为界,南与果洛州玛沁县、玛多县毗邻,西与海西州都兰县接壤,北与海南州共和县相连。全县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牧业县,共有天然草场1515.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9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403.8万亩;年产鲜草22.7亿公斤。目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104.75万头(只)。县辖6乡2镇57个行政村,总人口6.21万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7.27%。县城距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138公里,距省会西宁271公里,国道214线横穿全县南北。境内矿产、水电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明显,其中高原瑰宝——冬虫夏草,以体大质优量多,饮誉国内外市场。
兴海县是海南州乃至青海省的富矿区,是全国31个重点找矿县和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中已探明储量达到一定规模可开发的有色金属有:赛什塘、铜峪沟铜矿,格尔沟银矿,索拉沟多金属矿,什多龙铅锌矿,日龙沟锡矿,满丈岗金矿等,潜在价值约300亿元。“十一五”期间,按照“把兴海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铜矿开发基地”的发展思路,根据“一带两区”工业发展布局,“以兴海为主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加工工业区”建设已启动实施。目前,赛什塘铜矿正在做相邻的铜峪沟铜矿的前期工作,也获得了邻近日龙沟锡矿的探矿权。据测,三个矿的潜在价值近100亿元,其中,赛什塘铜矿的潜在价值为27亿元,铜峪沟铜矿潜在价值为37亿元,日龙沟锡矿的潜在价值为45亿元。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横贯全县南北,野狐峡、班多峡就在县境内,黄河的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大河坝河流经全县,县内河流总径流量为12.92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24万千瓦。仅曲什安便可建梯级电站4座,其中毛多、尕曲两个电站已签订了正式开发合同,现已开工建设,在“十一五”及更长一段时间,兴海县将逐步在大河坝流域建成总装机达5.78万千瓦的七级梯级电站,在曲什安河流域建成总装机达13.3万千瓦的4座电站。海南已进入了水电资源开发的“黄金期”。
兴海山川巍峨,草原广袤,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高原风光更是旖旎诱人,素有“海南宝地”之称,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兴海人民以高原儿女独有的宽广胸怀,热忱欢迎八方宾朋与我们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
相关推荐
世界杯攀岩赛结束难度赛的争夺后圆满落幕
8月21日下午,2010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结束难度赛的争夺后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捷克的翁德拉什与韩国的金佳英分别获得男、女子难度赛的冠军。 比赛当天,经过上午的难度预赛,共有男女各8名选手进入下午的决赛。由于难度较大,男女子比赛都没...
2010-08-23 编辑:admin 4748海西推城乡一体化建设
2010年,海西州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领域和主导环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促进农牧区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大投入,加快农牧区设施建设。继续整合资金,为农牧民办实事,统筹建设一批与农...
2010-03-23 编辑:admin 8575马丰胜局长一行海南州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4月25日—27日,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马丰胜局长一行在海南州政府副州长才让太,州扶贫开发局局长赵凯及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轻车简从来我州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并实地查看了共和、同德、贵德县2012年整村推进、支持藏区连片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
2013-04-29 编辑:admin 5211后四个月经济发展工作
一是围绕农牧民增收,全力抓好“三农”工作。全力抓好农牧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村沼气、畜用暖棚等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提高农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防汛工作,落实防汛措施,强化信息服务,确保安全度...
2010-09-07 编辑:admin 7137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