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效改善青海高原生态环境

作者:何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2-15 09:21:23 点击数: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土地以每年2.3%的速率递减,水位首次出现连续5年上涨。
    记者自青海省林业局了解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2000年实施以来,青海高原上967万亩荒山荒坡重新披上了“绿装”,工程项目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135.5万农牧民直接受益。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孕育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但这里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青海省也启动了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内的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
    据青海省林业局局长李三旦介绍,自2000年到目前的9年间,青海省在青海湖环湖地区、东部黄土丘陵区、西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风沙区以及三江源头地区展开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工程涉及该省48个县(市)、327个乡镇、3911个行政村。截至目前,已退耕造林种草290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582万亩,封山育林95万亩,总计967万亩。昔日光秃秃的荒山荒坡借助这项工程重新披上了绿装。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从毁林毁草开荒到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局面,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巨大综合效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百万退耕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李三旦说。
    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构建了青海省生态新格局,省内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快了全省生态建设步伐。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2万亩,减少15度以上陡坡耕地113.3万亩,减少沙化土地107.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提高到目前的5.3%以上。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惠泽农牧户29.62万户、135.5万人。工程实施以来,青海省累计向退耕还林户发放粮食补助资金28.26亿元、生活补助资金3.99亿元。统计表明,2007年全省退耕户年平均收入为2504元,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对农牧民收入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23.1%。
    同时,该工程已成为推动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工程实施后,农民增加了对剩余耕地的投入,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还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加快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相关推荐
  • 主巴噶举早期历史简论

    主巴噶举是西藏佛教塔波噶举八小派之一,由塔波噶举四大派之一的帕珠噶举创建者帕珠·多吉杰布(1110~1170年)的徒孙藏巴嘉热·益希多吉创立。该教派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苦修实证,其徒众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教派所难以相比的。该派没有掌握过地方政权,...

    2007-11-16 编辑:admin 10357
  • 恰卜恰城北新区将完工

    建设中的恰卜恰城北新区  6月24日,记者在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城北新区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据了解。为迎接建州60周年,城北新区各施工队掀起了“大干四十天、确保工期”的热潮。预计8月份,新区道路、停车场及绿化工程将全面完工,其他建设工程将...

    2013-06-27 编辑:admin 7022
  • 昌都丁青已成功翻译《古象雄大藏经》十二部

      2015年6月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孜珠寺联合开展。自项目启动以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主动谋划,迅速成立专家组,现已成功翻译《古象雄大藏经》中的1...

    2018-10-10 编辑:admin 7264
  • 略述“卡加六部”的族源及历史变革

    金朝时期,“卡加六部”在吐蕃宗喀王后裔结什角(རྒྱལ་སྲས་སྐྱབས།)政权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蒙元时期,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理安多西藏时,卡加六部世袭土官被封为“千户(ནང་སོ།)”,其辖六个部落土官被封为“百户(བེ་ཧུ།)”。...

    2022-03-11 编辑:拉毛太 8955