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出青海省水质达到优良级别

作者:赵俊杰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20-09-17 09:18:14 点击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黄河出省水质达到优良级别
黄河贵德段。摄影:海东
     来自青海省林草局的消息,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青海省黄河上游生态水源涵养地得到良好保护,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黄河出省水质达到优良级别。
  在绵延1600多公里的省境黄河干流线上,青海省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江源二期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2017年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共完成80万公顷。黄河上游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85.7万公顷,黄河上游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8.5%,重点沙区实现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家住黄河岸边的尖扎县康杨镇上庄村村民张小君说,近两年以来,村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将黄河沿线的荒滩荒坡种了树木,做到泥土不出山,不流入黄河,为这些远道而来的新邻居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尤其是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青海省引导农牧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在黄河上游流域区设置生态公益岗位3042个,实现“一户一岗”参与生态保护。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提高社区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生态管护员岗位的落实,不仅有效保护了黄河源地区的野生动物,也让这里的湿地免遭人为破坏。目前,青海省湿地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黄河流域湿地面积143.69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7.7%。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在国内率先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黄河上游流域设置507名湿地生态管护员,湿地保护率达64.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
  在黄河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青海省各地依托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做活黄河水文章,加快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在黄河流域初步形成沙棘、藏茶、杂果等林业产业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特色经济林和中藏药材面积达到25.31万公顷。冷水养殖产业蓬勃兴起,至2019年,全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场发展到27家,网箱养殖面积达32万平方米,鲑鳟鱼产量达到1.52万吨,产值增加到8.36亿元。
  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到黄河出境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省沿黄流域各地政府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坚持生态优先,把保护黄河生态作为重大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相关推荐
  • 青海旅游:推开发展的新视窗

    “青海由于它的地理高度,被世人称作世界的屋脊,现在,历史和现实又把青海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这双重高度的青海高原,一定会像逐渐展宽的大河一样,将壮美、雄奇、辽阔、温厚的大美,慷慨而优雅地展现给这个世界。”在2008“大美青海—香港行”旅游产品推介会上,副省长吉...

    2008-04-09 编辑:admin 8117
  • 海西州香日德班禅行辕

    青藏线上的璀璨明珠             ——香日德班禅行辕及慈善医院 香日德班禅寺大殿堂  班禅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以西4公里上柴开村,都兰香日德从古到今是内地进藏的驿站,藏大路上的重镇。历代驻藏大臣、中央政府派往...

    2011-03-21 编辑:admin 5971
  • 门源白牦牛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白牦牛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有着国内最出名的白牦牛品种,更是中国白牦牛的故乡。“门源白牦牛”以其稀缺的品质,悠久的历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了这个“金字招牌”,门源白牦牛的市...

    2013-09-17 编辑:admin 9063
  • 兴海县教育系统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摸脉开方” 杜绝“一刀切”

      兴海县教育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适合各自特点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坚决杜绝“一刀切”。   摸好脉,看准病。该局针对全系统存在的“四风二问题”,确定“加强师...

    2014-05-13 编辑:admin 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